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的平衡價值
一、戰略平衡是企業的指南針
企業的發展不能平均分配財力,像撒胡椒麵樣,搞平均主義。再大的跨國企業也要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重點原則,因為企業的財力總是有限度的。然而,在重點出擊的前提下,保持企業發展的一定的平衡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企業順利前進時,平衡戰略似乎沒有什麼用處。有人甚至認為它分散了企業的財力,使企業無法傾盡全力投入目前賺錢的生意。但一旦企業陷入困境,平衡戰略就顯示出它起死回生,挽大廈於將傾的作用來了。它使得企業有可能立即改變發展方麵,規避風險和損失。
在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現代經濟中,這種平衡感更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市場因素日益複雜,日益顯得變幻莫測。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最好的辦法是早作準備,預留後路。
二、菲亞特:可行的戰略是成功的密訣
意大利菲亞特汽車公司是排名世界第五、歐洲第二的大型企業,迄今已有將近百年曆史了。1995年,菲亞特集團營業額高達477億美元,雇員23.6萬名,在世界30多個國家開設有分廠和分公司。隻有5700萬人口的意大利,全國共有200萬人直接或間接從事菲亞特汽車的生產、供銷和修理業務。
菲亞特公司在總結自己的百年創業史時,認為汽車小型化和國際化是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最了不起的戰略。正是有了這個戰略,才使該公司安然度過了兩次世界大戰、70年代石油危機、90年代初生產大衰退等危機。
意大利是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缺乏工業生產所需的礦產和原料,全國國土的4/5是山地和丘陵,這些對發展汽車工業都十分不利。1910年前後,意大利工人的年平均工資隻有800—900裏拉,而當時一輛中等排氣量汽車的售價卻高達1.7萬裏拉,工薪階層難以承受。汽車小型化的經驗,是由菲亞特公司創始人喬瓦尼·阿涅利從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學來的。他於1909年去底特律市的福特汽車廠參觀時,看到該廠從一年前開始生產經濟型小汽車,麵向比較低檔的市場,不規定最後售價。上述中等排氣量的汽車,同樣功率,在美國售價每輛隻要8000裏拉。阿涅利從中得到啟發。從此後,他就定下了汽車生產的戰略:汽車要小型化,生產要係列化,目的在於降低成本、降低售價,以便奪取市場。於是,菲亞特“零型”小汽車誕生了,實際售價每輛低於7000裏拉,而且進行規模生產,年產達2000多輛。
市場國際化也是菲亞特公司成功的重要經驗。意大利的經濟實力不及德國、法國、英國等西歐國家,國內市場對汽車需求量有限,因此,菲亞特公司從創辦初期就瞄準國外市場。它從1901年就開始向法國出口汽車,1902年開始向英國出口汽車底盤,1903年開始向美國市場銷售汽車。1905—1907年間,菲亞特汽車的出口額占本公司營業總額的2/3,當時就遠銷西班牙、比利時、英國、印度、秘魯、阿根廷、葡萄牙等國。僅向英國出口的汽車就占其總產量的近1/3。
此後,菲亞特公司不斷推出自己的“拳頭”產品,它們都是微型轎車,諸如菲亞特600型小汽車,銷售量達400萬輛;70年代推出的菲亞特127型小汽車,銷量達533萬輛;80年代推出的菲亞特一號小汽車,銷量達624萬輛,該型汽車在80年代中、後期曾連續4年稱霸歐洲市場,打垮了福特、雷諾、大眾等名家產品,為菲亞特公司創下3年利潤達40多億美元的紀錄。
進入90年代,菲亞特一號汽車的神奇效應逐漸消失。菲亞特公司在當時世界性經濟衰退的衝擊下,於1993年陷入了空前的困境。這種嚴峻的形勢,迫使原來定於1994年6月引退的公司集團董事長喬瓦尼·阿涅利推遲引退時間。這一年菲亞特公司集團虧損額達18億美元,隻是在出售了集團9億美元的資產後,方使虧損額減少一半。這一次危機迫使公司大動手術:阿涅利家族將手中一直持有的30%的股份出讓10%,同時將公司集團注冊資本從原來的15億美元增加到31億美元,並向消費者承諾在未來的10年中,投資330億美元,推出18種新型汽車。
1993年10月,新產品菲亞特蓬托型微型小轎車問世。這種新車保持了菲亞特汽車體形小的傳統,價格也低廉,每輛售價在9000—1.5萬美元之間,性能好,時速快,排汙少,適應環保的需要。
新產品果然沒有辜負主人的厚望,當年就銷售了66萬多輛,絕大部分是在歐洲市場上脫手。這一輝煌成就立即使菲亞特公司走出困境,1994年即獲盈利11億美元。第二年又獲盈利12.5億美元。據權威人士預計,由於菲亞特公司先後推出蓬托型、布拉沃型、布拉瓦型等一係列新汽車,在今後的6—7年內,菲亞特公司總盈利將達90—125億美元。
由於戰略部署對頭,人們可以相信,菲亞特公司在今後日趨激烈的國際汽車業競爭中,一定還會堅持以小型化、節能化等作為汽車生產的操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