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這些向超市學來的陳列陰死了你的嬰童店!(2 / 2)

貨架如列陣?錯!

像上圖這個賣場,除了天花板外,其顧客從主通道進入貨架區的這個區間的安排也過於直接。嬰童店某類商品貨架區前,迎向主動線的地方,盡量要設計一些“前出”,它們可能是一個亮點商品的特別陳列,可能是一組生活場景的商品集合,也可能是簡單的幾個皮質軟凳。它們主要就是兩個功能:對客流形成潛在的阻礙,促使顧客進入通往某區的副通道或貨架間通道;更重要的是,讓顧客在這裏的節奏稍微緩和,並能再度聚焦精神,認真注目於這個區的商品。

超市中單純到枯燥的貨架陳列,對於每天來此的顧客沒有影響:因為都是生活必需品,他們已熟悉自己要的商品在哪裏。但是,高街派的店鋪卻非常擔憂枯燥而平淡的貨架陳列。因為,除非采取特別低價的策略(例如比一般百貨店嬰童區商品便宜40%以上),否則很難讓顧客積極逛遍整個賣場,這時就要依靠一些展陳策略來引導顧客的行為,使他們逐漸熟悉賣場的一些商品亮點。

“前出”的設計,其實參照不同品類的特點最好,比如靠近玩具區的銜接位置就最好擺一些可愛的、低矮的小桌椅,讓孩子能夠“賴”在這裏不走;如果空間不夠,哪怕在端架旁擺放一些手寫板,讓孩子隨便塗兩筆也好。

有些店鋪為某個商品區設置了異形貨架做前出,但我最怕下麵這種情況:前出位置的環形島架上,竟也和貨架一樣陳列整齊的商品。這是極大的浪費!從體驗的設計角度,這個島架其實應該創造另一種魅力的、柔性的陳列才好,如能和促銷商品統一是最好的,哪怕從廠家要到(甚至私人家裏借到)一些極富特色的大玩具、大照片和小裝飾品就好。

寶寶照片夠大了?錯!

說到照片,應該說,在嬰童店裏的寶寶照片已經是標配。但下圖中卻是一個普遍的問題:照片太小了。

寶寶照片是一個錘子,它在賣場裏隨時在敲打顧客的心,提醒他們要將自己的孩子養育成理想的模樣。產品包裝上的寶寶圖片是小錘子,貨架信息卡和促銷單頁上的寶寶圖片是中錘子,而賣場氛圍裏貼牆或包柱的寶寶圖片就是大錘子。

大錘子一定要足夠大,那麼多大合適呢?圖像人物的頭部直徑應該以“米”來衡量,就是做到站在3個貨架長的距離外還能體會到震撼感才好。

硬件軟件到位了?錯!

如果你實在沒有條件改變賣場的各種軟硬件條件,就要從每日每品的改進中去獲得生意的增長。

零售額是由各個部類、各個貨架、各個單品銷售額堆成的總值,必須要有至少600~800種單品是需要特別、持續的思考的。

比如,童車到底怎麼推介?

我曾在一個嬰童店裏看到有獨立的斜坡和台階,很粗糙,這就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單品推介裝置:它用來讓現場的父母親手體驗一個推車的穩定性和輕便性。說到底,它就隻有一些磚石而已,但卻是和顧客關心的商品特性緊密連接。

對於店鋪管理者而言,其實選擇哪種模式或對應的流派並不重要。但在Hardware(硬件)和Software(軟件)之外,其實還有一種Heartware(心件),這或許是最重要的元素。

導購說:“這個牌子比美的的更好,功能和質量差不多,但是價格很實惠,並且保修期更長,你有任何質量問題,一個月內我馬上給你換新!”——這就是行業品牌的靈活性,巨頭們稍微反應慢點,就會成為他們賣貨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