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管執法 “形象是生命”(1 / 2)

城管執法 “形象是生命”

走基層 轉作風 改文風

作者:趙碩

“我是1901,今日在班領導,隊長:陳永,教導員:高國興,副隊長:趙石新、李博,在崗隊員11人。執法情況一切正常,完畢。”早上9點,伴隨著電台應答聲,北京市東城區體育館路城管分隊的隊員們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近年來,因部分工作人員執法方式簡單、態度粗暴等問題,城管成為了一個處在“風口浪尖”的職業。從1998年建立至今,城管的管轄範圍在不斷擴大,從隻執行5大類工作發展到現在的13大類,311個案由。隨之而來的在執法過程中產生的矛盾也越來越多。2013年1月上旬,《經濟》記者到北京市東城區體育館路街道城管分隊,跟隨城管隊員開始了他們的日常工作。

攝像頭全程監督執法

體育館路城管分隊副隊長李博告訴記者:“每天早九晚七,北京市城管大隊統一點名。一年365天,一天不間斷。每個分隊的在班領導、上崗人數、整治項目和突發情況都要報出來。這也是體現城管隊伍建設的一個具體方麵。”市民舉報是直接舉報到市城管大隊,再由大隊通過電台向具體分隊說明情況,所以一天24小時都要有人留守在電台旁。體育館路城管分隊隊長陳永說:“通過應答電台呼叫,在審核時會通報哪個時間、哪個分隊沒有及時應答。”目前體育館路城管分隊隻有17個人,其中兩個人負責內勤,每天上街巡邏的隻有15個人,但負責的區域有1.84平方公裏。書記高國興說:“有的時候遇到掃雪鏟冰、重大工作的落實檢查,那就留一個內勤,有時一個內勤都不剩,帶著電台,全員上崗。”

點名過後,記者跟隨城管隊員開始上街巡邏。“今天我們聯合了公安、消防和體育館路執法大隊,主要針對商戶和廢品回收站的防火安全和店麵招牌進行檢查。”在檢查過程中,有一個廢品回收站存在著嚴重隱患,陳永告訴記者:“他這兒是個‘老大難’了,基本上每次檢查都會有問題。”看見城管隊員來了,廢品回收站負責人趕緊“出門迎接”。“看看你這兒,上次檢查時就跟你說了,這種麻花電線不能再用了,怎麼還不換?還有報紙、油桶這些都要分開放,留出消防通道。”接著,陳永走到了滅火器前,“上次就已經告訴你這滅火器過期了,怎麼還沒換?”而商戶“熟練”地回答:“您放心,待會兒我就換去,下回檢查肯定合格。”這時,城管隊員開始拍攝現場畫麵,“別等下次了,待會兒你就換滅火器和電線吧,然後把這裏規整下,下午我們就來檢查。”說完,城管隊員繼續檢查其他商戶。

陳永告訴記者:“剛才拍攝用的是取證儀,它能錄像、拍照、錄音。而且這個錄下來以後我們是沒法刪改的,錄像會直接上傳到市局那裏備案。”同時,記者了解到,除了城管隊員手上的這個取證儀,每輛執法車頂上還有一個360度攝像頭。“隻要車從停車場開出,這個攝像頭就一直開著,記錄整個執法過程。錄完像也是直接傳到市局,我們沒法刪改。這也是對我們執法的監督。”

處理問題淡化矛盾

以前,由於執法尺度過大、態度強硬,城管在市民心中的形象一直不好。一支為人民服務的執法隊伍,卻沒有得到人民的認可。記者了解到,城管是從1998年才開始建立的,很多人都是“半路出家”,有的是退伍軍人轉業,有的是從其他執法部門抽調過來的,很少有人受到過專業培訓,所以難免在執法時有些不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