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多存善意少積抱怨,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1 / 3)

人活了數十載,往往做人不得其分,處事不得其法。盡管有很多的道理告訴我們如何做人,怎樣處事,若我們隻知理論,不能起而行,也是徒勞無功。生活中有許多事常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試著多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少抱怨我們所不足的。去看看比我們悲慘的人,你會愛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一個人心中存的是何種念頭,看人的眼光往往也會變得如此。讓我們心中多存善意和美意,你會更舒坦、更愉快,旁人也會因你而產生喜悅。

——星雲大師

1.永遠都不會所有事都讓你滿意

人見人愛的白雪公主,也會有討厭的母後在怨恨她。享盡榮華富貴的大家子弟,也會麵對沒有自我的痛苦。人生不會一番風水,更不會任何事情都讓你滿意。這個時候,就需要停止抱怨,對生活懷有感恩之心。對生活懷有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到了災難,也能平安度過;而那些喜歡抱怨的人,即使遇上的是福也會變成禍。

備受關注的“富二代飆車案”逐漸平息後,由此引起的“富二代”問題卻還沒有被解決。部分年輕人想不通,於是在網上拋出很極端的說法,他們抱怨自己為什麼無權無勢,而為什麼有的人卻生來就擁有一切。在這裏實在要勸誡這些生活在抱怨中的年輕人:做人不要生活在抱怨中。

在煩惱失意中抱怨,其實等於坐以待斃。聰明的人不會去抱怨,他選擇的是行動。抱怨除了使嘴巴一時痛快之外,什麼作用都不起,相反還會讓人越來越消沉。

黑龍江有一個農家子弟,患了嚴重的肌無力,隻上過一天學,此後他就與病床為伍,抬一下頭都困難。但是這個男孩兒並沒有抱怨,他堅強地自學,最後寫成了一部幾十萬字的書《假如讓我行走三天》,在全國引起轟動。很多素不相識的人都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更加堅定了他的生命之路。

一個身處如此逆境之中的貧困少年,尚且不用抱怨去解答人生,何況是我們,而且隻是在生活中遇到了一點小小的挫折。

不抱怨的人,都是心胸開闊的人,他們始終對生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雖然有時候生活對他們並不公平。 一個身處如此逆境之中的貧困少年,尚且不用抱怨去解答人生,何況是我們,而且隻是在生活中遇到了一點小小的挫折。

我們活在世上,在享受歡樂的同時,一定也會麵對艱難困苦,很多人都和我們一樣。當我們成年之後,可能在某一天忽然發現,以前學習不如我們的同學過上了非常富裕的日子。這個時候,有的人可能就會抱怨命運的不公,沒有給他機遇,其實,他隻是看到了人家華美的表麵。人家奮鬥的時候,人家流汗的時候,他都沒有看見。這樣的抱怨毫無意義,不可能人人都比你弱,不可能人人都一成不變,不可能好事隻讓你一個人占了。想擁有的比別人更多嗎?自己去做好了,何必抱怨呢?

作家W.戴埃在《你的誤區》一書中說:”抱怨、責怪徒勞無益。你可以盡情地抱怨別人,拚命地責怪他們,但對自己不會有任何幫助。抱怨的惟一作用是為自己開脫,把自己情緒的不快或消沉歸咎於其它的人或事。然而,抱怨本身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其實,有的時候命運並不是厚待了誰、偏愛了誰,隻不過有的人努力,所以他走在了前麵,這個時候你去抱怨命運的不公,顯然就有些幼稚。機會是均等的,你應該采取的態度隻能是更好地去做,抱怨終隻是浪費時間而已。

2.見智見仁,見善見惡,全看你心存何念

同樣的事情,在不同人眼中產生的結果也不盡相同,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相同的是,隻要你用心品味生活,用心享受挫折,就會在百折不撓中感悟人生。

《周易·係辭上》說:“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意思是說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牆壁上,一隻蟲子在艱難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下來。

這是它又一次失敗的記錄,

然而,過了一會兒,它又沿著牆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

第一個人注視著這隻蟲子,感歎地說:“一隻小小的蟲子,這樣的執著、頑強;失敗了,不屈服;跌倒了,從頭幹;真是百折不回啊!我遭到了一點挫折,我能氣餒、退縮、自暴自棄嗎?難道我還不如這一隻蟲子?” 他覺得自己應該振奮起來。他果然振奮起來了。

這隻蟲子再一次從牆壁上跌落下來……

第二個人注視它,禁不住歎氣說:

