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
一、成本核算是理財的關鍵
企業的目的就是使財富和利潤的增值實現最大化。而要達到此目的,一般而言有兩個途徑:一是增加生產,擴大產量;二是降低成本,增大利潤。這兩者在情況同等的條件下,後者通常風險最小,見效最快,因而是我們理好財的一個重要手段。
通過降低成本,可以使企業在不增加投入的情況下增加收入,還可以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所以企業家要理好自己的財就必須重視成本核算,否則,虧本與破財是不可避免的。
二、默多克:成本控製打出的漂亮戰
默多克是享譽全球的報業大王,在他的崛起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是在控製成本上下了功夫。
1984年6月,默多克買進聖裏吉斯公司5.6%的股份。這家公司是個紙張生產大戶,自1976年以來一直為他的公司提供新聞紙。其實在此之前,他已用1900萬澳元的價錢買下了澳大利亞湯斯維爾的《每日公報》,這便在北昆士蘭確保了一塊印刷基地。有這樣兩個後盾,默多克報業的成本必將大大下降。
1985年底,默多克在倫敦東區港灣地帶的華屏建立了一個巨大的新廠,以打破艦隊街報業印刷工會的控製。廠區四周環繞著鋼柵鐵網,並由治安警衛保護,工人是用大轎車送進華屏的,車窗上遮蓋著簾子和金屬保護物。在裏麵,袖口高高卷起的默多克正在監督他所有倫敦報紙的生產。自1981年他買進《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後,第一次在一所印刷廠中印製他在倫敦的所有報紙。他終於將《太陽報》、《世界新聞報》、《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合並到一個屋頂下麵。
1986年1月,默多克宣布將其所有報紙的生產從它們長期以來所居住的布弗裏街和格雷斯因路,搬到一個僅雇傭電氣、電子、電訊和鉛字行業工會成員的工廠。印刷業工會聞訊後暴跳如雷。(盡管嚴格說來這兩個老印刷廠均不在艦隊街上,但他們都被看作傳統的倫敦印刷業的一部分。)其他的印刷業行會,如全國印刷行業協會(NGA)和印刷及聯合行業協會(SOGAT)立即舉行罷工。像其他對墨多克估計不足的人一樣,他們此舉反而成全了墨多克。這次罷工墨多克得以從這兩個印刷工廠解雇5500個工人,並在1月的最後一個周末——即澳大利亞慶祝其全國性節日的那個周末——帶領僅僅700個工人開進華屏。這一舉動不僅是在一夜之間進行的,它還為墨多克節省了大量的裁員費用。
遷入華屏的一大益處,是墨多克的英國報紙的生產成本得以大幅度削減。由於裁減了國際新聞公司(墨多克新聞公司的附屬公司,擁有其英國報紙)的工人,墨多克從而每年節省8000萬至1億英鎊。當然這出現一些額外的費用,如利息、工廠治安費和建立新的發行係統所需的費用,但他度過初期的動蕩後,默多克節約下了巨額資金。
《星期日泰晤士報》或許會得到豐厚的利益,在此之前它是在格雷期因路的陳舊的印刷機上印製的。《星期日泰晤士報》的銷數是130萬份,當時已是倫敦銷量最大的嚴肅星期日報,但那些印刷機最多隻能印80頁。在紐約,墨多克每星期天可以閱讀送上家門的厚厚的《紐約時報》。搬進華屏後,墨多克能將《星期日泰晤士報》的頁數增加到200頁,這在篇幅上將超過《紐約時報》。那些嶄新的印刷機可以讓安德魯·尼爾主編對其讀者和廣告商誇口說:“從現在起,《星期日泰晤士報》將‘砰’地一聲重重地落在您的門廳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