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灘私人銀行
財經
作者:陳希琳
對於習慣有錢自己管的中國人,私人銀行這個舶來品能否真正成功在中國開花結果,成為各大銀行的新蛋糕?
銀行利差縮窄導致利潤增速有所下滑,在轉型的過程中,銀行家們從財富管理市場嗅出了巨大的商機,作為拉動中間業務增長的部署,爭相跑馬圈地,開設私人銀行高端業務。一時,高淨值客戶成為它們爭搶的目標。
富人還在增加
銀行爭先搶灘
各大銀行已經領先一步,估算出了中國目前的富人究竟有多少。而波士頓谘詢公司與中國建設銀行發布的《2012年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私人可投資資產總額將超過73萬億元,較2011年增長14%。並預計到2012年底,可投資資產在600萬元以上的高淨值家庭數量將達到174萬戶。
高淨值人群增加的速度也並不低。中國民生銀行與麥肯錫公司聯合發布《2012中國私人銀行市場報告》認為,未來3年可投資金融資產在100萬美元或以上的高淨值人士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20%,其數量在2015年將達到200萬人。
如此龐大的一塊蛋糕吸引了各大中外銀行,首先在布局上就展開了明爭暗鬥。
自2007年以來,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銀行紛紛涉足私人銀行業務。2012年,城商行也加入到這一隊伍中來,北京銀行成為首家開辦私人銀行服務的城商行,隨後吉林銀行、杭州銀行等多家城商行緊隨其後。
截至2012年6月,已有約16家中外資銀行在近22個城市開設了私人銀行、財富管理專營機構。
那些早就完成部署的銀行已經實現了私人銀行領域的盈利。據相關統計,花旗銀行有近35%的利潤來源於私人銀行業務。招商銀行私人銀行業務在2011年稅前利潤已達8.4億元。這些數據無疑成為各大銀行奮力爭奪私人銀行領域的最好理由。
盡管財富管理市場仍然存在基金、信托等多種機構競爭者,商業銀行的優勢仍顯很明顯。相比於信托公司、證券公司以及其他第三方理財機構,商業銀行進行財富管理的最大優勢在於零售客戶基數大,可以通過聯動對公業務進一步拓寬客戶獲取的渠道。
然而相比於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商業銀行發展私人業務在全行資源整合方麵仍然存在難點,在產品設計上也無法滿足高淨值客戶對產品多元化的要求,整體財富規劃能力的提高是目前市場參與者普遍麵臨的一個挑戰。
基於自身麵臨的種種薄弱環節,至少在一段時間內,商業銀行與其他機構合作大於競爭。波士頓谘詢公司與中國建設銀行的研究指出,“在分業經營的限製下,銀行必須借助證券公司、信托等其他金融機構的研發能力,搭建私人銀行開放式產品架構,培養混業服務平台”。
家族辦公室
離中國富人有多遠
最早出現於日內瓦的私人銀行業務在歐洲得到了富裕階層的認同,然而這種雖然古老卻依舊新鮮的財富管理方式能否得到中國富人的認同,也不得而知。
然而目前中國的家族財富管理模式似乎時機不夠成熟。“中國還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家族傳承,目前中國的富人既是財富的創造者,也是財富的擁有者,跟歐美的想法並不一樣。”法興銀行中國私人銀行CEO李曉芸分析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