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現代著名學者聞一多等的考證,商代甲骨文中已經有了閹割豬的記載。這說明,我國至遲在商代就對閹割術的作用有著清楚的認識。《易經》說“豶豕之牙吉”,意思是閹割了的豬,性情馴順,牙雖鋒利,也不足為害。《禮記》說“豚曰腯肥”,意思是閹割後的豬長得膘滿臀肥。
日本人川田熊清對我國古代的家畜閹割術做過研究,認為中國在世界上最早對馬施行閹割術。有關馬的閹割,我國很早就有記載。寫成於戰國時期的《周禮·夏官司馬》中即有“頒馬攻特”之說,“攻特”便是馬的閹割。秦漢時期,因為激烈的戰爭需要大批合乎條件的軍馬,這就要求擇優汰劣,提高馬匹的素質。從此,我國馬的閹割術就更加盛行了。
最早使用牛耕的記載
不少學者認為,我國的牛耕始於商代,但目前尚未發現這方麵明確的文字記載和實物資料。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用牛耕田並不普遍,牛在商代的主要用途是宰殺後作為宗廟中祭祀的祭品。
春秋時期,情況發生了變化。《國語·晉語》說:“宗廟之犧,為畎田之勤。”意思是宗廟中作為犧牲的牛,已被用來耕田。又如,春秋時晉國有個大力士名牛子耕,孔丘的弟子司馬耕字子牛、再耕字伯牛。牛與耕相連作為人名,可見春秋時用牛耕田已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了。但此時牛耕的形式如何,仍不得而知。
關於牛耕形式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漢書·食貨誌》說:“用耦犁,二牛三人。”即用二牛挽犁,三人操作——一人扶犁,一人牽牛,一人控製犁地的深度。耦犁是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發明的,他對推廣牛耕起過重要作用。漢代的牛耕技術在生產實踐中不斷得到改進,這在考古發掘中可以得到證實。如在山西平陸棗園村西漢末年的墓葬中,發現過二牛抬扛一人撫犁的壁畫,說明當時已經掌握了用牛鼻穿環來控製犁牛方向以及用犁箭來控製耕地深淺的技術。這樣,隻用一人馭牛即可,節省了兩個勞動力。又如甘肅武磨咀子山出土的西漢末年的木犁模型,用一牛挽一犁,表明當時還出現了單牛犁耕。東漢時期的遺址和墓葬中發現的此類例證就更多了。
牛耕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創造,這在農業耕作史上是一個極大的進步。用牛代替人力耕田,不但解放了人力,也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
最早的鐵製農具
我國最早使用鐵製農具是在春秋時期。至遲春秋中期,我國就發明了冶鐵技術,並且很快獲得了重大進展,從而為鐵製農具的出現和推廣提供了技術和物質基礎。當時,最早生產和使用鐵製農具的是齊國。據《國語·齊語》記載,春秋中期齊國官員管仲曾向齊桓公建議:“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鉏(鋤)、夷(鋤類的農具)、斤(斧頭)、(大鋤)等農具,試諸壤土。”意思是用青銅(即“美金”)鑄造劍戟等武器,試在狗、馬身上;用鐵(即“惡金”)鑄造鉏、夷、斤、屬斤等農具,試來耕種土地。這是我國關於使用鐵製農具最早的文字記載。隨著冶鐵業的發展,鐵製農具的使用逐漸得到推廣。《管子·海王篇》說,春秋晚期,齊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可見那時鐵製農具在齊國已經得到相當廣泛的使用了。
我國在春秋時期開始使用鐵製農具,這從近代的考古發現中也可以得到證實。例如,湖南常德德山的楚國墓,長沙的楚才山西侯馬北西莊等遺址出土的多種鐵器,都是春秋晚期的遺物,其中就有鐵耒、鐵耜、鐵鏵等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