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細作話農技(1)(3 / 3)

我國古代優異的農業科學技術創造,貫串著因時因地因物製宜的原則,豐富多采,巧妙靈活,蘊藏著深刻的科學道理,在人民群眾中流傳、發展著,它有無限的生命力,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和源泉。

除草劑和殺蟲劑

在荷馬時代人們就開始用有毒的化學劑來殺蟲了。荷馬曾提到燃燒硫磺的熏蒸作用。爾後的普林尼曾提到用砷來殺蟲。至少在300年前,已從煙葉中提取出天然殺蟲劑尼古丁。到1828年,從各種菊花幹燥後打成的粉中提出了第二種天然的殺蟲劑。在十九世紀中期(複古學希臘的時期),人們又提出用硫磺來給桃樹滅菌,采用的配方是:一磅煙葉、兩磅硫磺、生石灰若幹塊……用10加侖開水浸泡稀釋。

各種雜草的防治迥異於昆蟲和真菌的防治,出現較晚,但卻起源於真菌防治。許多世紀以來,農民們都靠鋤、耙、燒和其他既勞累又沒有選擇性的辦法來除草。但是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當法國波爾多的葡萄園為一種使葡萄長毛的病毒嚴重感染時,人們用硫酸銅和石灰的混合液(現在稱為波爾多液)。1896年,一個叫博內的葡萄種植者,發現這種殺菌劑使長在葡萄樹旁邊的黃色田介菜葉子變黑了,把田介菜也殺死了。此後不久,人們發現,當硫酸鐵溶液噴到穀物和雙子葉的草上時,它隻殺死草,穀物的葉片不受影響,留下的穀物安然無恙。這是一個突破。很快人們就發現,許多其它簡單的無機物,若使用的濃度適宜,都能有選擇性地殺草。

能從象形文字中看出,它還是下埃及王國的象征。蜂蜜似乎還是一種重要的貨物和貢物。一位經六王朝的官員(公元前2320—2258年)在南行訪問黑人時,便帶上蜂密去換取貨物。從在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戰場上凱旋歸來的埃及國王,也常常帶回一壇壇進貢的蜂蜜。蜂蜜有若幹種用途:可以用來舉行宗教儀式,可以用來製藥(例如作軟膏),可以通過發酵製成酒精飲料,可以用來作蜂蜜餅(用蜂蜜和麵粉製成),既供日常食用,又可用來祭神。直到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人們一直用蜂蜜來派這些用場。

赫梯人也養蜂。赫梯神話中有許多關於養蜂的故事。養蜂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關於養蜂的事情法律上還專門有規定:“如果任何人從蜂群裏偷了蜜蜂,原來是賠償一米拉銀子,現在得賠償五舍克爾銀子……”在荷馬時代,希臘的養蜂業已經充分發展起來,在整個古典時代一直很興旺。

說蜂箱是人類發明的而不是蜜蜂自己發明的,好象有點不符合事實。直到十八世紀末葉,人類所做的全部事情,隻不過是用紙或稻草複製蜜蜂建造的蜂房。但是在1789年,瑞士博物學家胡伯製造出了第一個有活動結構的蜂箱,蜂箱的“葉”片象書頁一樣打開:每一個框架上都可以放進一個小蜂箱。1843年,人們通過實驗研製出了合成蜂巢基板,蜜蜂可以在此基板上建築它們的蜂室;靠離心力從蜂房提取蜂蜜的提取器也大致在同一時候研製成功。

在內戰期間,科學家們研究出了多種類似植物生長素的有機物質,若有選擇性地施用,會使雜草拚命生長,最後因生長過度而死亡。

如果不提保羅·米勒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瑞士發明DDT,關於野草和害蟲防治的史話就是不完全的。雖然DDT曾給被戰爭破壞得百孔行瘡的世界帶來過不可估量的好處,並使其發明者獲得了諾貝爾獎金,但是事實已經證明,它是最糟糕、最持久的環境汙染源之一。有的國家禁止使用DDT,許多國家則限製其使用。

給土地營養的化肥

植物和人一樣,需要不斷地增加營養,才能正常地發育生長。人們很早就知道給土壤裏施肥,實際上就是給栽種的植物添加必要的營養品。

不過,世界各地施用的肥料是不一樣的。早期,亞洲各國使用的是人、畜糞,魚油或豆渣餅以及堆肥等。歐洲當時雖然也施肥,但不像東方那樣利用腐質的動植物或牛馬糞等做肥料,所以歐洲常因土地貧瘠,農作物歉收而發生災荒。

