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興梅的創業史(1)(3 / 3)

日子仿佛又回到了大集體時代。天一亮,一家人每人一把鐵鍬一個背鬥,推著一輛平板車,一鍬一鍬地挖,一背鬥一背鬥地背,一天下來,骨頭都散了架。郭強受不了這樣的苦,借口工作忙很少上山。三叔、四叔也說家裏有事一去不回。興梅咬著牙堅持著,上午下完了鄉,騎自行車就往山上跑,遇上大風天氣,隻能推著自行車走十幾裏路。她的右肩膀已經壓爛了,上點雲南白藥,敷上一塊紗布,換個肩膀,接著背。

終於平完了地。10月底,從農科院拉回了枸杞苗,又雇了幾個人,拉著線繩打點挖坑,坑底放上一鍬已經發酵並摻了土的雞糞做底肥。3萬多株枸杞苗種下了地,美美地灌足了冬水,在寒風的拍打中休眠了。

第二年的冬天出奇的漫長,春天又姍姍來遲。4月底,枸杞苗發芽了,興梅的心也跟著枸杞枝條蔥綠起來。她一有時間就蹲在枸杞園,不是翻動葉片查看病蟲害,就是測量枸杞枝條的生長速度,看看是不是缺水缺肥。初夏的日頭毒,興梅曬得又黑又瘦,臉上長滿了斑。

功夫不負有心人。6月份,枸杞樹上開滿了星星點點淡紫色的小花,過了十天半月,竟然有了紅果子,長方形的,棱柱分明,個頭比本地的“大麻葉”要大一些,肉質較厚,手摸上去軟乎乎的,放到嘴裏,甘甜中帶著一股特別的清香。兩歲半的兒子不懂事,趁著興梅不注意,專揀那又大又紅的往嘴裏塞,結果晚上流鼻血,嚇得哇哇大哭。

秋天的最後一茬枸杞賣完後,一算賬,刨去人工、水肥、農藥等等開支,60畝枸杞淨掙3萬元,這大大鼓舞了全家人的信心,照這個速度下去,明年掙個五六萬,後年差不多就是10萬,大後年貸款到期時應該能還上銀行的錢,到時候這片地就真成自家的了,那不就相當於端著個聚寶盆嘛?

年近寒冬,紛紛揚揚的大雪連下了幾天幾夜,給興梅家的聚寶盆蓋上了一層暄軟的棉花,全家人心情舒暢地過了個年。

第二年7月底,正是枸杞紅得趕趟的時節,到市場上賣枸杞的母親把拉出去的幾袋幹貨原模原樣又給拉了回來,說是價格降得厲害,去年每斤16元的混等枸杞今年變成了12塊錢,許是枸杞集中上市,販子故意壓價,要不等等看吧。

興梅心裏也沒底,就依了父母的話,打算等到冬天市場上青黃不接的時候再出貨。

誰知這一等就壞了事。冬天的時候,枸杞價格非但不漲反而又比原來下降了2元,變成了每斤10塊。全家這下可慌了神,忙不迭地把壓下的幾百斤貨一股腦拋了出去。全年的賬算下來,長了一年的枸杞反倒不如去年掙得多。

第三年市場更不景氣,枸杞價格一路走低持續下滑到了8塊錢。興梅算了個細賬,一斤鮮枸杞采摘費4毛錢,5斤鮮果曬一斤幹果,一斤幹果光采摘的成本就是2塊錢,加上化肥、農藥、水電、修剪等費用分攤,一斤幹果的成本少說也在5塊錢。夏天的老眼枸杞(老枝條上的枸杞)果實大、顏色好,價格還能賣到8塊錢,秋天的七寸子(新稍上的枸杞)隻能賣個五六塊錢,這麼下來,今年就隻能保個本,拿什麼還銀行的錢?

第四年,枸杞行情持續低迷,一些農戶扛不住已經做起了挖茨的打算。全家人的希望徹底破滅。弟弟眼看掙錢無望,托人找了一份工作去了外地,幫忙的幾個親戚也是該走的走該散的散。丈夫郭強的埋怨話明顯多起來,常常借酒裝醉,不是尋釁吵架,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後悔當初幹了這麼一件“吃屎的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