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長失控的“巨人”
巨人高科技集團公司經營失敗案例剖析無論人們今天如何看待巨人,你不能不承認,巨人之路的“起跑”是成功的,其速度之快,創下了民營企業的紀錄。但是,隨著巨人集團的超速發展,先天的不足和潛在的隱患逐漸暴露了出來。
1996年底,聲名赫赫的巨人集團陷入財務危機,巨人大廈被迫停工,生物工程由盛及衰,負債結構中出現惡性債務,討債者蜂擁上門,集團資金周轉不靈,最後釀成風波。
有人說,史玉柱運氣不好。蓋巨人大廈恰好碰上中國加強宏觀調控,銀根緊縮,地產降溫。開發保健品,恰好撞上全國整頓保健品市場,保健品降溫。其實,這些客觀因素不是致命的。
從主觀因素上分析,史玉柱承認兩點:一是決策失誤,攤子鋪得太大;另一是管理不善,經營失控。如果從個人因素上刨根問底,史玉柱也承認對宏觀形勢估計不足,巨人集團一帆風順使他過於自信,頭腦發熱。
回顧巨人集團短短幾年間走過的道路,其大起大落的速度變化之快,真可謂“其興也勃焉,而其敗也忽焉。”它留給我們的警示和思考是深刻的。
一、“巨人”的誕生
史玉柱生於安徽懷遠縣,曾在浙江大學數學係讀過本科,後又在深圳大學攻讀軟科學管理的研究生。1989年初,史玉柱完成碩士論文答辯,回到老家安徽。但他無法安於機關裏平靜的生活。這年7月,他毅然辭去安徽省統計局的工作,再次南下深圳。可他身上隻有東挪西湊的4000元錢以及他耗費9個月心血研製的M-6401桌麵排版印刷係統。一個月後,他用僅有4000元錢承包下天津大學深圳科工貿發展公司電腦部。
史玉柱明白創業之路開始起步,自己有的隻是技術,而沒有市場的認可。於是他決定“賭”一把,利用《計算機世界》先打廣告後收錢的時間差,用全部的4000元做一個8400元的廣告“M-6401,曆史性的突破”。
13天後,8月15日,史玉柱在銀行帳戶上第一次收到三筆彙款共15820元。到9月下旬4000元廣告投入已換來10萬元的回報。麵對第一筆利潤,史玉柱索性又一次將其全變成廣告。4個月後,M-6401為他賺回100萬。
初識成功的史玉柱在1990年1月,一頭紮進深圳大學兩間學生公寓裏。除了一星期下一次樓買方便麵,他在計算機前呆了整整150個日日夜夜。這次他拿出的是M-6402文字處理軟件係列產品。
有了資金和新技術,史玉柱決心要辦一個屬於自己的公司。可經幾番努力,他的公司卻難以在深圳當地注冊。無奈之下,史玉柱隻好來到珠海,相反在這裏他卻受到意外的禮遇。1991年春天,珠海巨人新技術公司應運而生。他向朋友宣布:“巨人要成為中國的IBM,東方的巨人。”
1991年10月,“巨人”仍是搖籃裏的嬰兒。史玉柱突發奇想,頂住公司內部一致反對,以隻要訂購10塊巨人漢卡就提供往返路費的優惠條件,邀來全國各地200多名電腦銷售商,參加全國電腦漢卡連鎖銷售會。這次,史玉柱不僅要他們買巨人漢卡,更要讓他們成為巨人連鎖銷售網的成員,使雙方由單一買賣關係轉化為合作開發市場的利益共同體。他為了這次會議把能動用的幾十萬元全賠了進去,最後得到的是一個全國性電腦連鎖銷售網絡。
1992年7月,巨人公司實行戰略轉移,將管理機構和開發基地由深圳遷至珠海。
8月,巨人集團開發出M-6405排版係統、巨人財務軟件等13個新產品,其中有巨人中文手寫電腦、巨人中文筆記本電腦。
9月,巨人公司升為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團公司,注冊集金1.19億元,史玉柱任總裁。
1992年9月27日,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朱基視察巨人集團。
10月,第二屆全國巨人電腦連鎖會在珠海度假村召開,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電腦盛會。