1840年,德國著名化學家李比希為了改變歐洲土地貧瘠狀況,提出一個令人驚奇的大膽設想。

那時,德國北部多是沙地,人們通常認為這種土地是不能種植作物的。但李比希卻花錢買下了一部分土地,並從遠距柏林100千米的斯達斯弗德把當地出產的含鉀石鹽運到這塊沙地上,並種上了糧食。當時東方人在大量使用人、畜糞一類肥料,而李比希卻使用這些古怪東西,人們說李比希要麼是傻子,要麼就是個瘋子。甚至有人挖苦道:沙裏摻進鹽還要種莊稼,簡直是騙人。

然而,事實卻使人們大吃一驚,並完全改變了原來的看法。

一年後,在過去的沙地上竟長滿了綠茵茵、枝葉繁茂的莊稼,諸如大麥、蕪菁、黑麥和馬鈴薯等。人們以前嘲笑李比希,現在卻把他看成“神仙”,他的名字也傳遍了德國。國外也來信、來人邀請他去傳授技術。

李比希認真地給當地農民傳授施肥種植技術,並邀他在國外的學生回國和他一起工作。由於他研製的肥料與以前生產的肥料完全不同,從而改變了許多歐洲農民對肥料的看法。他根據自己研製成的肥料深有體會地說:“作為植物的養分,可以不使用傳統的以腐爛動植物為肥料的方法。隻要能供給所需要的碳、氮、硝、磷、矽、鉀、水、氧化鎂、鐵等,就可以培育植物。但關鍵是,如何使植物吸收這些需要的營養成分。”

另外,李比希還將從遠處運來的石鹽中的氯化鉀作為鉀肥使用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有人反對李比希的說法。英國的勞斯和基爾巴特就認為李比希提出的不需要腐爛的動植物作肥料的說法是不正確的。為此,他們還於1842年分別進行了各種實驗,以證明自己的論點正確。

實驗結果表明,用腐爛的動植物製作的肥料就是氮肥的最主要來源。因此,李比希的說法不攻自破了。

後來,勞斯還把動物的骨頭磨碎成骨粉,經硫酸處理,製成過磷酸鉀,並證實這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磷肥此外,還有用提取煤氣時所產生的氨製成的硫酸氨,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氮肥。

實踐完全證實,氮肥、磷肥和鉀肥都是植物很需要的肥料。因此,人們開始對這三種肥料進行研究,並用人工方法製作這些肥料。

最先出世的化肥,是用智利硝石代替勞斯發明的硫酸氨製成的氮肥。接著,德國化學家富蘭克和卡羅於1900年製成了作為肥料使用的召灰氮素,並於1906年在意大利建立了大規模生產石灰氮素的工廠,用以製作氮肥。

而最早發明的硫酸氨,作為肥料使用卻很晚,直到1913年才開始製造生產。

磷肥問世較早。1878年,英國人托馬斯和吉爾吉利斯特利用鋼鐵廠廢棄物製成了磷肥,被人們稱為托馬斯磷肥。由於是利用廢棄物製作的,所以任何鋼鐵廠都能生產這種化肥。

英國人勞斯在1842年發明的用骨粉經硫酸處理製成的過磷酸鉀肥料,由於製造簡單,很快就開始了工業性的大生產。

隨著生產的發展,氮、磷、鉀等化學肥料已成為農業生產不可缺少的營養品,人們對它們更加重視,不斷地擴大生產,提高產品質量。

分行栽培與精細鋤地

從現在來看,分行栽培作物與細心徹底除草是顯而易見的必要的耕作過程,但在歐洲,到公元18世紀才采用這些農耕方法。直至公元1731年,農業宣傳家傑思羅·塔爾還在努力勸說歐洲農民采用他所說的“馬拉鋤地耕作法”,共中包括分行栽培作物和徹底除草。

我國最遲在公元前6世紀就已經采用分行栽培作物與精細除草的方法。因而在農業中一個最明顯的方麵,我國比歐洲先進達2200多年。公元前3世紀的《呂氏春秋·辨士》寫道:“如果作物成行生長,就會很快成熟,因為它們不會影響彼此的生長。橫行必定排列得很好,縱行安排得很有技巧,因為如果線條是直的,風就會順利通過。”

