人們天生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
倘若信才寫了一半,圓珠筆突然寫不出了,你是隨手拿起另一支筆繼續寫下去,還是四處找一支顏色相同的筆,在尋找時思路又轉到別的方麵去了,而丟下沒寫完的信不理?或者,你是否被一本間諜小說迷住了,哪怕明天早上有一個重要會議,也要讀到淩晨4點仍不釋卷?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人們天生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請試著畫一個圓圈,在最後留下一個小缺口,現在請你再看它一眼,你的心思會傾向於要把這個圓完成。
1927年,心理學家蔡戈尼做了這樣一個試驗:她將受試者分為甲乙兩組。
讓他們同時演算相同的並不十分困難的數學題。讓甲組一直演算完畢,而在乙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後讓兩組分別回憶演算的題目。其結果乙組記憶成績明顯優於甲組。
這是因為人們在麵對問題時,盡管全神貫注,一旦解開了就會鬆懈不再在意,因而很快忘記。而對解不開或尚未解開的問題,則要想盡一切辦法去解開它,因而一起潛藏在大腦裏。
這種解答未遂的問題,深刻地留存記憶中的心態被叫蔡戈尼效應。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欲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這同一動機便使他對此留下深刻印象。
關於這種心理,曾有過這樣一段佳話:一位愛睡懶覺的大作曲家的妻子為使丈夫起床,便在鋼琴上彈出一組樂句的頭三個和弦。作曲家聽了之後,輾轉反側,終於不得不爬起來,彈完最後一個和弦。趨合心理逼使他在鋼琴上完成他在腦中早已完成的樂句。
對大多數人來說,蔡戈尼效應是推動我們完成工作的重要驅動力。但是有些人會走向極端,要麼因為拖拉永遠也完不成一件事,要麼非得一口氣把事做完不可。
這兩種人都需要調整他們的完成驅動力。
一個人做事半途而廢,也許隻是因為害怕失敗。他永遠不去把一件作品完成,以避免受到批評;同樣,隻願永遠當學生而不想畢業的人,也許是因為這樣就可不必到社會上去工作;也可能由於他在潛意識中就不相信自己會成功,於是害怕成功,因此也就下意識地逃避成功。
泰克醫生為有這樣心理的人提出一個解決的方法,他說:“如果你精力集中的時間限度是10分鍾,而工作要一小時才能做完,那麼,你的腦筋一開始散漫你就要停止工作,然後用3分鍾的時間活動筋骨,如跳幾下,去倒一杯水,或是做些靜力鍛煉的肌肉運動;活動過後,再把另一個10分鍾花在工作上。”
一個從不把工作做完的人,至少能夠擴展自己的生活,而且可能生活得豐富多彩,但是一個非把每件事都做完不可的人,驅動力過強,可能導致生活沒有規律、太緊張、太狹窄。
隻有減弱過強的驅動力,才可以使人一麵做事一麵享受人生樂趣。在工作方麵,不做完不罷休的人可能是個工作狂。如果把這種態度緩和一下,不僅使你能在周末離開辦公室,你還有時間去應付因工作狂症帶來的問題:自我懷疑,感覺自己能力不夠或不能應付緊張的工作等等。
非做完不可的人為了避免半途而廢,很可能冒把自己封死在一份沒有前途的工作上的危險。興趣一旦變成狂熱,就可能是一個警告信號,表示過分強烈的完成驅動力正在漸漸主宰你的消遣活動。有人會強迫自己織完一件毛衣,結果雖然不喜歡那件毛衣,但卻覺得非穿它不可。對於某些事,不應該害怕半途而廢。
怎樣才能把脫韁之馬一般的完成驅動力抑製住呢?
第一,在看事物的時候運用自己的價值觀標準,如果我們發現一個工作計劃不值得做,那麼我們就勇敢地放棄。
第二,編製一個時間表,把必須做的事及要花費的時間都寫下來。努力培養出一種較合實際的意識,把期限定在要求辦妥的時間以前。如果有筆賬必須在12月1日繳付,那就預訂在11月25日付出。
第三,一點一滴地強化意誌力,我們可以先從一件小事來訓練自己,比如強迫自己在洗碗槽裏留下幾隻碟子不洗,看一本書的時候,嚐試停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費時間和精力,如果是的,要不要繼續看下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