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過
趙過漢武帝時(公元前l40一前87年)人。籍貫、生卒年不詳。農學。
關於趙過的家世和個人經曆都知之甚少。大約在漢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他被任命為搜粟都尉。《漢書·食貨誌》記載了有關他在農業生產動力、技術和工具三個方麵的創造和貢獻。
“過能為代田,一畝三甽(同畎)。歲代處,故曰代田。古法也。”這段記載,扼要說明了代田的交來和特點。“古法”就是春秋戰國時盛行的“畎畝法”。《國語·周語》“韋昭注”解釋說:“下曰畎,高曰畝。畝,壟也。”“一畝三甽”就是在一畝地裏作三條溝、三條壟。“歲代處”指的是溝和壟的位置每年互換。清代程瑤田《溝洫疆理小記》說:“代田者,更易播種之名。甽播則壟休,歲歲易之,以畎代壟,以壟處畎,故曰歲代處也。”這可使土地部分利用和休閑輪番交替,在肥料不足情況下使地力能得到自然恢複和增進。其栽培管理也比“畎畝法”有很大改進,“播種於畎中。苗生葉以上,稍耨壟草,因隕其土以附苗根……苗稍壯,每耨則附根,比盛暑,壟盡而根深,能風與旱”。我國北方黃河流域旱農地區,雨量少、尤其春旱多風。溝裏能保持住一定的溫度和水分,將種於播種在內,有利於出苗;幼苗出土後,在溝裏也可減少葉麵蒸發,使生長健壯;中耕除草時,將壟上的土培壅在作物根部,直至壟平為止,這樣作物根部深下,能吸收更多水分,則可耐風、旱和抗倒伏。因此,代田的增產效果顯著、“用力少而得穀多”,“一歲之收,常過縵田(沒有甽畝的平作田)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趙過所掌握的代田法。是從前輩農民那裏學來,而加以改進和提高的。他推廣代田法時,組織工作做得很細致,有計劃、有步驟。首先,在“離宮”(正式宮殿之外別築的宮室)內空地上試驗,證實確比“旁田”多收一斛以上;其次,對縣令長、鄉村中的“三老”、“力田”和有經驗的老農進行技術訓練,“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再通過他們把新技術逐步推廣出去;第三步,先以公田和“命家田”作為重點推廣,然後普遍開展。“是後邊城、河東、弘農、三輔,太常民皆便代田”。代田法為黃河流域旱作地區防風抗旱的多種農法之一,不僅對於恢複漢武帝末年因征戰、興作,而使用民力過甚,致使凋敝的農村經濟起過一定的作用,而且對後世農業技術的發展也有深遠的影響。
“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與推廣代田法的同時,趙過又大力推廣牛耕,並發明了功效高的播種機——耬車,以適應代田整地、中耕和播種的需要。根據考古學和古文字學,我國牛耕雖起源於商代,但在戰國以前一直沒有得到多少發展,到漢武帝初年,牛耕也隻限於富豪之家,一般農民仍主要使用木製或鐵製耒耜。趙過推廣的牛耕為“耦犁”,“二牛三人”,即操作時,二牛挽一犁,二人牽牛,一人扶犁而耕。東漢時這種耕作法推廣至遼東,開始時也是“兩人牽之,一人將之”。解放前,雲南寧蒗納西族仍留傳的二牛三人耕作法,在耕地時,一人牽著合了犋的兩頭牛,後麵一人扶犁,中間一人壓犁轅以掌握耕地深度。二牛三人耕作法反映了牛耕初期時的情形,因為那時駕馭耕牛技術還不熟練,鐵犁構件和功能也尚不完備。趙過還總結勞動人民經驗並吸收前代播種工具的長處,發明了三腳耬車。東漢崔寔《政論》記載說:“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便焉。”三腳耬,即耬車,下有三個開溝器,播種時,用一頭牛拉著耬車,耬腳在平整好的土地上開溝進行條播。由於耬車把開溝、下種、覆蓋、鎮壓等全部播種過程統於一機,一次完工,既靈巧合理,又省工省時,故其效率達到“日種一頃”。三腳耬車係從獨腳耬、二腳耬發展而來。獨腳耬大約起源於鐵製農具比較普偏使用的戰國時期。在我國農業史上像趙過這樣有獨特創造和貢獻的高級農業官員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