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隻能在求索中發現
上帝好像說過,“機會是魔鬼,它把住天堂的入口和地獄的大門。”
機遇稍縱即逝,隻能在求索中發現,機遇求之不得,惟有在挑戰中尋覓。
喪失良機就會失去先機,抓住機遇意味成功在握。21世紀,蘊藏著極佳的機會又伴隨著巨大的風險,企業家當隨機應變,擇機而動。機遇隻垂青那些善於捕捉它的人。
1.必然的規律中會出現幾次閃光的偶然
任何事務都是按照特定的規律發展的,但有時也會出現意外的偶然。
我們在研究借鑒成功的企業家經營經驗和實踐方法時,最好順道探討一下這些企業家對“機會”的尋找。能尋找真正改變現狀的途徑,能創造全新業績的途徑,開發革命性的新程序。不論是被推選出來的或自發性的企業領導人,他們總是不停地在找機會,去做從來沒人做過的事。他們冒險尋求新境界的曆程——如何扭轉頹勢,另啟新局;如何讓未曾測試過的流程上線;如何讓企業起死回生。這引進產品或工作流程不隻獲得10%、25%,甚至50%的改善,而是數以倍計的進步。頂尖的企業領導人總是超越群倫,勇於挑戰現狀,做一些前所未見的嚐試,達到前所未有的境地。
任何事物的發生總會有先兆可尋。觀察征兆,留意趨勢、捕捉走向是企業經營走運的法寶之一。所謂擇機而動,即發現機遇,迅即行動,通過捕捉機遇到來的征兆,把握和充分利用機遇,進而取得成功。
擇機而動的關鍵是科學的推理和準確的判斷,這種推理和判斷建立在對大量信息的分析和綜合基礎之上的。企業家能否獨具慧眼,捕捉到有價值的機會因素,來源於決策者的靈感。經營離不開靈感,創新更是靈感的放大與實施。靈感一閃而來,機遇稍縱即逝,能夠抓住並立即行動,成功就有了基本的先決條件。
擇機而動不僅僅是成功企業巨頭的專利。任何企業家隻要依據於大量信息的搜集、整理、綜合、判斷,隻要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博學的經營理念,就能做到擇機而動、隨機應變。擇機實屬難能可貴,擇機後而迅即行動更少有人做到,這中間就比較了經營者見識的博寡,能力的高下。擇機而動,決定於占有信息,科學預測,決定於企業家的知識麵及洞察細微的慧眼,決定於能夠預見事物發展方向,不為一時一物所擾的才能。
在美國,MBA(工商管理碩士)的畢業典禮上,老師們總忘不了最後一次語重心長地告誡躊躇滿誌的未來精英們:
“你們要時刻牢記:華爾街沒有免費午餐!”
其實,任何一個企業經營者,也都已經明白:市場競爭中,哪裏都沒有免費午餐。
午餐需要付錢,機遇的把握、財富的積累也是如此,沒有付出學費和代價同樣不可能得到。
現代社會,發展無限,商機無限。改革開放為無數中國企業帶來了勃勃生機,新生企業利用機會,搶占市場,老舊企業為獲生機,變革創新。
大企業、大集團,改造、重組、上市、兼並,如同千軍萬馬,聲勢浩大。小公司、小機構,兢兢業業、雄心勃勃,仿佛遊擊小隊,機動靈活、韌勁十足。
精兵強將,殘兵敗將,規模宏大的戰略決戰,措手不及的遭遇戰、肉搏戰,商場每天都在發生著不流血的“經濟戰”。
企業的生存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營環境,取決於社會氣候,取決於商機的把握。抓住機遇就是抓住了發展的脈搏,抓住機遇就是抓住了生存的契機,抓住機遇就是抓住了競爭的製高點,抓住機遇就是抓住了財富。
約翰·洛克菲勒是以獨霸石油而蜚聲海內外的,然而當初這一行業剛剛興起之時,他並未衝鋒陷陣,而是鎮定自若、冷靜觀察、周密分析、待機行事。他一貫堅信和奉行“先行者無厚利”的信條。曆史證明鑽到石油的人並一定致富,這就是美國財富分配的原則。他進入石油業的成功之路可概括為下述4步。