1993年12月,巨人集團發展到290人,在全國各地成立了38家全資子公司,集團在一年之內推出中文手寫電腦、中文筆記本電腦、巨人傳真卡、巨人中文電子收款機、巨人鑽石財務軟件、巨人防病毒卡、巨人加密卡等產品。與此同時,巨人集團實現銷售值3.6億元,利稅4600萬元,巨人集團已成為中國極具實力的計算機企業。
更讓史玉柱風光出盡的是,由於他靠開發電腦軟件,創造出年發展速度500%的奇跡,成為珠海高科技產業的樣板企業,因此中央領導頻頻視察巨人集團,海外輿論聚集於這個民營企業。
二、巨人失血,壯士斷腕
從史玉柱的管理思路看,更多的帶有近代企業家的烙印,而不是一個現代企業家。甚至,他的個人性格和價值觀念都具有明顯的近代特征。他把自己幻想成一個指揮千軍萬馬作戰的軍事統帥,但在東拚西殺之後才發現自己還不知道真正的敵人是誰。忽略了企業興衰的內在核心與精髓。外在的“軍事建製”和“戰役”形式隻會給一場亂哄哄的鬧劇披上點喜劇的色彩,而與真正的企業精神無關。
(一)擴張有道,控製無方
1993年是中國電腦業的災年。隨著西方16國組成的巴黎統籌委員會的解散,西方國家向中國出口計算機禁令失效,康柏、惠普、AST、IBM等國際著名電腦公司,開始圍剿中國矽穀——北京中關村。這是一場生死決戰,也是一場並非勢均力敵的爭逐,手持大刀長矛的國內土著公司難抵船堅炮利的洋電腦,所以雙方還未交火,勝負早有定論。
伴隨電腦業步入低穀,史玉柱賴以發家的本行也受到重創。巨人集團迫切需要尋找新的產業支柱,由於當時全國正值房地產熱,他決定抓住這一時機,因此一腳踏進房地產業。他原來想蓋一幢18層的自用辦公樓,此時一改初衷,設計一變再變,樓層節節拔高,一直長到70層,投資從2億漲到12億。
對於巨人大廈的籌資,史玉柱想“三分天下”, 1/3靠賣樓花,1/3靠貸款,1/3靠自有資金。巨人大廈的樓花在初期賣得很火,從香港融資8000萬元港幣,從國內融資4000萬元,短短數月獲得現款1.2億。
按巨人當時的電腦單一產業結構,根本無法支持大廈所需資金的1/3。史玉柱苦思冥想,憋出一個絕妙的資金運作方式:用賣樓花所籌的1億多資金,發展一個新興產業,所賺利潤再反哺巨人大廈。因此,史主柱瞄準生物工程。當他開始找項目時,有一位在美國定居的同學,手上有“腦黃金”的技術。這種產品在美國已經賣得比較好了,史玉柱就高薪聘請他過來,幫助設計“腦黃金”項目。1994年8月份,在史玉柱把“腦黃金”投入市場的時候,實際上已開發出10餘個產品了,形成了一個保健產品係列。
集團為“腦黃金”項目注冊成立了康元公司,並投資300萬,讓它啟動“腦黃金”,結果一炮打響,效益顯著。加上那時巨人集團的聲譽很好,生產廠家隻要有定金,三五個月甚至一年以後付款都行,所以生產上資金上都沒遇到什麼問題,巨人集團隻花1000萬元,就開發出係列產品,生物工程全麵起動。
巨人邁向產業多元化的起步之始,史玉柱已預感到大集團的管理隱患,由於巨人集團資產規模急劇膨脹,管理上隨之進入“青春期”出現浮躁和混亂。在根本沒摸清市場的情況下,康元公司一下生產了價值上億元的新產品,而且成本控製相當不好。結果產品大量積壓。加之財務管理混亂,債權債務搞不清,日常管理又鬆解,浪費嚴重,逐漸地債台高築,最後累計債務達1個億,扣除債權剩5000萬左右的債務。康元公司的虧損,明顯暴露出巨人集團管理人才準備不足、管理不善這一致命內傷。
(二)“造勢”有術,管理失控
1994年8月,史玉柱突然召開全體員工大會,拋出“巨人集團第二次創業的總體構想”。
很顯然,巨人集團第二次創業的直接動機是,電腦行業走入低穀。但二次創業的真正動力之源是,史玉柱已感到潛在的危機四伏。他想通過擴張調動員工士氣,以人氣旺彌補管理機製的缺陷,同時以新興產業取代發家產業的衰落。
