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鳳翔店初會太子(2 / 3)

“形成這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不同的結果,最重要的原因是這寧夏平原得益於西部的賀蘭山脈,這賀蘭山把西北過來的冷幹空氣大多擋在了山的西麵,而由南方來的水氣團留在了山的東南。所以西出賀蘭山是荒涼的沙漠,而山的東南是富庶的綠洲。第二個原因是黃河橫穿了整個寧夏平原,黃河給平原帶來大量的水分,因著這黃河的水氣,加上賀蘭山的攔阻作用,所以相對地這寧夏平原空氣濕潤,植被生長茂盛。第三個原因是我們的先祖修建了秦渠、漢渠,唐徠渠三條水渠,得以讓我們能引水罐溉,種植作物糧食。加上這裏的日照充足,成了適宜耕種的富庶之地。這三個方麵一是天時,二是地利,三是人和,缺一而不可。”

“西夏國據這富庶之地,有著天時地利,但這利用的地方仍隻是十之一二。百多年因為這小冰川期氣候和水土流失導致幹旱頻發,。。。特別是近些年或今後的若幹年,幹旱將會越來越頻繁。這天災或不可測或改變,但人們還是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以來減少損失。”

“那都有些什麼方法呢?”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女急切地問。

你道在這談天說地的是誰,就是高寵,而問話的是鄧妤了。與高寵同行的還有錢濟琛、鄧家兄弟,丁力和張大柱,幾個人都在靜靜聽著也不多話,聽這高寵講天書。張大柱等五六個親衛坐在其它的兩張桌子,似是無意,就安全來說,卻是嚴謹。

“有些什麼辦法?就這土地來說,首先是水土保持。其次是蓄水。再則是提高或增加這罐溉區域麵積。這些工作都需要國家來主導,譬如這水土保持的養山養地、植樹、種草、造林,濕地保護、荒年的糧食的儲備,如這災期組織民眾搞災、穩定民心。但這一切的種種除了需要國家層麵來組織外,這些事有些是不要錢的,而更多的需要‘錢’才能完成,要有錢才能做事。我先說說什麼是水土保持。”高寵喝了一口茶對一行幾個人坐下來聽他說道,也並未在意,隻是對那長者點了點頭,掃了那一對小兄妹一眼,繼續說道:

“在說這水土保持前,我們說說這西夏的墾殖。這又要從西夏的國情說起。西夏大多是羌人或者說是鮮卑族的後裔,主要以遊牧為主,靠放養牛羊馬匹畜牧生活。以前這些族群並不事農業生產。而西夏得到這寧夏平原之前,由於大多的地方幹旱少雨,所以也不適合農業生產。所以前的這西夏主要靠與大宋、遼或大金的互市貿易,換取糧食生活。就算是現在有了這寧夏平原,地上所產仍不足以滿足國內的需要。所以糧食問題是西夏的短肋。”

那長者聽到這裏,臉上變了色,還有對西夏了解研究這麼透徹的人,兩位少年男婦心裏也憋著,但不敢亂說,他們還想聽下去。

“這個短肋,西夏的朝庭當然清楚,所以他們就鼓勵國民墾殖開荒,轉職農業,也從大宋通過引誘熟戶或戰爭搶掠人口,讓大宋的人開墾或教西夏人農耕。”

“但我以前講過,這西夏除河西走廊的一些地方和這寧夏平原,其它地方並不適合農耕,由於缺水,那些不適合農耕的地方雖然開墾出來了,但過兩三年就不能再耕種了,種下去也沒有收成,這些土地沙化了,於是這些家民隻有放棄已開墾的土地再在周邊開墾新的糧田。這種種兩三年又拋荒的原因就是過度墾殖加上缺水引起的土壤沙化,長年累月將導致整個區域的沙漠化。這沙化的土地平時土地裏的水分蒸發到空中,而一旦遇雨,這些熟土又隨著雨水被衝到河流之中,古話說涇渭分明,這涇河水清,渭河水渾,這涇水和渭水的差別一個是水清、一個是水中因帶有大量的泥沙而變混濁。這水中的泥沙就是水土遇雨流失產生的。”

“這種情況你們說西夏國知道不知道?當然知道,隻是他們不知道這樣對子孫後代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在這荒漠種地,產量極低,但廣種薄收也勝過畜牧。在草原,養一頭羊按水草的情況可能需要15到25畝,但如果開墾這樣的土地怎麼也能收個十石八石的。這個帳農戶會算,西夏王朝也會算,但王朝的國策是以糧為綱,就算知道這種生產方式有隱患,也就聽之任之。但是他們沒有想到這些地方都變成沙漠後怎麼辦,子孫後代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