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懸崖”勒馬 解決法案隻是緩兵之計(1 / 2)

“懸崖”勒馬 解決法案隻是緩兵之計

國際

作者:毛麗冰

新年伊始,美國國會兩黨在經過激烈交鋒後,雙方終於在最後一刻通過“財政懸崖”法案。方案最終確定了從2013年起,對個人年收入40萬美元以上、家庭年收入45萬美元以上的“富人階層”增稅,同時將失業津貼延長執行一年,而開支自動削減機製將推遲兩個月啟動。方案的通過,將已“技術性墜崖”的美國又重新拉了回來,也提振了全球投資者情緒。美國經濟似乎已經暫時不受財政問題困擾,但是,削減赤字等重大議題仍未解決。

美國財政危機為何到達“懸崖”邊緣?“財政懸崖”法案是否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兩個月後聯邦政府削減支出時將給美國經濟帶來哪些變化?帶著這些問題,《經濟》記者采訪了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林玨。

《經濟》:美國“財政懸崖”從表麵上看是美國財政赤字問題,增稅與減支這兩項政策疊加在一起,使政府財政狀況麵臨崩潰,在您看來,其產生的根源和問題的實質是什麼?

林玨:美國產生“財政懸崖”問題的根源在於美元體係下的高消費模式。與中國主要以出口或投資推動經濟增長模式不同,美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刺激消費來推動。長期以來,美國利用其美元在國際貨幣體係中的霸權地位和國家信譽,通過發行貨幣和債券來維係著國內的高消費行為,支撐著對外幹預行動。高福利製度的存在、公民舉債消費的文化,以及世界範圍內軍事幹預的政治,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國和進口國,並在經濟不景氣時最終成為巨額債務國。奧巴馬第一任4年裏,美國財政赤字總額達到5.096萬億美元。2011年美國外貿逆差達到7384.13億美元,2012年年底美國債務突破16萬億美元。

自2008年10月以來美國先後啟動4輪量化寬鬆政策刺激經濟複蘇,前兩輪政策在阻止經濟第二次衰退、高失業率問題方麵產生了一定的成效,但由此也導致財政赤字劇增。2009-2012年4年財政赤字總額達到5.096萬億美元。支出的擴大,需要以稅收增加來彌補,然而這期間美國卻實行稅收削減政策,不僅延長了小布什政府時期實行的稅收減免期限,將工資稅從6.2%下降至4.2%,還出台了失業救濟金計劃。為此,2012年1月和5月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和美財長蓋特納先後警告,隨著該年年底臨時減稅政策的再次到期,工薪稅臨時削減計劃和失業補償措施延長期屆滿,國會若還未拿出減赤計劃,2013年1月1日預算控製法案授權的自動支出及預算削減措施將如期生效,屆時政府財政開支便麵臨被迫突然減少的“財政懸崖”狀態,這將給美國經濟帶來極大衝擊。

《經濟》:美國兩黨達成的解決“財政懸崖”的協議,在您看來,這個協議能達到什麼效果?

林玨:1月1日兩黨達成的協議主要包括兩點:一是增稅,提高個人年收入高於40萬美元或家庭年收入45萬美元以上家庭的稅率,從35%提高到39.6%;遺產稅稅率從35%調高至40%;結束所有工薪階層享受了兩年的薪資稅減稅優惠,薪資稅率將從4.2%回調至6.2%。二是減支,將涉及軍事、教育、基建和福利等領域的政府削減1090億美元開支計劃推遲兩個月。雖然提高增稅起點不涉及99%的人群,但由於薪資稅減稅優惠的取消使得普通中產階級家庭稅收支出比之前一年有所增加,而且又不是為刺激消費對所有人群降低稅收,因此該政策隻可能在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彌補財政赤字方麵產生一定的效果。從減支計劃看,卻直接影響到美國政府為增加就業正在實施的第四次量化寬鬆政策的效果。因為無論是美國全球戰略的東移、重振製造業、新能源發展戰略,還是刺激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崗位、降低失業率等,都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財力予以支持。

《經濟》:在您看來,這是一個比較有效的解決方案嗎?

林玨:這是權宜之策,緩兵之計,否則一旦“自動減赤機製”啟動,政府將麵臨個人稅率上升和政府開支減少的緊縮局麵,這將對美國經濟帶來極大的衝擊。

《經濟》:您怎麼看待美國“將削減支出推遲兩個月”的做法?當兩個月後聯邦政府削減支出時,對其經濟帶來什麼影響,是否是一個“更為陡峭的懸崖”?

林玨:留下兩個月的時間,讓各方有一個醞釀、討論、論證的時間。期間各方將繼續圍繞著削減何類項目爭論不休,最後達成的支出削減計劃可能是漸進的,否則支出猛的大幅度地減少,會影響到就業。

《經濟》:在2012財年美國財政赤字達1.1萬億美元的嚴峻形勢下,為什麼美國兩黨還是沒能達成比較有效的協議呢?

林玨:2012年9月、12月美國為刺激經濟先後啟動第三輪與第四輪量化寬鬆政策,該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率從前一季度的1.3%回升到3.1%,全年增長率估計達到2%左右,但該年財政赤字繼續突破萬億美元,聯邦政府舉債額度達到16.4萬億美元的法定上限,12月失業率仍高達7.8%。在這樣的形勢下,增稅減支將影響到經濟增長與就業水平,但不這麼做,將麵臨“財政懸崖”。為此,在增稅的涉及麵與幅度上,在減支的項目上兩黨產生很大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