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劉德寰:那些你不了解的移動互聯網真相(1 / 1)

劉德寰:那些你不了解的移動互聯網真相

金鼎獎

演講者:劉德寰 北大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導

移動互聯網在2014年出現了幾個非常重要的趨勢。

第一是手機市場演繹“春秋五霸” (蘋果、三星、華為、小米和聯想)。

在保有量市場上來看,從2011年國產手機品牌僅僅占了22%,到今年國產品牌已經達到了50%,華為、小米、聯想得以共進前五強。

這是一個典型的從農村包圍城市,通過低端廣覆蓋、中端快滲透,最終實現占領城市的過程。

第二,移動互聯網中有一個趨勢是致命的,即APP生命周期迅速縮短。

人們不斷在更換著APP,一旦興趣不在,大家會立馬移情別戀。在某些原來極其賺錢的領域,比如遊戲類APP,生命周期已經以星期來算,幾天之內可能就結束了生命周期。

很多傳統企業以為做了一個APP,就是搶占移動互聯網了,事實上這隻是一廂情願。APP的生命周期縮短了,僵屍用戶遠遠多於活躍用戶,沒有活躍用戶,何謂有“搶占”之實?

第三,伴隨著APP生命周期縮短,以及用戶行為進入遊牧時代,必然催生移動互聯網界的“超級APP”。

何謂超級APP?就是有龐大的市場規模,而且用戶短期內不會轉換品牌,他們滿足人們普遍需求,不是短暫時尚,同時他也有母品牌的強大支撐力。

符合這四個條件總共有三個:一個是微信,一個是微博,一個是百度地圖。微信在2013年就已經開始了由白骨精走向平民化的迅速轉移,如今已經把一些從來不上網的人帶進互聯網,帶進了移動互聯網。比如,中老年人開始真正進入了移動互聯網。

老年人也開始玩手機、玩遊戲、玩朋友圈、玩電商購物、玩線上支付。這個現象說明:2014年最大的變化是,移動互聯網已經不是一種年輕人的時尚,而是一種生活。但很多人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APP的未來發展走向有兩個:要麼你變成超級APP,要麼你就功能性滿足某些人群的某一個需求。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市場細分,市場定位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照樣是正確的。而這個時候我們務必要尊重習慣,尊重消費者變化的規律。

第四,你還會發現,移動互聯網的用戶人群正逐漸走向專一化。

比如,最近三年來,一人使用兩部、三部手機的比例急劇下降,而一人使用一部手機的比例急劇上升。服務類APP,我們手機上保留得越來越少,甚至最終隻保留一個。

為何?因為用戶已經普遍從最初階段的廣泛涉獵,經過精簡選擇之後,走向使用歸一的穩定階段。這個時候更容易發揮馬太效應:我強,我更強,我永遠強。

第五,曾經我們都有“黃金時間”的概念,如今它已被解構。

因為在手機時代,“垃圾時間”已經不存在,哪怕是上廁所的時間,手機上網也可能書寫無聊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