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真有小眾營銷嗎?
封麵文章
作者:劉春雄
“小眾”隱憂
小眾永遠都有,但中國真的存在有市場價值和營銷價值的小眾嗎?
很早以前,就不斷有人講市場細分的問題,然而,中國還沒有真正形成細分市場的營銷體係。
多數市場細分不能視作小眾。比如川菜,屬於中國菜的細分市場,但不是小眾。在四川省,它絕對是大眾。
消費者數量少,也不能視為小眾的標誌,比如隻在某個縣消費的產品,數量不大,但在這個縣裏,它的市場占有率或許並不低。
越是高端產品,比如奢侈品,消費者越少,但高端也不一定是小眾。在中國,奢侈品經常賣爆,就像中國滿大街都是LV。更何況,中國有多少人買奢侈品是居於真實需要?恐怕更多的人是為了炫耀和標榜。
我認為,真正的“小眾”,應該具有四個特點:
第一,消費者是高度分散的,而不是集中的。居於地理細分的市場,無論大小都不是小眾。
第二,消費需求是穩定的,能夠形成一係列關聯性的小眾消費,不是衝動消費或一次性消費。否則,無法開展營銷活動。
第三,居於內心真實的需要,而不是用於自我表現的社會性消費。
第四,小眾通常是高端的。
中國目前還處於大變革時期,對高端的需求嚴重受國外影響。最典型的特征是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兩極化”:日常生活消費的低端化,高端炫耀性需求。
這種情況下,高端小眾需求很不穩定,重複消費較少,屬於偶發性消費。比如,中國人出國旅遊時,有成批購買奢侈品的現象,不能據此推論中國普遍有錢,因為這屬於偶發性消費。
誰願意隻做“小眾”?
我推斷:中國有小眾,但短期內很難形成有價值的小眾市場,而且更難形成小眾營銷。
不僅小眾難以形成,連江南春的“分眾傳媒”,紅火一陣子後,也很難持續。
社交類工具盛行後,有人認為迎來了小眾營銷的時代。比如以前的BBS、博客,以及現在的微博、微信,人們普遍都有這種預期,“三無”創業者們尤其蠢蠢欲動。
通常認為,這類社交媒體,往往是同類人的集群,應該成為最佳的小眾營銷的陣地。
然而,社交類媒體的商業化,至今沒有形成氣候,也許很長時間內也難以形成氣候。即使那些“大V”(已經不是小眾了),商業化的價值也沒有形成,也是在不斷嚐試和摸索——它能否被受眾接受,是新一輪營銷考驗,因為普遍還沒有看到持續性。
確實有人利用社交媒體做營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那不是社交類媒體本身的價值,而是社交媒體製造話題,引爆傳統媒體(大眾媒體)的結果。所以,社交類媒體的營銷,基本上都是劍指大眾傳媒,希望引起大眾傳媒的關注,形成二次傳播、三次傳播,最終實現大眾傳播。
目前,小眾營銷的難題在於:
第一,尋找小眾客戶的難度太大,因為真正的小眾是分散的;
第二,因為小眾消費的偶發性,跟蹤原有客戶的難度較大,較難形成持續黏性;
第三,因為小眾的關聯性消費較少,客戶價值降低了。
當然,借小眾營銷之名,行大眾營銷之實,通過社交傳媒,引爆大眾傳播,目前已經被證明是有效的。
幾年前,當一個德國人寫的《隱形冠軍》在中國暢銷時,有人質疑:中國真的有隱形冠軍嗎?中國企業真的願意當隱形冠軍嗎?
實際上,中國企業內心真的願意當隱形冠軍的不多。事實上,目前真的安心於做小眾的企業也不多,即使有,多數也成為大眾營銷的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