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勝之

氾勝之西漢山東人。生卒年不詳。農學。

氾勝之的先人本姓凡,在秦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為躲避戰亂,舉家遷往氾水,因此改姓氾。氾水是濟水支流,位於今山東曹縣北20公裏和定陶縣分界處。

氾勝之生平事跡不詳。隻知他在漢成帝(公元前32一前7年在位)時,出任議郎。他曾在包括整個關中平原的三輔地區推廣農業,教導種植小麥,而且頗有成效,許多熱心於農業生產的人都前來向他請教,關中地區的農業因此取得了豐收。他本人也可能是因為推廣農業有功,由議郎提拔為禦史。在總結農業生產經驗的基礎上,氾勝之寫成了農書l8篇,這就是《氾勝之書》。

關中地區有著悠久的農業傳統,是古代農業最為發達的地區。堯、舜的農師,周人的祖先後稷(棄)就誕生在這塊土地上,以後重農一直為周王朝的基本國策。戰國末期,秦國便是憑藉關中雄厚的經濟實力,完成了統一大業。西漢建立以後,也非常重視關中地區的農業,興修了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到漢武帝統治時期,先是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在關中地區推廣種植冬小麥,後又任命趙過為搜粟都尉,在關中地區推行代田法和改良農器。就在趙過之後約60年,氾勝之也踏上了與趙過相同的路。氾勝之繼承了前人的重農思想,認為糧食是決定戰爭負的關鍵,穀帛是統治天下的根本。他主張備荒。把稗草和大豆列為備荒作物,倍加注意。

氾勝之不僅在思想上重農,而且還身體力行,進行了區田法的試驗,列入此頂試驗的主要作物有禾、黍、麥、大豆、茬、胡麻、瓜瓠、芋等作物,目的在於將擴大耕地麵積和提高單位麵積產量結合起來。因為關中地區,經過數千年的開發,許多良田沃土早已得到利用,剩下的一些荒地,如山地、丘陵、陡坡等,一般傾斜坡度較大,利用起來有一定的困難。隨著人口的增加,就出現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無地可耕的農民,轉而從事工商業,成為農業的異化,這是當時一個較為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如何解決關中地區地少人眾,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棄農經商的問題,成為西漢政府煞費苦心的大事。為此,政府曾經多次將官家直接掌管的苑圍、公田、池田等假借給貧民,但這對於問題的解決畢竟是有限的。氾勝之的區田法試驗表明,區田以糞氣為美,非必須良田也。諸山陵、近邑高危傾限及丘城上,皆可為區田。區種,不先治地,便荒地為之。在區田法試驗的基礎上,氾勝之還總結了一係列的作物栽培技術。他將自己收至畝40石的試驗結果上奏到朝廷,冀望有助於解決當時關中地區人多地少的矛盾。出於同樣原因,氾勝之還提出於桑、黍混潘的集約栽培法。據《漢書·藝文誌》記載,從先秦到漢末有農書一共是9家,114篇。其中有《神農》20篇,《野老》l7篇,《宰氏》l7篇,《董安國》16篇,《尹都尉》14篇,《趙氏》5篇,《氾勝之》18篇,《王氏》6篇,《蔡癸》1篇。“氾勝之十八篇”即《氾勝之書》,此書在《隋書·經籍誌》及《新唐書·藝文誌》、《舊唐書·經籍誌》和宋代鄭憔的《通誌》中都有著錄,以後失傳,隻有《齊民要術》、《太平禦覽》等北宋以前的古書摘錄了此書中的內容,因此,被部分地保留下來。經l9世紀前半期洪頤煊、宋葆淳、馬國翰,20世紀50年代石聲漢、萬國鼎等先生的輯集之後,得到了約3700字,這就是今天見到的《氾勝之書》。

現存《氾勝之書》主要包括耕作總原則,耕作的具體方法,12種作物的栽培方法,諸如選種、播種、栽培、收藏等各個細節。此處,還有溲種和區種兩項新內容。

《氾勝之書》說:“凡耕之本,在予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耕之本”即耕作的基本法則。

“趣時”,即不誤農時,要求選擇最佳的耕作時期,這個要求貫穿於耕作栽培的每個環節。以耕為例,氾勝之非常強調“耕得其時”,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還從正反兩個方麵闡述了得時與失時的利害關係。所謂“耕得其時”,必須以土壤和氣候條件為依據,以搶墒為目的。《氾勝之書》在強調“慎無旱耕”的同時,再三提到“有雨即耕”。為了做到耕得其時,《氾勝之書》不僅采用了傳統的物候方法,還創造了土壤測量的方法,這種方法即在立春前,用一很長1.2尺的木棒,將其中1尺埋入土中,地麵上露出0.2尺,立春以後,土壤鬆散,將露在地麵上的0.2尺埋沒,此時可將地裏的樹根、草根拔掉。這就把耕得其時建立在較為科學的基礎上,比單純的物侯方法又進了一步。為了趣時,《氾勝之書》依據土壤和氣候(特別是雨水)對每種作物的播種期都有較明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