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舍得是健康的福分,別給身心太多負擔(1 / 3)

少看少聽眼目明,少言少論耳根靜,少思少慮絕緣慮,少執少求心態平,少爭少鬥少機心……少食少醉少病心,養生之道少為貴,少去雜心留凡心。

——星雲大師

1.五色令人色盲,少看少聽眼目明

縱情聲色,放縱欲望的結果會使人意誌消沉,安逸而放蕩,最終擾亂人心智而敗壞德行,使人一敗圖地。老子說得很透徹:執迷於五色,眼睛就會瞎掉,非是眼睛看不見塵世的俗物,而是眼睛再也看不到塵世之外的神物;執迷於五音,耳朵就會聾掉,非是耳朵聽不見塵世的雜音,而是耳朵再也聽不到塵世之外的清音。

“五色令人目盲”來源於老子的《道德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表麵的意思是說:聲音使人耳聾,顏色使人目芒,味道使人口腔乏味。田園馳騁打獵使人心發狂。稀有貨品使人行為不軌。所以聖人隻為了生存的自然需要而飲食。不為心馳目迷的聲色之娛,來尋求感官的刺激。古人認為“縱情聲色,禍國害己”。總而言之,就是要清心寡欲。

其實從現代科學的角度,我們也看到清心寡欲是非常明智的。以人的細胞為例,人的細胞的分裂次數是有限的,比如一個細胞隻能分裂100萬次,那麼達到這麼多次數後就不行了。人們不斷的使用自己的五官、人體這個機器的時候,其實就是在不斷的消耗,不斷的敗壞。所以會有一個生老病死的過程。中醫說:思傷脾,視傷肝,說的是五官和人體內藏的對應,同時五官的使用過程就是一個對內藏消耗的過程。所以古人養生講的是清心寡欲。

過分追求物質享受反而會喪失人生本性,會損壞人體感官功能。現代社會充滿了各種物欲誘惑,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不少人由於沉湎於各種強烈刺激的音樂,結果不僅聽力大大受損,而且容易心緒不寧,以至於得了精神分裂症。比如說胎兒如果給他聽強刺激的音樂,他會躁動不安。飲食口味同樣如此,如果總是吃那些過辣、過鹹、過甜的食物,不僅會損傷人的味覺,而且相對應的髒腑會受到損害。至於過分迷戀、沉湎於打獵、打牌、打球等遊樂活動,進而將遊樂變成賭博,同樣會使人心靈躁動不安,甚至造成仇殺、自殺等後果。收藏寶物之風過甚,不僅使人玩物喪誌,而且還會引起偷盜、造假、坑蒙拐騙的醜惡現象。所以能安於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而不去追求過度的物質享受,這是人生的智慧,同樣也是快樂之源。

當然了,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有生活工作,現實生活的花花綠綠真是很大的誘惑。我們並不是不吃不喝了。我們應該懂得其中的道理,至少能夠清心寡欲,有度而有節製。

2.五音令人耳聾,少言少論耳根靜

任何事都要講究方寸,講究恰到好處,多一分是過少一分不及都不是完美的表現,交往如此,說話亦如此,把握時機拿捏方寸極為講究,也就是說要慎言, 尤其不要亂說閑話。

我們國家曆來有“慎言”的傳統。“慎言”即說話有原則、有分寸、重事實。每個人都應該牢牢記住這條古訓,特別是那些愛說閑話的人,更應該認真地反思,不要以為自己不過說說罷了就不當回事,而要考慮“說”的後果;不要以為自己無惡意就不當回事,而要考慮給別人帶來的影響。

作為聽眾,每個人都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明辨是非,不要為閑話所迷惑而上當受騙。須知,能在你麵前說他人非者,必能在他人麵前講你的不是。閑話不能信,不可信,也不必信。

