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時度勢,學習用人,不利形勢也可以發生逆轉。
李·艾科卡說:“我一直在致力發掘那些能充當最高管理者的人。他們是一些渴望工作、勤奮向上的人。這些人總是想幹得比別人期望他的更多,也總是幫助他人把各自的工作幹好。”
下麵以艾科卡的故事為例,看看在不同階段,他是如何用人的。
李·艾科卡,1924年10月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艾靈頓,父親是意大利移民,早年受父親影響,認為能通過冒險獲得成功的道路就是經商。他在大學是學工科的,剛進入福特公司時,被分配當一名見習工程師,但他迫切希望搞推銷,因為他喜歡和人打交道。他認為銷售商一貫是汽車業的關鍵、要害部位,是企業的精華。
1953年,艾科卡被提升為費城地區的銷售副經理。這一年他大膽提出了“給1956年新車付56美元”的銷售計劃,即客戶購買1956年福特公司的新車,可先付80%的款,然後每月付56美元,3年還清。這種銷售方式幾乎人人都能接受,因而刺激了市場需求。不到3個月,費城地區的汽車銷售從全國的末位一躍為首位。後來,這一計劃成為福特公司全國性銷售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獎賞,艾科卡被提升為華盛頓地區的銷售經理。1960年,年輕有為的艾科卡擔任了福特汽車公司轎車部經理。接著,他便開始了式樣好、性能強、價格低的“野馬”轎車的生產和銷售,結果這一仗大獲全勝。1970年,艾科卡榮升為福特公司的總裁。在他就任總裁的八年裏,為福特公司淨掙了35億美元的利潤,在該公司的曆史上留下了最輝煌的業績。但成功招致嫉妒。1978年7月,福特二世解除了艾科卡的總裁職務,同時答應將36萬美元的年薪,變成100萬美元的退休金,條件是——不要受聘於其他公司。
艾科卡不為100萬美元所動心,更不願向命運屈服。國際造紙公司等多家公司來請他,他都謝絕了;紐約大學商業學院等三四所學校聘請他擔任院長,他也謝絕了。而當深陷危機、瀕臨破產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董事長來聘請時,他卻欣然接受,並立刻走馬上任。因為在他看來這是向福特公司挑戰的機會。
並且,他上任後宣稱:公司起死回生之前,自己的年薪為一美元。
從此,艾科卡開始了“通往頂峰之路”的艱難跋涉,並由此展示了他扭轉乾坤的非凡謀略。
艾科卡受命於危難之際。克萊斯勒公司因管理不善陷於絕境,現金枯竭,虧損巨大。艾科卡大智大勇,開展了驚心動魄、艱苦卓絕的拯救工作。他為收拾這個攤子的第一步工作是選準突破口。經過調查,很快摸清了公司的五個致命弱點:
一是紀律鬆弛。他到任的第一天,就遇到兩件令人惱火的事:一是他發現前總裁卡費羅的辦公室竟成為人來人往的過道。職員們穿堂而過,連個招呼都不打,沒有一點規矩。二是他看到前任總裁女秘書在工作時間隨便辦私事打電話。這在福特公司是要丟飯碗的,而在這裏卻毫無顧忌。再往下看看,基層組織像一盤散沙,士氣低落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二是管理混亂。公司沒有名副其實的管理體製,沒有行之有效的規章製度。
設計部門與製造部門沒有聯係,製造部門與銷售部門沒有聯係。財務管理一塌糊塗。
三是人浮於事。公司副總裁竟有35個。艾科卡形容說:“每個山頭都有王爺,各自占地為王。”辦起事來互相扯皮,踢皮球。
四是庫存積壓。公司不是按經銷商的訂單組織生產,結果導致庫存貨滿為患,庫存8萬餘輛,人們把這種存貨叫“銷售銀行”。為了給汽車找銷路,公司每月舉行一次減價銷售。結果造成經銷商對減價的依賴,該買也不買,等待降價,結果造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