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舍什麼就會得什麼,舍得下方能成就大人生(1 / 3)

舍,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給人一句好話,你才能得到別人回你一句讚美;給人一個笑容,別人才能對你回眸一笑。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舍得得、得得舍舍就充滿在我們瑣碎的日常生活中,演繹著成功和失敗的故事。人生就是這樣,你得到又有可能失去,失去的,反而有可能又在不經意間得到了。所以,這種得得失失的事,又何必太在意呢。如果太擔心我是否能得到,又擔心得到了的怕失去,那人生就失去了好多樂趣。也會過的太羈絆,太憂鬱。

——星雲大師

1.得失寸心間,舍得放棄就是收獲

人們往往麵臨多種選擇,取舍往往亂人心扉,令人難以抉擇。早在兩千年前,孟子說過這樣的話:"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義者也。這正是從取舍的角度闡釋了隻有做到舍棄,才能夠有所收獲的道理。

舍得既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世,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舍得之中,才能達至和諧,達到統一。一個人若真正把握了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便等於把握了人生的鑰匙和成功的機遇。

從古至今,有無數著名人物取得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他們的成功無不得益於對"舍得"二字的把握和體悟。昭君舍棄了錦衣玉食的宮廷生活,踏上了黃沙漫天的西域之路,卻得到了天下的一時太平與後世的無限讚美;英台舍棄了世間的一切繁華,化作一隻蝴蝶,卻得到了海枯石爛和天長地久的愛情;李白舍棄了富貴,卻留住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骨;越王勾踐在被吳王夫差打敗後,舍棄了君王一時的尊嚴,忍辱苟活,臥薪嚐膽,經過十年的反思、十年的曆練,他又重新奪回了天下;東晉的陶淵明,毅然放棄了當時世人競相追逐的功名利祿,回到了山間,過上了“晨起理興穢,戴月荷鋤歸”的隱士生活,才獲得了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司馬遷舍棄了尊嚴,沒有選擇體麵地死去,在牢中懷著更為強烈的憂憤之情寫成了《史記》,完成了一部任何曆史書籍都不能與之相比的恢宏史詩;錢學森舍棄了美國優厚的待遇,克服重重阻擋,毅然回國,為新中國的“兩彈一星”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得到了國人的讚頌;德國前總理勃蘭特,在訪問捷克和波蘭時,麵對猶太人死難者的紀念碑,他放棄了總理的身份,雙膝跪下,虔誠地為納粹德國的罪行贖罪,最終贏得了世界人民的讚譽。

舍棄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懂得舍棄的人往往會有大收獲。人在一生中最舍不得的就是這個“我”,這是最大的障礙,誰要是敢舍,舍掉自我,那麼他就真的能大得。這就是大舍才能大得,敢死才敢活,敢大死才敢大活的道理。因為在你“鬆手”舍棄自我的一瞬間,在你做到了一般人都不敢大舍的舉動之後,你就會悟到生命的本質,悟到幻相與真相,從而獲得心靈大自由、精神大解放、生活大機趣。

“舍”與“得”之間關係嚴密:即舍是因,得是果。舍不得“舍”,就不可能有所“得”;要想有所“得”,就得付出,得奉獻,得舍得“舍”。不付出、不奉獻、不願意“舍”,而企求“得”,那是投機取巧,是不勞而獲。而任何方式的投機取巧和不勞而獲,最終是要受到道德、良心甚至法律的懲罰的。

有舍有得,隻有舍去,才能得到。就像對待生活,過去的,我們總是無限回憶、無限追思,卻不知前麵的風景更加美好。向前看,才會有所發展,有所進步。兩千多年前的老子清醒地認識到人類貪欲自私的弱點,告誡世人千萬要注意,不要因爭名逐利而喪身,要克製自己的欲望,“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順應自然,知足知止。要知道"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的道理,物極必反,過分的愛惜會導致極大的耗費,過多的斂取必定導致重大的損失,盛極而衰是已被曆史證明了的。所以,在名與利、得與失上,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明智的選擇,隻有這樣,才可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你的生命、名聲、利益才可以長久。

世上萬物,生命最為寶貴,人生的樂趣在於奮鬥和創造中,不斷克服困難、不斷前進的過程會使人產生成就感和榮譽感。倘若你的心境因凡塵變得支離破碎,請別消極,嚐試著站在新的角度,以一顆積極健全的心去對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威爾·羅吉士是非常著名的幽默大師,他整天都是快樂的--即使在他失去什麼東西的時候。這一方麵得益於他樂觀豁達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得與失。

1898年冬天,威爾羅吉士繼承了一個牧場。

有一天,他養的一頭牛為了偷吃玉米而衝破附近一戶農家的籬笆,最後被農夫殺死。依當地牧場的共同約定,農夫應該通知羅吉士並說明原因,但是農夫沒有這樣做。

羅吉士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生氣,就帶著傭人一起去找農夫理論。

此時,正值寒流而至,他們走到一半,人與馬車全都掛滿了冰霜,兩人也幾乎要凍僵了。

好不容易抵達木屋,農夫卻不在家,農夫的妻子熱情地邀請他們進屋等待。羅吉士進屋取暖時,看見婦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後還躲著五個瘦得像猴子一樣的孩子。

