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冒險(1 / 2)

理性的冒險

一、冒險中的自信與勇氣

康德說,人們的心中有一種追求無限和永恒的傾向。這種傾向在理性中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冒險。而這種冒險的主體,企業家與常人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常人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沒有采取行動的勇氣,而企業家隻要五成的把握,就會拿出百分之二百的勇氣去冒險。對他們來說,冒險就如賭博,賭注越大,回收也就越大。精明的企業家要有一份果敢,想人之不敢想,為人之不敢為,冒大險,這樣才能獲大利,賺大錢。金宇中冒險買下燙手的山芋——韓國機械,不但獲得了高收益,而且使之發展成為大宇事業的支柱之一。

二、大宇:冒險購買創大業

1975年,金宇中采取了自創業以來最大的一次冒險行動:他買下了“韓國機械”。

韓國機械始建於1937年,當時稱朝鮮機械作業所,1963年改稱韓國機械工業株式會社。1975年7月,因企業管理不善,嚴重虧損而瀕於破產,轉由產業銀行管理。

韓國機械雖是虧損企業,但稱得上是韓國機械工業的搖籃。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大企業,下轄產業車輛廠、柴油機廠和鐵道車輛廠。其中僅鐵道車輛廠就有多種專業車間14個,職工3600名,擁有完善的大型機械設備。

到1975年,韓國機械累計虧損達30億元,僅1975年虧損就高達9.4億元,全企業處在停工待料的境地。

為了拯救韓國機械,產業銀行決定把韓國機械交給有經營能力的財閥,並曾與三星、現代、大韓重機等大財閥協商購買事宜。但財閥們分析了韓國機械的財務結構和經營前景,都得出了不可接受的結論。

後來,經財務部、商工部、經濟企劃院和產業銀行反複研究,決定動員金宇中購買韓國機械。最初金宇中分析得出的結論也是:不可購買,風險極大。但後來財務部長官向他傳達了樸正熙總統的意見。樸正熙曾多次表揚過金宇中的工作幹勁和能力,此時他認為,隻有金宇中才能使韓國機械起死回生。在財務部長官的勸說下,金宇中終於下了一個大賭注,決定購買韓國機械。

1976年2月26日,在金宇中的主持下召開了韓國機械株式會社第八次定期董事會,大宇正式接管韓國機械。金宇中拿到了一個燙手山芋,凡了解韓國機械內情的人,無不為他感到擔憂。盡管如此,金宇中堅定地宣稱:“金宇中決非酒囊飯袋。我一定要辦好韓國機械。”

金宇中接管韓國機械後,先從企業管理入手,大刀闊斧地對韓國機械進行整頓。在生產中,根據市場需求預測確定產量,狠抓提質降耗工作;在經營上,開展市場預測與市場調查,積極設點推銷產品。他自己帶頭走訪用戶,廣泛征求意見,廣交朋友,廣開門路,與用戶建立密切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