“可憐的蟲子!這樣盲目的爬行,什麼時候才能爬到牆頂呢?隻要稍微改變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的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願反省,不肯看一看。唉--可悲的蟲子!反省我自己吧: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失利,我該學的聰明一點,不能再悶著頭蠻幹一氣了,我是個有思維頭腦的人,可不是蟲子。我該感謝你,可憐的蟲子,你啟迪了我,啟迪了我的理智,教我學的聰明一些......” 果然,他變得理智聰明了。

兩個人同樣觀察一隻正在努力爬牆的蟲子,結果得到的啟發卻截然不同。第一個人從中知道了遇到挫折不能氣餒,要堅持下去才能成功。第二個人明白了失敗後不能隻知蠻幹,要總結教訓,才能實現理想。

我們對於身邊發生的事,見到的每一個事物,不是都能用簡單的對與錯來評價。很多事,隻要處理合理,不必一定要分對與錯,好與壞,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3.抱怨不會讓困境發生絲毫改變

《天地一沙鷗》的作者李察·巴哈曾寫下一則簡單深刻的真理:"同類相吸。"相似的人,無論是同樣在抱怨、或是同樣感恩的人,都會彼此相吸。不相似的人,則會互相排斥。我們都是能量的生物,而振動頻率不同的能量,是無法協調、交融的。所以當你抱怨時,其實是在排斥自己指名想要的東西;你的抱怨會推開、驅逐你說你想要的東西。”這句話,送給所有年輕的朋友,好好想想其中的道理吧。

優秀的人從來不抱怨, 不抱怨會讓人生快樂。

放眼當今世界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穩步前進;人們的需求越來越高,生活壓力也日益增大;於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出現了種種抱怨的聲音.

老板抱怨員工的工作效率太低,於是拚命的增加工人的工作時間及工作量;員工抱怨老板太小氣給出的工資太低,於是想盡辦法的偷工減料;這樣的後果是什麼呢?我們不難想象,這樣的事例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比比皆是。現在老師的教學壓力非常大尤其是在教學質量這塊要求非常的嚴格,雖然國家對教師的工資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但是我們依然會聽見不停的抱怨聲;而學生的學習壓力更是要大,他們一邊要麵對老師的壓力,一邊要麵對父母的壓力,還要給自己一個交代,於是抱怨聲音就出現了,甚至還出現過自殺的事件;在我們現代都市裏的婚姻家庭生活中抱怨聲音更是多如牛毛,夫妻間往往是剛結婚時熱度是100度,但是隨著無情現實的出現慢慢地熱度也就降了下來,於是抱怨的聲音出現了,丈夫抱怨妻子不再溫柔、體貼、賢淑;而妻子則抱怨丈夫不再浪漫、熱情、瀟灑。於是無休止的爭吵產生了,家已不在有往日的溫磬,昔日的愛情熱度也從沸騰點降到了冰點。

有一群每周都舉行聚會“互相扶持”的好姐妹,而她們的“扶持”方式,主要就是抱怨男人。她們最喜愛的話題就是:"男人很自私"、"男人不要承諾"、"不能相信男人"。無怪乎,這些女人沒有一個能和男人維持健康幸福的關係。她們想不想要這樣的關係?當然想,但是通過抱怨,她們卻向外發送了"男人不好"的振動能量,使得"好男人"都不會在她們的生活裏出現。她們用自己的抱怨,創造了這樣的現實。

卡繆在《異鄉人》裏寫道:"仰望灰暗的天空,閃爍著星座與星辰,頭一回,我的心向宇宙善意的冷漠敞開。"宇宙是善意的冷漠。宇宙--或神,或靈,或無論你如何稱呼,都是善意(好)的、卻也是冷漠(不在乎)的。宇宙不在乎你是否用話語呈現思維的力量,為自己呼求愛、健康、快樂、豐盛、平安,或為自己引來痛楚、苦難、悲慘、孤單、貧窮。我們的想法創造我們的世界,我們的話語又表明了我們的想法。當我們用消弭抱怨來控製言語時,我們就能主動創造生活,引來我們渴望的結果。

