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職能與財政收支(1 / 1)

財政職能與財政收支

財政是一種曆史悠久的經濟現象,又是經濟的政治表現。財政,也叫“國家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通過政府的收支活動,集中一部分社會資源,用於履行政府職能和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經濟活動。雄厚的財政實力是一個國家強大、穩定的重要體現和有力保證,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財政在社會資源優化配置中的地位

我國正在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而市場經濟是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手段,它是由市場調節的經濟;是由價值規律調節的經濟;或者說是由“看不見的手”調節的經濟。實際上,市場經濟就是國家基本上把社會再生產過程全部放開的經濟。具體來說,從生產環節來看,除了極少數由國家壟斷和直接經營的部門外,產品品種和數量由生產者自行決定;從流通環節來看,絕大部分商品價格由供求關係決定;從分配環節來看,企業工資水平和標準不再由政府規定,而由勞動力市場及勞動力供求來決定,勞動力和人才自由流動;從消費環節來看,商品不再有票證和定量供應,自由購買,自由消費。這樣,按照價值規律和供求規律的要求,當商品供過於求時,價格下降;當商品求過於供時,價格上漲。價格下降時會減少生產,價格上升時則增加產量,如此循環往複,使供求關係不斷趨於平衡。這比任何計劃都更符合實際,也更能調動微觀經濟積極性,因為物質利益是調動微觀經濟積極性的根本動力。與此同時,市場經濟的競爭又給予微觀經濟一定的壓力。這是由於市場經濟不但有利於產銷和供求的銜接,而且有利於技術進步、產品成本降低和質量的提高。從地區間的商品流通來看,不允許再有地區封鎖,商品自由流通。因此,市場經濟條件下必然要求縮小地區差價,最終是各地消費者受益。從國際經濟往來看,市場經濟要求打破關稅和貿易壁壘,對國際間的貨暢其流和資源有效利用創造條件,有利於各國經濟的共同發展。

當然,以完全的市場機製作為配置社會資源的基礎手段,並不一定能夠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這是所有市場經濟國家和所有經濟學家都承認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社會資源都按照價值規律進行流動和配置,由於受利益機製的驅動,生產要素一般會流向投資少、見效快、獲利大的領域,而投資大、利益大、見效慢的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事業,市場機製可以不予理睬。何況有的產業和領域根本無利可圖,但又是國計民生所必需,如糧食、棉花、油料、農業生產資料等;有的產品和行業是不宜由某些微觀主體經營,如許多公益事業;有的又是單個微觀主體和私人無力經營的大型工程建設,這就要求國家進行資源配置才會更有效。另一方麵,市場經濟本身也存在著不健全或不能良好運行的情況,在資源配置上表現為盲目性、自發性和滯後性。盲目性即缺乏預見,往往從微觀趨利角度去追求利益最大化,造成資源配置的閑置和浪費。自發性是由於各經濟主體完全自由地決定自己的經濟行為,不可能去考慮宏觀經濟平衡和社會整體利益,不會自行趨向於充分就業、穩定物價和適度的經濟增長。滯後性是由於市場調節通過價格引導,隻有價格顯示出生產什麼有利,才能引導生產者下一步增產或轉產什麼,有一定的滯後性。

市場失靈和市場機製自身的缺陷對社會資源配置和宏觀經濟發展的消極作用,決定了僅靠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來組織調節經濟是不行的,必須同時運用國家幹預的宏觀調控這隻“看得見的手”,通過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手段來調控經濟運行。在國家宏觀調控中,財政是國民經濟宏觀調控體係中運轉最迅速、效果最明顯、信息最靈敏的主要手段之一。因為財政是政府經濟的核心,是國家調節社會分配總量的職能部門,是彌補市場資源配置缺陷的重要手段。財政在國家宏觀調控中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財政宏觀調控,既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也是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共同采用的辦法。當今世界沒有一個國家不在依靠財政宏觀調控與市場力量結合的辦法。在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中,市場與財政宏觀調控始終並存且相互補充。強調以市場配置為主要手段,絲毫也不意味著貶低財政宏觀調控手段的作用,而且財政宏觀調控必須有力度,特別是我們剛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加強財政宏觀調控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