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傾聽有助於溝通(1 / 1)

在現實生活裏,一個人必須要搞好的幾種關係是:居所的左鄰右舍;工作單位裏的同事、朋友。因為你們天天相處,低頭不見抬頭見,就像在河上駕船的船夫說的那樣:“船頭不見船尾會。”

一個人跟自己的鄰居共住一單元、一棟樓,或者與自己工作單位的同事、朋友,共同工作在一座寫字樓,進出上下,共一個樓道,難免有相互磕磕碰碰的時候。如何與他們和平相處?恐怕隻有善聽善待、凡事寬容才能獲得一團和氣。善聽善待,必須有坦蕩的胸懷。即使有了磕碰,上班時吵了架,下班在家門口相遇了,笑一聲,然後打招呼迎上去,兩人不是就沒事了?這使人想起在河上行船的船家,遇上河麵狹窄時,兩隻船並排都想搶上風頭,結果拚呀拚呀,誰也不相讓。兩個船老大站在船頭上都急了眼,就相互罵起娘來。到了傍晚,兩家的船都歸航了,下錨在一處碼頭,船頭相銜,船尾相挨。看見那邊的船老大坐在船尾抽煙,這邊的船老大就夾著一支煙去對火,然後兩人並排坐著抽起煙來,有說有笑,好像白天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一樣,兩人的心都坦蕩如水麵,風平浪靜。

無論你與人交往的目的是什麼,都要學會掌握聽人講話時應該注意的事項,即掌握聽的規則,從而提高交往的效率。先做一個耐心的聽取別人說話的人,才是談話態度中的正確表現。一個善於靜靜聆聽別人談話的人,才有可能是一個富於思想、有縝密見識和具備謙虛柔和性格的人。這種人在人群中,也許不大受人注意,但最後必定是最受敬重的。因為他虛心,所以容易被他人所喜歡;因為他善思,因此才能為他人所信任。

人們常常說,言不在多,有味就行,這裏所說的“味”就是指思想。任何知識、思想、情感,都要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由此可知,語言確實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如果語言牽強,絕非好事。

聰明人總是少說話,少用嘴,多用耳,多用心,慎言多思。在這裏,我們羅列一些建議,供讀者參考。

(1)要搞清自己聽說話的習慣

首先要了解,自己在聽人講話時有哪些好的習慣,有哪些壞的習慣,是否對別人的話匆忙作出判斷,是否常常打斷別人的話,是否經常製造交往的障礙等等。了解自己聽的習慣是否正確是運用聽的技巧的前提。

(2)不要無動於衷的聽說話

要記住,交往的雙方缺一不可,既有說話者,也有聽話者,而且每個人都應輪流扮演聽話者的角色。作為一個聽話者,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如果不明白對方說出的話是什麼意思,就應該用各種方法使他知道這一點。在這裏,可以向他提出問題,或者積極地表達出你聽到了什麼,或者讓對方糾正你的聽錯之處。如果一言不發或者一點表示都沒有,又有誰能知道你是否聽懂了對方的話。

(3)聽話也要注意姿勢

要麵向說話者,同他保持目光接觸,要以你的姿勢和手勢證明你在傾聽。無論你是站著還是坐著,與對方要保持在對雙方都最適宜的距離上。要記住,說話者都願意與認真傾聽、舉止活潑的人交往,而不願意與“木頭人”交往。

(4)注意力要集中在對方的話上

既然每個人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長,你在聽話時就要有意識地把注意力集中起來,要努力把環境的幹擾壓縮到最小限度,避免走神分心。積極的聽話姿勢有助於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對方所說的話上。

(5)努力理解話中的言語和情感

也就是說,不僅要聽懂對方傳達的信息,而且要“聽出”對方表達的情感。假設一個工作人員這樣說:“我已經把這些信件處理完了。”而另一個工作人員卻這樣說:“謝天謝地,我終於把這些該死的信件處理完了!”盡管這兩個工作人員所發出的信息的內容相同,但後者與前者的區別在於他還表達了情感。因此,不僅傾聽講話的內容,而且理解他人的情感的細心的人,在自己發言以前,就已經取得了交往的主動權。

(6)要觀察話中的非語言信號

既然很多信息是在話中通過非語言方式進行的,那麼,就不僅要聽對方的語言,而且要注意對方的非語言表達方式,這就是要注意觀察說話者的麵部表情、如何同他保持目光接觸、說話的語氣及音調和語速等。同時,還要注意對方站著或坐著時與你的距離,從中發現對方的言外之意。

(7)要對講話者保持稱讚態度

如果有必要的話,對講話者保持稱讚態度更能增加良好的交往氣氛。講話者感到你稱讚的越多,他就越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相反,如果你對講話者表現出消極態度,則會引起他的防禦反應,產生對你的不信任感和警惕性。

(8)適當地表示出理解的信息

在與人交談時,要努力弄明白對方的感覺如何,他到底想說些什麼。如果你能全神貫注地聽對方講話,不僅表明你理解他的情感,而且有助於你準確地表示出理解對方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