“人在得意時嘴忙,寂寞時心忙。”前者多言,後者多思。前者淺薄,後者深沉。一個人成熟的最顯著的標誌就是少說話,多傾聽。即使必須要發表觀點,也應經過深思熟慮,盡量讓舌頭運轉得比大腦慢些。有時大腦運轉完了,而舌頭並沒有運轉,采取的仍是緘口不言,這才是真正的智者。

“君子不重則不威。”這裏的“重”,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現為多思、多聽、多做、少說。在這裏,我們所說的少說多思,既不同於內向,更不同於世故和城府,而是一種成熟、穩重與深沉。“深沉”這個詞的含義是:讓人總覺得你身上有一種“未知的深度”,而非直視無礙。少說,並不等於不說,該說的時候,還是要說的。但說就要說到點子上,而且要言不繁,不能誇誇其談,言過其實。

曾經有個小國的使者來到中國,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瞧著金人金碧輝煌的模樣,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個小國的使者同時還出了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

皇帝想了許多的辦法,請來金匠進行檢查,稱重量,看做工,可都沒能區別出來。怎麼辦?使者還等著回去彙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麼個小問題都答不出吧?最後,有一位退位的老臣說他有辦法。

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出三根稻草,分別插入三個金人的耳朵裏。插入第一個金人的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裏直接掉出來了;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裏,什麼響動也沒有。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正如一句諺語所說的:“沉默是金,語言是銀。”老天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的。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

但許多人並不懂得這個道理。當別人說的話自己不同意時,往往不待別人說完,就想插嘴。實際上,這樣做是不理智的,不但不能使別人放棄自己的主張,來遷就你的意見,而且還讓別人覺得你非常沒有禮貌。你想,別人正有一大堆的話急於說出來,你卻插一嘴,這時他根本就不會注意你想表達的意思。所以 ,我們必須耐心聽,並且鼓勵他把意見完全說出來。

美國某汽車公司,需要采購車座上的絨墊,當時有三家商店分別派職員前去推銷。其中兩家商店所派的職員,都十分能言善辯。隻有另外一家商店的職員,因為患病,講不出話來。他到了汽車公司,沙啞著喉嚨,很勉強地說:“我實在發不出聲來,我們店中的商品,我隻能寫給你們看。”那家汽車公司的主任,一見他這種情形,便對他說:“你不必講話了,你把商品拿出來,我們可以作出比較的!”於是他站在旁邊默不作聲。結果,其他兩家商店所派的善於辭令的職員,都空著手回去了,他卻做成了這筆買賣。全部訂貨的總價格竟高達160萬美元之多。這筆龐大的生意,簡直是他畢生所夢想不到的。這是個特殊的例子,固然不能與一般的事例相提並論,但是這個事例卻形象地說明:不開口的效果反而會勝過多說話。

現代社會人員交往頻繁,而交往的主要手段是對話,但言多必失,要謹言慎行,避免因說話不當引發的不必要的麻煩矛盾。在興奮狀態下輕易許諾;在醉酒狀態下胡言亂語;在憤怒狀態下容易出口傷人;在煩躁狀態下容易語無倫次;所以在說話之前要三思而後語,不說話沒有人把你當啞巴。一個有修養的人寧可保持沉默寡言的狀態、喜怒不形於色、不露鋒芒,也不要眉飛色舞,張牙舞爪,口沫四濺。

說閑話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行為。它撥弄是非,混淆視聽,其危害之深遠,讓人痛心。因為說閑話造成受害人夫妻不和的有之,家庭破裂者有之,尋死覓活者有之,精神錯亂者有之,大打出手者有之,反目成仇者有之……閑話的傳播不但影響群眾生活的正常運行,而且影響工作的順利開展。為什麼有的矛盾消不掉、疙瘩解不開、關係理不順呢?問題就在閑話上。那些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閑話在受害者心理上的作用是無比巨大的,再加上個別人煽風點火,真能把問題搞得小事變大,大事變得不得了。再者,你願意說可別人未必願意聽,你說的痛快可別人卻痛苦,反感。千萬不要見了誰都當親人訴說衷腸,說不完的心裏話,講不完的悄悄話;不要張家長李家短,說不完的小道消息,不要把別人的客氣當喜歡,把友善當友誼,把誰都當你的聽眾、你的粉絲。過來人誰都是一本書,沒人願意聽你的人生閱曆。不要什麼問題你都要發表一些獨家看法,不要總喜歡與人爭論,辯個你死我活。該說的話一定要說,不該講的千萬不要亂說,否則你將是一個極不受歡迎的人,多嘴多舌必將帶來災禍。