有個老故事是這麼說的--兩個建築工人坐下來一起吃午餐,其中一個打開便當盒就抱怨:"呃!土豆肉絲……我討厭土豆肉絲。"他的朋友什麼話也沒說。隔天兩人又碰麵吃午餐,同樣地,第一個工人打開便當盒往裏麵看,這次他更火大了,說:"怎麼又是土豆肉絲?我痛恨土豆肉絲。我討厭土豆肉絲。"他的同事一如前日,仍然保持沉默。第三天,兩人又要準備吃午餐,第一個工人打開便當盒,又大叫起來:"我受夠了!日複一日都是一樣的東西!每個日子都是吃土豆肉絲!我要吃別的東西!"他的朋友想幫點忙,便問他:"你為什麼不幹脆叫你太太幫你做點別的?"第一個人滿臉疑惑,答道:"你在講什麼啊?我都是自己做午餐。"

厭倦了日複一日的菜單嗎?那你也是每天自己做午餐。改變自己說的話。不要再抱怨。改變你的言語,改變你的思維,你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當你抱怨時,你就是用一種潛意識在尋找自己說不要、卻仍然吸引過來的東西。然後你抱怨這些新事物,又引來更多不要的東西。你陷入了"抱怨輪回",這樣的現象將在未來自行實現-表露抱怨、招致抱怨;表露抱怨、招致抱怨;表露抱怨……就這樣一直反複延續,永無休止。

在我們的生活中抱怨的聲音無處不在,難道我們就沒有解決的方法嗎?回答是肯定的,就拿我們的婚姻家庭生活來說吧,隻要我們夫妻之間能夠做到相互理解,相互關愛,相互尊重,相互體貼那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失敗婚姻了,有人說婚姻是栽花種草需要夫妻倆共同澆灌才會四季如花,也有人說家庭是塊自留地需要夫妻共同來耕耘種地,這樣才會種瓜得瓜;隻要兩心相依就沒有不長久的婚姻.雖然要做到這些有一定的難度,但是試問一下你努力嗎?

生活中不應該有抱怨聲音的,有沒完沒了的抱怨還不如保持一個積極向上,樂觀,勇敢的心態過好人生的每一天。

4.無私付出,可換來無償的給予

付出終有回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會無私的付出,不要在回報上斤斤計較,說不定意想不到的回報正在不遠處等著你呢。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勸告我們:人隻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隻要我們肯付出,終究會得到應有的報償,不必計較付出了多少,也不必計較等待了多久。人生不是算術習題,更何況很多時候,一加一的總和經常超過了二!

荷蘭的一個小漁村裏,曾經有位勇敢的少年以實際行動,讓全世界的人們懂得了什麼是無私奉獻的報償。

那是一個漆黑的夜晚,巨浪擊翻了一艘漁船,船員們的性命危在旦夕。

他們發出了求救信號,而救援隊的隊長正巧在岸邊,聽見了警報聲,便緊急召集救援員,立即乘著救援艇衝入海浪中。當時,憂心忡忡的村民們全部聚集在海邊禱告,每個人都舉著一盞提燈,以便照亮救援隊返家的路。一個小時之後,救援艇衝破了濃霧,向岸邊駛來,村民們喜出望外,歡聲雷動,當他們精疲力竭地跑到海灘時,卻聽見隊長說:“因為救援艇的容量有限,無法搭載所有遇難的人,無奈隻得留下其中的一個人。”原本歡欣鼓舞的人們,聽見還有人危在旦夕,頓時都安靜了下來,所有人的情緒再次陷入慌亂與不安中。這時,來不及停下喘息的隊長開始組織另一隊自願救援者,準備前去搭救那個最後留下來的人。16歲的漢斯立即上前報名,然而,他的母親聽到時,連忙抓住他的手,阻止說:“漢斯,你不要去啊!10年前,你的父親在海難中喪生,而3個星期前,你的哥哥保羅出海,到現在也音訊全無啊!孩子,你現在是我唯一的依靠,千萬不要去!”看著母親,漢斯心頭一酸,卻仍然強忍著心疼,堅強地對母親說:“媽媽,我必須去,如果每個人都說‘我不能去,讓別人去吧",那情況將會怎麼樣呢?媽媽,您就讓我去吧,這是我的責任,隻要還有人需要幫助,我們就應當竭盡全力地救助他。”漢斯緊緊地擁吻了一下母親,然後義無反顧地登上了救援艇,和其他救援員一起衝入無邊無際的黑暗中。一小時過去了,雖然隻有一個小時,但是對憂心忡忡的漢斯母親來說,卻是無比漫長的煎熬。忽然,救援艇衝破了層層迷霧,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大家還看見漢斯站在船頭,朝著岸邊眺望,岸邊的眾人不禁向漢斯高喊:“漢斯,你們找到留下來的那個人了嗎?”遠遠地,漢斯開心地朝人群揮著手,大聲喊道:“我們找到他了,他就是我的哥哥保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