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中尋樂,調整心態追求成功。
1888年,美國第23屆總統競選之日,候選人本傑明·哈裏森(1833~1901)很平靜地在等候最終的結果。他的主要票倉在印第安那州。印第安那州的競選結果宣布時已經是晚上11點鍾了,一個朋友給他打電話祝賀,卻被告知哈裏森在此之前早已上床睡覺了。
第二天上午,那位朋友問他為什麼睡這麼早。哈裏森解釋說:“熬夜並不能改變結果。如果我當選,我知道我前麵的路會很難走。所以不管怎麼說,休息好不失為是明智的選擇。”
休息是明智的選擇,因為工作會帶來壓力。哈裏森明白這一點,但他也許不知道自己所要對付的,實際上是因工作壓力所致的心理上的緊張狀態。在心理學上,這種狀態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它源於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經做過的一次很有意義的實驗:他將自願受試者分為兩組,讓他們去完成20項工作。其間,齊加尼克對一組受試者進行幹預,使他們未能完成任務,而另一組則讓他們順利完成全部工作。實驗得到不同的結果。雖然所有受試者接受任務時都顯現一種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隨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持續存在,他們的思緒總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擾,心理上的緊張壓力難以消失。
齊加尼克效應告訴我們:一個人在接受一項工作時,就會產生一定的緊張心理,隻有任務完成,緊張才會解除。如果任務沒有完成,則緊張持續不變。
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知識信息量的增加,作為“白領”階層的腦力勞動者,其工作節奏日趨緊張,心理負荷亦日益加重。特別是腦力勞動是以大腦的積極思維為主的活動,一般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是持續而不間斷的活動,所以緊張也往往是持續存在的。
在實際工作中,他們大多沒有時間完成一項工作,再去做另一項工作,而往往是幾項工作重疊在一齊來完成,往往形式上是下班了,實際上還在思考問題,大腦並沒有休息。諸如報刊的編輯人員在出刊之前的“八小時以外”的時間裏,仍然會考慮組稿、編排等情況;搞攻關項目的科研人員,研究課題經常會連綿不斷地呈現在眼前……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醫務人員、工程師、作家身上,那些尚未解決的問題或未完成的工作,會像影子一樣困擾著他們。
有些壓力是良性的,它讓我們振作。但更多的來自於我們感到自己無力控製的事物的壓力,則往往導致齊加尼克效應,使我們更疲勞。
這種長期用腦過度,精神負擔過重,引起能量減低而產生的疲勞是不能從休息中得到完全補償的,久而久之,釀成了知識分子最常見的多發病之一的神經衰弱症。
神經衰弱症是由於大腦的興奮和抑製功能失調,導致精神活動能力減弱,以容易興奮和迅速疲勞為特征,其主要表現形式為易疲勞、頭痛、頭昏、失眠、多夢、記憶力衰退、精神不振等。如果對快節奏的工作處理不當或不能適應,則易產生緊迫感、壓力感和焦慮感,久之可誘發身心疾病。因此,學會緩解心理上的緊張狀態應是現代人自我保健的一項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