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之最

最早的耕作技術

我國農業最早的耕作技術是原始社會的火耕。《淮南子·本經訓》記載的“焚林而田”,以及人們常說的“刀耕火種”,即是火耕法。實行火耕,先用石斧、石等砍倒樹木,待樹木幹枯後放火焚燒。這樣便開辟出大片土地,而樹木燃燒過的灰燼又成了增強土壤肥力的肥料。經過焚燒的土壤比較疏鬆,不用中耕,用尖木棒等工具即可掘地播種。不過,火耕的結果使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幾年就要丟荒另辟新耕地。

以後,火耕逐步過渡到鋤耕或耜(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像現在的鍬)耕。用鋤或耜翻地能疏鬆和改良土壤結構,擴大耕地麵積,延長土地使用年限,提高農作物產量。由於鋤耕或耜耕可以實行定期休耕,在幾塊土地上輪換種植,從而使人類的定居生活成為可能,進一步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最早飼養的家畜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將野生動物馴養成家畜,最早的家畜是豬、狗、羊、牛。

從黃河流域來說,在距今約7000年前的河南裴李崗遺址中發現有豬骨,河北磁山遺址中發現有豬、狗、羊骨;在大致同時期的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和陝西臨潼薑寨遺址中,不但有上述動物的骨骼,還發現了飼養家畜的圈欄遺跡和家畜糞便的堆積。從長江流域來說,在距今約7000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除了有豬骨、狗骨外,還發現了水牛的骨骼。河姆渡遺址出土過一隻小陶豬,體態肥胖,腹部下垂,四肢較短,前後體軀的比例為1∶1,介於野豬(7∶3)和現代家豬(3∶7)之間,整個形態已和野豬大不相同,這說明當時人工飼養、繁殖豬的時間已經很長了。

以上情況表明,早在7000年前,我國便開始成功地飼養家畜了。此外,通過大量考古資料還可以知道,在我國原始社會中,出現了早期農業的地區以飼養家豬為主;牧區以飼養狗、羊、牛為主;而在農牧業地區,則兼營飼養。

最早的農具

我國最早的農具以石、木、骨、蚌器為主。原始社會的農業起初采用火耕法,用石斧、石等砍倒樹木,放火燒掉,然後用尖木棒等掘地播種。莊稼成熟時用石刀、蚌鐮收割。

隨著農作技術的發展,我們的祖先在掘地用的尖木棒近尖端處,裝一便於足踏的短橫木,用來翻地,這就是單齒木耒。單齒木耒翻地麵積小,效率低,後又加以改進,變單齒耒為雙齒耒。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又將耒齒改為板狀刃,稱作“耜”。《易·係辭》中自“耜”“耒”的記載,反映的便是這兩種農具的製作情形。耜冠最初是木質,後來改由石、骨、蚌質製作。耜冠形狀有長方形、桃形和舌形等,耒柄仍為木製。耜類似今天的鍬,已經是一種複合工具了。耜堅固耐用,提高了翻地效率。當時我國北方以石耜為主,南方則骨耜居多。

在穀物加工方麵,脫殼、去糠、磨粉用的工具有石磨棒、石磨盤等。《易·係辭》中說的“斷木為杵,掘地為臼”,也是穀物脫殼的工具。我國以石、木、骨、蚌器為主的最早的農具,使用時間很長。從原始社會一直到商周青銅器時代,它們都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家畜閹割術的發明

閹割,也稱“去勢”,就是摘除或破壞動物卵巢或睾丸的手術。閹割後的家畜,失去了生殖機能,性情變得馴順,便於管理、使役、肥育和提高肉的質量,還可以防止劣種家畜自由交配,對改良家畜品種起了積極作用。家畜經過閹割,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因而,家畜閹割術的發明,是畜牧獸醫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