①仔細勘察、熟悉業務。隨著石油浪潮興起,成批的冒險家衝向油田。洛克菲勒密切注視著蓬勃發展的石油業,並獨自到油田勘察,掌握第一手資料。1860年秋天,他把馬鞍擱在馬背上,肩挎來福槍、帶著背包與毛毯、踏上了去油田的征程。沿途環境十分惡劣;天晴時沙土漫天,下雨時泥濘不堪,一路上他不顧顛簸,詳細地作筆記。“用平底船比運貨馬車運油更好些。”他一路觀察著,思考著。他來到泰塔斯維,住進杜雷克曾居住過的美利堅飯店,繼續實地調查,“油井為72座,日產1165桶……”他認真地記錄下來。他在眾人雲集之處,沉默寡言,仔細地傾聽別人談話;每天從報紙上留心石油、購物和蔬菜的行市,以及石油的漲落行情。考察完產油區,他對石油業已變成了內行。他預計石油一定會下跌,雖然是一個很有潛力的行業,但是還不到進入的時機。
②耐心等待、靜候戰機。1861年春天,賓州的油井增加到135座,同時俄亥俄州和西弗吉尼亞州也鑽出了石油。洛克菲勒又遠程勘察了幾次,每次回來總免不了要勸慰焦急的克拉克一番,等待時機的到來。當賓州第一塊油田開采時,原油售價每桶達20美元,隨後,源源不斷的油流向市場,紐約市場的油價跌到0.13美元/加侖;沒過多久1桶42加侖原油價又跌到0.35美元,每加侖連10美分都不到,簡直如同水一樣便宜。這時,為了阻止油價瘋狂暴跌,生產者組成“產地卡特爾”,決定維持每桶4美元的最低限。可是,由於一直困擾的原油運輸問題(從產地運到紐約運費為3美元)幹擾,導致原油大量積壓。盯著克利夫蘭報頭版大字標題“3萬桶原油在產地滯銷”,洛克菲勒平靜地對合夥人克拉克道:“我們該用賺到的錢投資石油業了!怎麼樣?”“你一定是瘋了,投資暴跌的泰塔斯維原油?”克拉克十分驚訝!“據說正計劃修築到泰塔斯維的鐵路,一旦完工,就可用鐵路運輸石油……”洛克菲勒苦口婆心地講解決策的依據。
③謹慎抉擇,邁入石油業。油價起伏巨大,洛克菲勒從中窺出石油鑽探意義不大。鑽井成功隻能得到毫無保證的原油,如果失敗則一切努力換來的隻是一個幹洞。原油隻有經過精煉變成煤油後才有商業價值,煤油售價要高出原油近10倍,而精煉成本僅為30美分,因此,精煉不僅是有利可圖的一環,而且是石油業的咽喉,誰控製了它,誰就能決定付給廠家和批發商的價格,誰就能控製整個石油業,經過深思熟慮,洛克菲勒選擇了煉油為切入點,1863年,出資4000美元與化學家塞繆爾·安德魯斯合夥創辦了安德魯斯·克拉克公司。新公司所有權表麵上歸克拉克掌握,而實際上克拉克主管原油采購,洛克菲勒主管公司的財務和銷售工作,安德魯斯負責生產。此時,克利夫蘭僅有小規模石油精煉廠12座。
④果斷決策、搶占領地。新公司起始資本很小,由於煤油銷路飛速拓寬,公司不得不一再擴大生產能力,洛克菲勒不斷增加貸款全力擴大企業。然而在這關鍵時刻克拉克卻舉棋不定,由此雙方產生了衝突,最後商定將公司拍賣。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克拉克3人從500美元起價,競相喊價,當克拉克最後有氣無力地報出“72000美元”時,洛克菲勒毫不猶豫地輕輕報出“72500美元”。數10年後,在回憶這個具有曆史意義的時刻時,洛克菲勒仍不無自豪地稱其為“這是我一生中所做的最大決策!”1865年,克拉克退出後,公司更名為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公司。洛克菲勒隨之又加速擴充其石油精煉廠的設備,使日產油量增至500桶。1865年公司雇員37人,而銷售總額高達120萬美元,僅稅金據記載就超過31,800美元;公司在克利夫蘭日產量總計6000桶的所有煉油廠中規模首屈一指。
洛克菲勒以自己精明的經營頭腦、遠見卓識的預見性、冷靜的分析和判斷力、毫不留情的壟斷意識和鐵的手腕,在美國乃至世界石油界打出天下,稱霸於世,使洛克菲勒標準牌石油獨霸世界市場。洛克菲勒財團不但控製著美國的經濟,也深遠地影響著美國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