但史玉柱的第二次創業回避了最關鍵的問題——企業內部的產權改造和機製重塑。史玉柱受到一種思維定式的局限,因為巨人集團從1989年到1992年,一直靠創業精神而發展起來,那時候沒有完善的製度和科學的管理,也神速騰飛了。
人們今天很難想象,史玉柱的第二次創業規模多麼宏大:
在房地產方麵,投資12億興建巨人大廈,投資4.8億在黃山興建綠穀旅遊工程,投資5400萬購買裝修巨人總部大樓,在上海浦東買下了3萬平方米土地,準備興建上海巨人集團總部。在保健品方麵,準備斥資5個億,在一年內推出上百個產品。
1995年2月10日,巨人集團員工在春節後上班第一天,史玉柱突然下達一道“總動員令”——發動促銷電腦、保健品、藥品的“三大戰役”。史玉柱把這場促銷戰模擬成在戰爭環境中進行:他親自掛師,成立三大戰役總指揮部;下設華東、華北、華中、華南、東北、西南、西北和海外八個方麵軍;其中30多家獨立分公司改編為軍、師;各級總經理都改為“方麵軍司令員”或“軍長”、“師長”。史玉柱在動員令中稱:“三大戰役將投資數億元,直接和間接參加的人數有幾十萬人,戰役將采取集團軍作戰方式,戰役的直接目的要達到每月利潤以億為單位,組建1萬人的營銷隊伍,長遠目的則是用戰役錘煉出一批幹部隊伍,使年輕人在兩三個月內成長為軍長、師長,能領導幾萬人打仗。”
總動員令發布之後,整個巨人集團迅速進入緊急戰備狀態。5月18日,史玉柱下達“總攻令”,這一天,巨人集團產品廣告同時躍然於全國各大報。由此“三大戰役”全麵打響。霎時間,巨人集團以集中轟炸的方式,一次性推出電腦、保健品、藥品三大係列的30個產品,其中保健品一下推出12個新產品。繼而,廣告宣傳覆蓋50多家省級以上的新聞媒介,營銷網絡鋪向全國50多萬個商場,聯營的17個正規工廠和100多個配套廠開始24小時運轉,各地公司糾集200名財務人員加班加點為客戶辦理提貨手續,由百輛貨車組成的儲運大軍日夜兼程,營銷隊伍平均每周加盟100多名新員工。不到半年,巨人集團的子公司從38個發展到228個,人員從200人發展到2000人。
如此大規模的閃電戰術,確實創造出奇跡:30個產品上市後的15天內,訂貨量就突破3億元。
但是,大發展帶來大振奮,也帶來了大漏洞。巨人集團的自身弊端在三大戰役中突出暴露。首當其衝的是集團整體協調能力缺乏,由於產品供應短腿難以追上營銷長腿,錯過銷售黃金時節,公司損失較大。漸漸地更深層次的矛盾突現;原有幹部隊伍因動力不足,而惰性盡顯,新的骨幹隊伍難以補充,管理失控。這樣一來,急劇的外延式擴張不僅沒有激發原有係統的活力,又因無法形成新的機製而使管理上破綻百出。
7月11日,在提出第二次創業的一年後,史玉柱在全體幹部會議上不得不宣傳:巨人必須進行二次創業整頓,包括三個方麵——思想整頓、幹部整頓和管理整頓,核心是幹部整頓,進行一次幹部大充血,凡是過去3個月中沒有完成任務的幹部,原則上一律調整下來。
史玉柱使用的第一招是,通過競爭上崗進行大換血。他宣布整頓的3天後,從7月14日至22日,人事部門庭若市,前來競聘的員工達46人,其中自薦者43人,許多分公司的員工也打來千裏長途。
8月,史玉柱使出第二招,集團向各大銷售區派駐財務和監察審計總監,財務總監和監審總監直接對總部負責。同時,監審與財務總監又各自獨立,雙軌並行互相監控。
8月26日,史玉柱的第三招出台,成立幹部學院,將180名幹部集中到南京海軍學院,進行為期一周的軍訓,以增加團隊意識和紀律性。
整頓沒有從根本上扭轉局麵,1995年9月,巨人集團的發展形勢急轉直下步入低潮。麵對大起大落,史玉柱將其描繪成“開始進入發展史的‘長征時期’。10月2日,史玉柱發動“秋季戰役”,規模和聲勢大大減弱。他在動員會上下一道死令:秋季戰役對分公司經理來說是一場生死之戰,成則英雄,敗則落馬,集團隻問結果,不問過程。
秋季戰役使巨人集團的營銷有所回升,但再也沒有昔日的高潮迭起。
