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與財富(2 / 3)

1987年,盧俊雄用賣賀卡賺來的錢辦了一份《南華郵報》,並將報紙免費寄給全國2000多名搜集來的集郵愛好者,僅在1月份就做成三萬多元的郵票生意。

1987年5月,《南華郵報》發行達5萬多份,營業額達30多萬元。從此,奠定了他作為中國大陸第一郵商的地位,並為其後投資房地產積累了經驗和資金。

盧俊雄的發財軌跡明明白白告訴每一個求財者,即使你一無所有,或者你曾經擁有卻在一夜之間變得身無分文,你也不必擔心,不必害怕。隻要你有足夠的膽識,足夠的機智,你就可以無本生錢,沒有本錢一樣可以發財。

2.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

點石成金者,便是智在人先的經營大師。

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卡耐基說:商戰之中,謀而後攻至關重要。

確實如此。戰場廝殺,帷幄之中的運籌更令敵人驚心動魄。市場較量,高瞻遠矚的決策更讓對手膽寒肉跳。謀而後攻,才能保證戰鬥的勝利。有勇有謀,才使企業家立於不敗之地。誰說商場不是戰場?!

成功的企業家是智者,又是鬥士,是商戰中的勇士英雄,又是經營哲學的思想家和實踐者。

企業的成功發展,往往牽涉到人、財、物、環境等多種條件,有些條件常常不具備。在現實與成功之間,存在一段距離,這段距離中,除了較明確的現有條件和欠缺條件外,還有不少難以把握的不確定因素。

智謀的基本問題就是:發揮人的聰明才智,謀劃出最有利的方法來,以解決成功路上的一切問題。

智謀的基本問題包含三個內容:一是對現有情況與條件的正確分析與判斷,二是對未來和不確定因素的分析觀測,三是找出一個好的方案方法把現在與未來目標連接起來。

如果說“識廣智高”重在“得智”的話,那麼,“深謀遠慮”則重在“用智”了。“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而謀萬世、謀全局的立足點卻應該是對現時環境、條件的審度判斷。脫離現實的遠謀是空謀,而局限於現實,不謀長遠,不謀全局的人,就難以取得大成功,算不上多謀了。因此,要審時度勢,深謀遠慮,就必須做到:

對現實環境條件的各種因素有客觀的分析了解。

對各種因素的變化發展而帶來的形勢變化要作出正確的預測分析。

為了長遠利益,不可斤斤計較一時一事的眼前得失。有所得可能有所失。

企業家能有如此膽略和智謀,點石豈會不成金?!

1941年,12歲的李嘉誠隨父母逃避日寇輾轉來到香港定居。兩年後父親病逝,年僅14歲的李嘉誠,隻好輟學,在一家茶樓當跑堂,擔起了供養母親和弟妹的生活重負。

17歲那年他毅然辭去茶樓的工作,進了一家塑膠廠當工人。由於頭腦靈活,手腳勤快,很受老板賞識,很快又當上了推銷員,後來又被提拔為業務經理。這段工作經曆,使他積累了豐富的商場經驗,培養了日後獨立創業的能力。

1950年,22歲的李嘉誠自己開設了一家專門生產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小塑料廠,取名為長江塑料廠。李嘉誠身兼數職,事必躬親,嚐夠了創業的艱辛。

50年代中期,香港經濟正處於工業化起步的階段。李嘉誠慧眼識得發跡的大好機遇,開始大量生產市場上短缺的塑料花,他使盡渾身解數把它打入歐美市場。塑料花到處盛開,成為一種時髦的家庭裝飾品,也給李嘉誠源源不斷地帶來了利潤。30歲的時候,他已經是歐美許多人熟悉的企業家了。

李嘉誠這時的事業可謂一帆風順。但是他清楚地意識到,“好花不會長開”,塑料花市場肯定會萎縮,好日子很快就會過去,隻有掌握市場變化的先機,向新的領域發展,才能在波濤起伏的經濟海洋中立於不敗之地。

在分析了香港經濟未來走向之後,李嘉誠認為房地產的價值將會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而不斷上升。於是,從1960年開始,他大步進軍房地產業,在地皮上大量投資,幾年間便買下了上百萬平方米的地皮和舊樓。1964年,香港發生了嚴重的銀行擠提風潮,緊接著在1967年又出現了“九龍暴動”事件,使房地產價格暴跌。而李嘉誠麵對凶險的市場變化卻處之泰然,他深信自己的判斷沒錯,反而冒著極大的風險把全部資產都投入房地產業,趁低價吃進了大量地皮和樓宇。待到70年代初,香港房地產價格迅速回升,李嘉誠將手裏的35萬平方英尺的地皮和樓房拋出,一出手便獲利200%以上,著實大大賺了一筆。

70年代後期,李嘉誠的長江實業集團公司已擁有相當的實力,成為香港華資房地產業中的龍頭老大。李嘉誠雄心勃勃,開始謀劃與實力雄厚並享有種種特權的老牌英資財團一爭高下。

李嘉誠經過多年積蓄力量,精心策劃,首先瞄準了老牌英資財團太古洋行下屬的青洲英泥公司,他暗中大量購進青洲英泥的股票,終於坐上了這個香港曆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水泥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寶座。接著,“九龍倉”爭購中,憑智謀財,在吞並和記黃埔集團時,李嘉誠以小搏大,演出了一幕蛇吞象的活劇。在1979年9月,長江實業成了“和黃”企業集團的控股公司。

這是香港曆史上第一次由一家華資財團吃掉了英資財團,是香港華資財團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當時在香港、東南亞以及英國本土都引起很大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