不久,農夫回來了,妻子告訴他:"他們可是頂著狂風嚴寒而來的。"

羅吉士本想開口與農夫理論,忽然又打住了,他隻是伸出了手。

農夫完全不知道羅吉士的來意,便開心地與他握手、擁抱,並邀請他們共進晚餐。

農夫滿臉歉意地說:"不好意思,委屈你們吃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風,還沒準備好。"

孩子們聽見有牛肉可吃,高興得眼睛都發亮了。

吃飯時,傭人一直等著羅吉士開口談正事,以便處理殺牛的事。但是,羅吉士看起來似乎忘記了,隻見他與這家人開心地有說有笑。

飯後,天氣仍然相當差,農夫一定要兩個人住下,等轉天再回去,於是羅吉士與傭人在那裏過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他們吃了一頓豐富的早餐後就告辭回去了。

在寒流中走了這麼一趟,羅吉士對此行的目的卻閉口不提。在回家的路上,傭人忍不住問他:"我以為你準備去為那頭牛討個公道呢!"

羅吉士微笑著說:"是啊,我本來是抱著這個念頭的,但是,後來我又盤算了一下,決定不再追究了。你知道嗎?我並沒有白白失去一頭牛啊!因為我得到了一點兒人情味畢竟,牛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獲得,然而人情味,卻並不是很容易得到。"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世界,但我們卻擁有不同的世界觀,對這個世界也有著不同的認識,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每個人都有一雙眼睛,用以分辨事物,這是自然的造化。每個人還有一雙眼睛,它不是長在臉上,而是長在心中,這就是心智的眼睛。這雙眼睛比另一雙更重要,它告訴我們的是如何看待身外的世界,如何看待自己。故事中的羅吉士失去了一頭牛,卻換得農夫一家人的笑容和幸福,這段經曆更讓他懂得生命中哪些才是無價的。

2.緊緊抓住包袱不放,就永遠都背負著沉重

短暫的人生,需要錯過的太多太多。即使是再完美的收獲,也伴著許多的失落。跋涉於生命之旅,我們有限的視野,如果不肯錯過眼前的一些景色,那麼可能錯過的就是前方更迷人的景色,隻有那些善於舍棄的人,才會欣賞到真正的美景。

一座花園,無論多麼美麗,如果不經常拔草和修剪,僅一個夏天,就能使它徹底荒蕪;一座木橋,無論多麼牢固,如果不經常修補和加固,僅一年半載,就能使它化為腐木。人生歲月,短短數載,請別太過於在意人生的得與失,苦與樂能活著就是一種快樂,即使沒有大海的寬廣,也可以有溪流的豪放,即使沒有彩雲的瀟灑,也可以有薰風的浪漫;即使沒有原野的芬芳,也可以有小草的翠綠,如果你想要找到本應屬於你的快樂,那麼不妨學著舍棄一些累贅。正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一個人必須有所選擇,有所放棄。”

聰明的農夫知道老鼠會來偷吃倉庫裏的糧食,所以事先設了一個可以讓老鼠空腹進去的小洞,隻要老鼠吃一點糧食就鑽不出來,到是就可以“甕中捉鱉”。老鼠不知道農夫的計謀,看到有這種便宜可占,便一狠心餓了兩天,順利地鑽入了糧倉,而當它美餐一頓後卻怎麼也爬不出來了,所幸的是農夫對這檔子事疏忽了,老鼠才在又忍餓兩天後得以鑽出,卜洞,逃之夭夭。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應該得到深刻的啟發:必須學會選擇,懂得放棄,事事才能如魚得水。麵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和物欲橫流的社會,懂得放棄的人,就會用樂觀、豁達的心態去對待沒有得到的東西,他們每天都會有快樂和愉悅的心情;而不懂得放棄的人,隻會焦頭爛額地亂衝,他們不但最終達不到目標,而且每天都陷於得失的苦惱之中。

學會放棄,放棄的是昨天留下的糟粕;學會放棄,放棄的是今天阻擋你的荊棘; 學會放棄,放棄的是明天虛無的夢幻,原本人生就是以平臥開始,以躺下為終,隻要自己快樂就行,我們是不應該因躊躇而緊鎖眉頭,因彷徨而哀歎感傷的,因為上帝是公平的,歡樂與痛苦各有固定的比例,你不比別人虧欠多少,既然無知的歡樂已經留在了過去,那麼深沉的微笑就可以成為今天和明天的伴奏。

歲月之河,匆匆而過,我們要經曆的事又太多,大至驚天動地,小至雞毛蒜皮,如果我們一味地盯著每一件平常的小事,不言放過,那麼一生你又能真正做好幾件事呢?一個人的年齡在增大,生命的定數卻在減小;走向了成熟穩重,卻失去了無憂無慮的童真;享受了太陽的淋浴,卻失去了月亮的洗禮;擁有了藍天的親吻,卻失去了大地的親熱,所以我們在擁有與失去的同時,唯有舍棄與追求並存,才可調整好心態,不斷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