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中期以後,鐵製農具已在各諸侯國得到普遍使用;秦漢時期,農具已經完全鐵器化。鐵製農具比以前的木耒、石耜、骨耜等原始農具生產效率要高得多。鐵製農具的使用,對促進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早的施肥技術
我國最早普遍使用的施肥技術是在戰國時期。
我國使用施肥技術的曆史十分悠久,早在戰國以前,勞動人民就懂得利用糞便和腐爛的野草作肥料了。《詩經·周頌·良耜》有“荼蓼朽止,徐稷茂止”的詩句,意思是野草枯朽而禾苗茂盛,表明當時人們已經用腐爛的野草做肥料增強地力了。
戰國時期,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我國開始普遍使用施肥技術,這在不少古籍中均有記載。例如,對用人或動物的糞便作肥料,《孟子·滕文公上》提到“糞其田”;《荀子·富國》講過:“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韓非子·解老篇》說:“積力於田疇,必且糞灌”。這些,說明了施肥已成為當時提高農田產量的一個廣泛應用的措施。
戰國時期,人們已經知道樹葉也和野草一樣,在土中腐爛可以做肥料,《荀子·致士》說:“樹落則糞本。”而且,人們還掌握了燒製灰肥和漚製綠肥的技術,《禮記·月令》說:“土潤辱(溽)暑,大雨時行,燒薙行水,利以殺草,如以熱湯,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疆。”講的是夏天的時候,將割下來的野草焚燒成灰,或用水泡上使之腐爛作為肥料改良土壤的事情。這種用樹葉和野草製作綠肥和灰肥的做法,2000多年來一直為我國農民所沿用。
我國在世界上使用施肥技術的時間遠遠早於其他各國,歐洲直到公元10~11世紀,才開始在農田施肥。
複種輪種
複種,是在同一塊土地上,一年播種和收獲兩次以上的耕作方法;複種可以充分利用單位麵積的土地,提高農田的產量。輪作是在一塊田地上依次輪換栽種幾種作物;輪作可以改善土壤肥力,減少病害。
我國最早實行複種輪作是在戰國時期。當時,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部分地區改變了一年一熟製。把冬麥和一些春種或夏種的作物搭配起來,采取適當的技術措施,在一年或幾年之內,增加種植和收獲的次數。《管子·治國》說:當時“嵩山(今河南登封)之東,河(黃河)汝(汝水)之間”,已經能夠“四種而五獲”(四年五熟)。《荀子·富國》說:當時黃河流域有的地方,可以“一歲而再獲之”(一年兩熟)。
複種輪作的耕作技術,在後世的農業生產中不斷得到發展和提高。漢代的《異物誌》說,南方有“一歲再種”的雙季稻。東漢著名的經學家鄭玄注釋《周禮》時提到,在他生活的那個時期,已經流行“禾下麥”(粟收獲後種麥)和“麥下種禾豆”的耕作方式。北魏的《齊民要術》對複種輪作的認識已經比較深刻。書中總結了一套輪作法,並對不同的輪作方式進行了比較,還特別強調了以豆保穀、養地和用地相結合的豆類穀類作物輪作製。複種輪作的推廣,對促進我國古代農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而歐洲,直到18世紀30年代,才在英國出現輪作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