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政策鬆綁 釋放期貨創新活力(1 / 3)

政策鬆綁 釋放期貨創新活力

財經

作者:劉奧南

也許,這是全中國最小的行業,在13億人口中,期貨從業人員僅3萬餘人,甚至趕不上一家大型企業。也許,這是全世界最活躍的行業,在經濟衰退、市場低迷、國內外形勢複雜多變的不確定背景下,中國期貨正日益釋放出巨大的金融正能量。

在2013年1月份召開的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把“進一步發揮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功能”列入了2013年的十大重點工作之一。工作的核心舉措就是政策“鬆綁”釋放創新活力,這也是當前中國金融行業發展的最大亮點。

有限交易品種

創最高成交額

郭樹清主席關於2013年期貨市場的建設,主要包括貫徹落實新修訂的《期貨交易管理條例》,修改和製定相關配套規章製度;做好國債期貨上市準備工作;推動開放性的原油期貨市場建設;積極推動鐵礦石、動力煤等大宗商品期貨品種創新的研究;做好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的調研與引導;探索發展利率類、彙率類金融衍生品。

而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中國期貨市場繼續保持著相當大幅度的增長,商品期貨成交量連續3年雄踞世界前列。全年成交額171萬億元,同比增長24.44%。增長幅度和成交額遠超中國股市,交易規模遠超2011年全年。更重要的是,在上述耀眼數字背後,是區區29個期貨交易品種。而在全球遠高於期貨交易量的期權和遠大於場內交易的OTC等領域,我國還保留著成片待開發的盲區!巨大的反差蘊含著難以估量的“中國機會”。

從移植照搬

走向自主創新

自1992年中國期貨市場誕生,國人就習慣於仰望。仰望現代期貨的西方聖殿芝加哥、倫敦、紐約,仰望東方新秀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多年來中國期貨習慣於模仿和引進,國外的“洋教主”們也習慣於來華傳經布道。

而如今世界突然發現:不久前我國鳴鑼上市的玻璃期貨,一舉填補了全球期貨市場的空白,並且在合約製度設計上。具有玻璃產品複雜規格標準化、全廠庫交割、協商提貨等四大創新。原油期貨作為中國期貨國際化路徑的龍頭品種,其美元和人民幣雙幣報價/結算、外彙兌換淨額度總額控製、條件許可情況下7天×24小時交易模式等亦屬前所未有。國債期貨的合約與規則設計、技術係統升級改造業已完成,仿真交易、市場培訓和投資者教育工作正有序展開。

在指數期貨方麵,中金所正著手開展前期規劃和準備,研究中證500指數,並配套創業板指數,從而與滬深300股指期貨形成覆蓋全市場的差異化品種配套。此外,焦煤、雞蛋、土豆、動力煤、成品油、天然氣、熱軋卷板、鐵礦石等係列新品種正列陣布局,引弓待發。各類期權、商品指數、碳排放權等新型交易工具也取得階段性研發成果。並且隨著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拓寬,人民幣離岸期貨等業務還即將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歐洲交易所等主要市場“被創新”。

政策鬆綁加快創新步伐。一個新品種,致富一方水土,激活一個產業鏈,帶動大批人才就業和大批企業轉型升級。中國期貨業正在從“照搬移植”的初級階段悄然走向自主創新。

政策全麵鬆綁

期貨公司化繭陳蝶

放眼世界,全球期貨公司早已形成IT優勢型、產品開發型、場外交易型三大類。中國期貨公司單一模式的現狀和能力還遠不能適應陌生的環球生態,離“服務實體經濟、管理企業風險”的時代要求還存在巨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