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雙腳感知中國經濟的溫度(1 / 3)

用雙腳感知中國經濟的溫度

走近經濟學家

作者:毛麗冰

論學術,他的研究領域涉及經濟發展與城鎮化、民營經濟與企業戰略、創新與高技術產業、社會發展與社會保障等關乎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先後主持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及7項國際合作項目。論榮譽,他是第三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教育部優秀成果特等獎的獲得者,1996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997年入選國家教委“跨世紀人才工程”,1998年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論閱曆,他曾任武漢市副市長、湖北省副省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委,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他是治學嚴謹的學者,是重視實地調研的官員,本期《經濟》走近辜勝阻,向讀者展現一位閱曆豐富、腳踏實地的學者型官員。

為學要標新立異,

從政要求同存異

在武漢上大學期間,辜勝阻就對中國人口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82年大學畢業後留校工作,他每年都會深入農村、深入基層對人口控製和勞動力轉移問題進行大量的實地調查研究,在總結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運用經濟學、人口學、社會學、心理學、統計學、倫理學等知識,對我國人口問題進行多學科的探討,發表了一係列論文和調研報告,在國內外產生很大反響。1986年初,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的教授們一致同意將辜勝阻從助教破格提升為副教授。同年,《光明日報》在頭版頭條報道了辜勝阻的事跡,號召廣大知識分子學習他紮紮實實致力於學術研究的精神,像他那樣“堅持理論聯係實際,走正確的治學道路”,“把個人的事業同祖國的需要緊緊地聯係在一起”。3年後,他被晉升為教授,1992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定為博士生導師。

1998年,辜勝阻教授出任武漢市副市長。經曆從學術界到政界的角色轉換,他深有體會。辜勝阻認為,做學者和做政府官員有很大不同,為學必須標新立異,而政府官員則必須求同存異。官員做決策最重要的是通過求同存異把共識最大化。但兩者最重要的共同點就是都要調查研究。辜勝阻認為,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家的使命不僅在於解釋我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曆史和現狀,更重要的是要富於預見性地科學探討中國經濟改革中麵臨的問題及其對策思路和政策措施。強烈的責任感驅使他堅持不懈地對中國重大現實社會經濟戰略問題進行廣泛而深入地研究。

在作為地方政府官員時,辜勝阻堅持用在學術研究和實踐調研基礎上所形成的思想和觀點指導所主管的工作,一些調研成果已轉變為政府決策與社會實踐;在作為民主黨派的中央領導人、全國政協常委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期間,他依托學術研究成果,圍繞民營經濟轉型與國家發展戰略、經濟體製改革與社會發展、農村城鎮化與農民工就業、科技創新與教育發展等社會經濟熱點問題參政議政、建言立論,向國家提出許多項重要建議。辜勝阻說,自己從政的哲學是“多學習少應酬,多幹事少出頭,多協商少獨謀,多調查慎開口”。在他看來,行使話語權必須建立在調查研究的堅實基礎上。

名師引路,

為中國民營經濟鼓與呼

辜勝阻實現以學報國理想的一個重要領域是他長期從事的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的研究。這與他的博士生導師的“引路”有重要關係。辜勝阻的博士生導師是著名經濟學家董輔先生。董先生是最早關注所有製改革的經濟學家,在理論上有許多建樹,其中最重要、對實踐影響最大的是所有製改革理論和民營經濟思想,這是他留給辜勝阻的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董輔教授早在1978年中國社科院的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會上,便率先提出了社會主義所有製改革的問題,在中國首次提出了“以公有製為主導的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的所有製改革理論,力主發展民營經濟,他的“離經叛道”的陳詞震驚了當時幾乎所有在場的人,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最終被政府所采納,他也被譽為“中國民營經濟的辯護人”。

目前,辜勝阻圍繞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發展已出版了《民營經濟與高技術產業發展戰略研究》、《民營經濟與創新戰略探索》、《發展方式轉變與企業戰略轉型》、《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與製度創新探索》等著作,發表了大量的文章。2002年辜勝阻作為研究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方麵的專家擔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2007年他又作為與非公經濟有緊密聯係的民建成員擔任民建中央副主席。過去5年裏,辜勝阻每年圍繞不同的重點,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110多個城市,召開企業家及專家座談會150多場次,與1800名會內外企業家進行了麵對麵的座談交流。實地考察大中小企業近200家。在《人民日報》、新華網、《求是》雜誌等發表調研報告和論文近100篇,一批調研報告和政策建議得到中央領導批示,許多建議在國家製定法律和政策的過程中被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