(三)失血斷腕,巨人體態
1995年底,巨人集團營銷出現嚴峻形勢,集團財務狀況吃緊,史玉柱立刻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各省總公司的一批總經理被撤職,巨人集團迎來有史以來最寒冷的冬天。
1996年的元旦,巨人集團過得有些沉重。因為巨人集團在1995年經曆了前所未有的陣痛,一些員工相繼離去,一批幹部的憂患意識漸濃。史玉柱元旦沒有休息,而是召開營銷會議。他在會上承認:1995年的“三大戰役”和“秋季攻勢”都未達到預期目標,這是因為幹部隊伍暴露缺陷,集團綜合協調係統發生問題。最後,史玉柱以紅軍長征作比喻:“巨人正處於長征後期,肯定會淘汰一批沙子,能走完長征的人將是巨人的核心和骨幹。吹盡狂沙始到金。”
1996年初,史玉柱為換救頹勢,營銷戰略從全麵進攻轉向重點戰役,在開發出減肥食品“巨不肥”後,他打算發動“巨不肥會戰”。春節一過,史玉柱成立“會戰總指揮部”,他出任總指揮,下轄三大“野戰軍”。每支“野戰軍”率領七八個“兵團”(各省總公司),各“兵團”又有幾支縱隊(子公司)。各部門還挑選精幹人員組成衝鋒隊,《巨人報》的記者成為前線戰地記者。2月10日,三大“野戰軍”司令員舉行陣前盟誓。2月25日,史玉柱總指揮高舉酒杯,為奔赴前線的將士壯行。2月26日,宣布進入全線戰備狀態。3月份,會戰打響,此次會戰沒以大規模的廣告覆蓋為先導,而是舉行“巨不肥大贈送”,此次戰役的宣傳口號為“請人民作證”。據《巨人報》報道,參加會戰的“正規軍”為2000人,“民兵”5000人。
巨不肥會戰在4月份取得戰績,銷售大幅回升,1995年底的嚴峻形勢得以緩解。巨人集團喘上一口氣。
營銷形勢好轉並非整體狀況好轉,更不意味良好機製形成。相反,集團內部一些人把“巨不肥會戰”當成最後一頓晚餐,侵吞私分巨人集團利益的現象集中爆發。1996年7月,監事會主席周良正在一份報告中認為,巨人集團出現各類違規、違紀、違法案件,截留、坐支、挪用公款,搞虛假廣告、衝貨的人屢見不鮮。
到1996年下半年,一個更大的壓力向史玉柱襲來,巨人大廈急需資金。這可是硬碰硬的壓力,逼迫他迅速作出抉擇:是停掉巨人大廈,還是拆東牆補西牆。實際上,史玉柱此時已意識到,僅靠巨人的生物工程和電腦兩個產業支柱,不足以支撐巨人大廈,但史玉柱還是作出一個違背企業行為的決定,抽調生物工程的流動資金,去支撐大廈的建設資金,活錢變死錢。
從資金運作角度,史玉柱當時應該讓巨人大廈停工,將資金投放於已染上貧血症的生物工程,使其恢複元氣。史玉柱事後說,他是明知故犯,因為巨人大廈是珠海的標誌性工程,國家領導人都非常關注,所以他決策時非經濟因素占上風,沒有過多考慮經濟規則。
巨人大廈是史玉柱有生以來第一個重大投資失誤,他根本沒有實力蓋一座全國最高的大廈,這是個人狂熱的一個典型之作。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大廈從1994年2月動工到1996年7月,史玉柱竟未申請過一分錢的銀行貸款,全賃自有資金和賣樓花的錢支撐。稍微懂點經濟的人都知道,房地產必須有金融資本作後盾,可史玉柱竟將銀行擱置一邊。他對此的解釋是:到1996年6月前,我沒感到資金緊張,生物工程方麵的銷售回款源源不斷,帳上的錢花都花不完。
直到1996年5月,史玉柱依然據此做法建設大廈,甚至達到頂點。這個月,各子公司交來毛利2570萬人民幣,史玉柱把淨留下來的850萬資金全部投入了巨人大廈。這是投放資金最高的一個月。
史玉柱就那麼點資金,又要在兩條戰線上作戰,當然顧此失彼。到1996年下半年,他感到需要外援時,因宏觀調控影響至深,各處都資金吃緊,隻好竭澤而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