最初,種子是用手沿壟播種的,采用的是“壟溝相間”的方式。公元前1世紀,多管條播機(耬車)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行播的效率。與此同時,出現了精深鋤地的技術,中國人是使用這種技術的先驅。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或公元前5世紀,在金屬冶煉加工方麵已取得獨一無二的進展之後,我國普遍使用了鑄鐵鋤。一把好的鐵鋤,在勤勞的農民手中可望使用10年。鋤和其他所用的農具在公元前3世紀時使用壽命很長,那時製出了一種可鍛(不脆)型的鑄鐵。大約到了公元前1世紀,一種改進了的鋤已廣泛使用。這種鋤稱做“天鵝頸鋤”,能除去作物周圍的草,而不損傷作物,而且它有多種可更換的鋤片。這是一項傑出的技術進步。

我國古代有一句諺語:“鋤頭自有三寸澤。”精心鋤草確實可以奇妙地保持土壤的水分,這在華北是極其重要的,因為這個地區比較幹燥,時常刮風,而主要作物是小麥和小米。水稻在大多數西方人看來,在整個中國都可以看到,但實際上主要生長在南方,這是與北方有很大差異的農業區域。

從公元1313年問世的大農學家王禎的《農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幅農民用傳統方法手工鋤草的有特色的畫。該書寫道:

“在北方的村莊裏,農民常結為鋤社,一般由10家結為一社。先鋤一家的田地,這家就為其餘各家來鋤地者提供飲食。其餘各家輪流照此辦理,在10天內輪流完皆……這是完成鋤草任務的快速方法而且是一件樂事。如果有一家患病,或出了什麼事,其它各家就合力相助。因此田地無野草,歲歲獲豐收。秋收之後,鋤社社員們都拿出酒和豬蹄來,參加慶祝豐收的盛宴。”

較富裕的農戶不需要依靠這種方法,因為他們有畜力牽引的鋤具,這顯然要快得多。第一種類型的除草工具,似乎一直是一種犁,沒有犁壁,而有兩個鋒利的尖刃。拉鋤時,兩個刃沿壟的兩側行進(壟上成行地種著莊稼),它把壟兩邊的雜草除掉,把灌溉溝加深,並且進一步在作物根部周圍培土。這種除草工具於公元2世紀在劉熙的《釋名》一書中提到了。這種馬拉鋤有單刃的,也有雙刃的,它可以用於翻地做壟、培土或淺鋤。到中古時期,有了改進,稱為“鵝翅”,附在馬拉鋤上。它有兩個寬片,可以進一步使溝加深,並把更多的土培在作物根的周圍。馬拉鋤的效率比手工鋤的效率要高好幾倍。但農民通常是先使用馬拉鋤鋤地,隨後再跟在後麵用手鋤鋤掉剩下的少量難鋤的草,從而均勻完成全部鋤草任務。

灌溉

不管是多雨的地區,氣候溫和的地區或沙漠地區,定居的人們都需要導水。若氣候幹燥,農作物需要灌溉;若氣候潮濕,又需要排水(房屋和街道也需要排水)。

在人類的各種早期文化中,基本上都是自然灌溉。大的居民點都是在江河邊(如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厄羅河、印度河等),這些河定期泛濫,使淤泥沉積在田野上。人們築堤以控製洪水。這就使土地能生長出好莊稼來,在使用犁的地方更是如此。這些地方由於得天獨厚,人口越來越多。因此,早期的各種偉大文明都出現在上述河流的河穀地區。

要充分控製河流就需要建水壩和挖運河,要建水壩和挖運河就要集中人力和有個好的政府組織。似乎蘇美爾的各個市政府常討論灌溉問題。後來,大約在公元前1700年,漢莫拉比法典提出維修運河、保護抗洪的佃戶、保證向人們提供所需的水等。

在古埃及,人們非常崇拜奧賽裏斯等灌溉之神。為了有效地進行排灌,他們發展了土地測量、貯水和揚水等技術。希臘時代不怎麼采用這些技術,不采用的原因之一是因尼羅河穀的氣候和莊稼都有差異。可是早在公元前三世紀,羅馬城南麵的龐廷沼澤,一直是個產生瘧疾的病源。從公元前160年起,人們就想把沼澤裏的水排幹,但是直到十七世紀,荷蘭人範·德波倫和梅耶才實現了這一宿願。

波爾多液農藥

法國的杜梅克是一個盛產葡萄的好地方,1878年,這裏突然流行葡萄老菌病,這是一種黴菌引起的葡萄病害,它使葡萄葉上長滿了多角形的黃褐色的病斑,葉子的背麵是一片白色的霜黴,好端端的葡萄逐漸衰竭、枯萎,嚴重的地方顆粒不收,黴菌病向周圍地方擴展,一般的農藥如除蟲菊、煙草和硫磺混合液對這種黴菌竟毫無作用。人們隻好聽天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