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員工
激勵是暗夜裏的一盞明燈,
激勵是寒冬裏的一團篝火,
激勵是饑渴者的山泉,
激勵是迷途者的指南針。
用激勵作旗,可以讓人衝鋒陷陣,
用激勵作號,可以讓人永往直前。
激勵與需要
一、需要是激勵生效的保證
需要是在一定的生活條件下,生命有機體對客觀事物的需求。如何認識人的需要呢?
首先,一切生命有機體,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對外界環境必然產生各種需求。沒有需要,生命就要死亡。從這個意義上講,需要是一切生命有機體的本能。動物、植物如此,人也如此。我國古代的《呂氏春秋》中講:若一個人,“耳不樂聲,目不樂色,口不甘味,與死無異。”
其次,需要的對象是現實的、具體的,然而需要本身則是人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主觀的。需要作為一種心理狀態,又不同於其他心理狀態,它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動的力量源泉,人的各種心理都要受需要影響製約。
最後,需要是人對客觀事物或某種目標的渴求和欲望,它一旦被意識到,就形成為動機,就會發動起這樣那樣的行動。所以,需要是積極性的原動力。
就人類而言,人們為了能夠繼續生存,首先必須滿足基本的生活要求,如衣、食、住、行等。馬斯洛認為,這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人類的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就無法生存,也就談不上還可以有其他需要。所以在經濟不發達的社會,必須首先研究並滿足這方麵的需要。
對企業而言也同樣如此,如果管理者能很好地抓住職工對物質利益需求的心理,通過加薪、增加獎金等物質激勵手段,可以很好地調動全體職工的積極性,從而為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
二、三九集團:趙新先巧走利益之“棋”
在三九集團事業蒸蒸日上需要人手的時候,幾個合資企業以優厚的待遇把他的得力幹將挖走了。三九集團是軍隊的企業,那時候他還沒有來得及改革它的分配製度。
既然三九集團姓“軍”,就得有軍隊的犧牲精神,講奉獻,講艱苦奮鬥,講先公後私。但是,三九集團還有一個特殊的屬性,它是企業,是企業就得符合經濟規律,講效率,講動力。不然,就沒有吸引力,就留不住人才。
三九集團的一些職工家屬去炒股,一炒就是幾萬、幾十萬,那些為三九集團創造了幾千萬、幾個億的幹部、科技人員,心理上怎麼能平衡?
趙新先到新加坡去考察,他注意到那裏的企業工資檔次懸殊,最高與最低可以相差20倍,管理得很好。回國後,他決定對自己管轄的三九集團這個大“鍋”動個大手術,對原有的工資製度進行改革,把原來的八級工資製、行政級別,包括部隊的一些級別,全都拋開,拉大工資差別,最高與最低中間有18個檔次。
一個檔次600元,最低的和最高的可以相差上萬元。檔次拉開了。低的有奔頭,越幹越有勁頭;高的有動力,越幹越不敢鬆勁。企業搞活了,上上下下往一股道上跑。
新的分配方案自1993年1月1日起正式實行。
這是一顆衛星,使同行們震驚。
這是一劑興奮劑,使三九集團的員工振奮。
新的分配方案給企業帶來了明顯的好處:第一個好處,保證了國家、集體、個人三方的利益合理分配,在保證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的前提下,使職工的利益和企業的發展直接掛鉤;第二個好處,這種分配原則能夠起到獎優懲劣,鼓勵冒尖,調動絕大多數人員積極性的作用,真正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第三個好處,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1992年的深圳市股票漲潮中,三九集團的員工堅持生產,毫不動心。
三九集團一共有600名幹部,大專以上80%。平均年齡僅有27歲。他們充滿了朝氣,有非凡的才幹。把他們穩定住了,就是穩住了財富,穩住了企業。無往而不勝。趙新先牢牢把住了這個隊伍,企業蒸蒸日上。
深圳市副市長朱悅寧考察了三九集團後激動地說,三九機製好,好就好在有三個大的突破。這其中的一個突破就是啟動利益激勵的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