3.五味令人口爽,少貪口欲知足樂

沒有人不愛美味佳肴,然而暴飲暴食會增加腸胃負擔,引發一係列的疾病,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少貪口欲之歡,培養合理的飲食習慣。

美味綜合症是由於短時間內食用了大量的雞、鴨、魚、肉等美味佳肴,使人出現頭昏、心慌等一係列病症。其病因是食入物品中所含較多的麩氨酸鈉,它是味精的主要成分,具有刺激味覺、增進食欲的作用,但若食入過多,它便分解成酪氨酸和穀氨酸,使新陳代謝出現異常,導致疾病的發生。 美味綜合征的表現是在食雞鴨魚肉後半小時發病,可見到頭昏腦脹、眩暈無力、心慌、氣喘等症狀,有些人會表現為上肢麻木,下肢顫抖,個別病人則表現為惡心及上腹部不適。

吃飯過飽,會增加內髒負擔,長期下來,就會營養過剩,體重增加,不但體形難看,行動不便,還會誘發高血壓、冠心病、腦梗塞、糖尿病、肥胖症、高血脂症、脂肪肝等。因此,為吃落下這些病真是劃不來。另外,吃飯過飽,到了吃下一頓飯的時候會覺得不餓,長期如此,還會影響胃口,吃飯不香。特別是老年人尤其注意不要把飯吃飽。

過去有句順口溜:吃飯吃上七成飽,喝點水八成飽,彎彎腰九成飽,幹起活來十成飽,看來不無道理。相聲大師馬三立89歲高齡才告別相聲舞台,而且還身體健康、思維敏捷。他曾說:“吃要節製,好飯歹飯都要七八成飽,不要見到好吃的就不顧命地吃,不愛吃的一口不吃。”幾十年來,他一直固守“覺不少睡、水不少喝、飯不多吃”的良好習慣,值得我們借鑒。

美國一石油大王個人出資2億美元在沙漠中建起了占地13000平方米,雨林、沙漠、草原和海洋應有盡有的巨大溫室,取名“生物圈2號”。1991年,生物圈2號迎來4男4女第一批誌願者開始過與世隔絕的生活。由於糧食歉收,生物圈2號的這8名居民不得不控製飲食。結果,經過近兩年時間,第一批居民中的4名男性體重平均下降18%,4名女性體重平均下降10%,膽固醇的平均值也由195下降到正常值125,使得這些平常為減肥而痛苦不已的人平添一份驚喜。乃至後來,當時的一位居民、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名教授甚至在以後的生活中還繼續維持他當時在生物圈2號的食量,“因為那樣有利於健康”,他說。

說起挨餓,其積極意義確實值得我們探求。國外一位病理學家上世紀40年代在研究羊的一種疾病時曾發現,羊的這種用別的方法難以治療的疾病,在大部分情況下用簡單禁食數天的方法就能治愈。其實,對於人類來說也相類似。人生病除了發燒難受的反應外,往往也不想進食,也不覺得餓,這其實正是人體機能的自我調節和反應,或者說自我治療。因此,病人生病不想進食時不要強求病人飲食。

時常挨挨餓,或定期“禁食”一兩天,不但有利於健康還可延年益壽。美國營養學教授馬凱博士的實驗證實,讓老鼠每周禁食兩天,非但不容易生癌,而且其壽命會延長一倍。加州大學華福特教授經30年動物實驗後,現在自己每周禁食一至兩天,隻喝白開水,吃蔬菜和水果,他相信人類也可由禁食而獲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