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聆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處世(1 / 1)

雖然從對方的行為態度中可以辨別出他的心意,但是看透對方的方法,最主要的還是讓對方多說話。凡是善解人意的能手,都是借著相互間的交談來透視對方。

有這樣一位經理——他的做法就和我們所說的原則背道而馳。他心存好意,請劉某到小吃店去喝酒,想要勸服劉某留下來,可是卻沒有收到效果。因為在會談時,喝酒的目的是要使對方的心情放鬆,然後再引出他心中的話。可是經理一開始就在說教,自己這麼嚴肅,叫對方如何能輕鬆得起來呢?而且在這種情況下,最忌諱的就是嚴肅的說教。

現代心理學,對於這個道理早已做了徹底的、有係統的分析。不過追本溯源,最先持有這個見解的人,當推二千多年前的韓非子。

對此,韓非子認為:

如果要聽取對方的意見,應該以輕鬆的態度來交談,我們可從旁引導,讓對方有多開口說話的機會,對方肯說出他的意見,我們就能根據他的意見,去分析透視他的心意。

無論是怎樣的話題,都應該讓對方盡量去發揮,無論內容是否真實,我們都可引來作為判斷的資料,資料愈多,我們的判斷就愈正確。但是,這樣做並不是叫你一句話也不說,隻默默地去聽對方說話,因為過分的沉默,會使對方不好意思繼續說下去。我們的目的,在於要讓對方痛痛快快地把話說出來,了解對方的心意,因此必要時,我們應想法把對方誘導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境地。

韓非子還說:“不要使對方因為你的話而不能接著說下去。因此,我們開口發言時應多加斟酌。”

每一個人都喜歡敘述有關自己的事,都想美化自己,也都想讓對方相信自己的敘述;另一方麵,每一個人又想探知別人的秘密,並且都想及早轉告別人。這種現象,也許可以說是人的本性。“一吐為快”的心理,有時候會受到某種因素的限製,不敢大膽地說,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想辦法解除限製,這樣,對方就會自動地說出心意了,這就是所謂的“善解人意”。

偶爾聽到部屬結結巴巴向上司彙報事情的時候,如果上司很不耐煩地說:“好了好了!不要結結巴巴的,有什麼話趕快說。”那這位上司,真可以說是比封建時代的君主還要專製!假如對方因為某種因素而說不出話時,你應該想辦法去幫助他,使他很自然地說清楚才對。

表示讚同對方的行為,也是“善解人意”的一種方法。像別人對我們表示讚同一樣,有時我們也應該適當地向人表示讚同。但這種表示讚同的行動,不宜太快或太慢,因為過與不及都會使對方認為你是虛偽的。

真正巧妙地表示讚同的方法,就是要了解對方說話的內容和趨向,然後從多方麵協助他(就像向導一般地為他開路),使他的談話能夠流暢,最好在他做結論時,你就可以向他表示讚同。

“唔”“對!”“有道理”……這類口頭語,不宜多用。有時故意質問或做輕微的反駁,也可激起對方的興趣,使他滔滔不絕地說下去。

但是,真正會說話的人,在交談中,不僅僅要求對方能暢所欲言,同時他自己在暗中還要把持著領導的地位。這也就是說,他一方麵表示讚同,一方麵適當地加以詢問,然後把對方引導到預期的話題上來。他不會讓對方發覺整個交談過程都是由他操縱的。

有一位在新聞界很有名的記者,他的文章雖然不怎麼樣,但是他的采訪能力非常強。不管遇到什麼難題,隻要他去采訪,對方就不得不說出真話來。據這位記者表示:“這並沒有什麼秘訣,隻要能夠充分了解對方的立場,把握好提問的方法,並配合自己的精力和耐力,再難的對手,我也不怕。”有一次,他這樣說:“老實說,我隻是站在伴奏者的立場來演出,隻要伴奏得法,不善於唱歌的人也能唱得很好。”所謂“誘導詢問”,是指詢問者預先設好一個結論,然後再引導對方到這預期的結論上來。可是善於聽話的人並不這樣,他似乎隻是在無意中把對方誘導到自己喜歡聽的話題上。這二者之間,好像沒有什麼區別,事實上,他們的目的和方法卻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