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多使用形象語言(1 / 1)

女人或許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就是在她們向某人訴說某件事時,雖然她們講述的非常有邏輯性,很清楚,而聽者卻似乎沒有多大的興趣,充其量隻是禮貌性地予以回應。

難道說,她們沒有將所要講述的內容說清楚嗎?如果不是這樣,為什麼會如此呢?她們所說的確實已經很清楚了,隻不過她們在講述這些話時,選擇與使用的語言使聽者聽起來覺得僵硬、枯燥罷了!誰願意在與人交談的時候,聽到的是一些嚴肅和死板的話語呢?

與人交談,本來是件很輕鬆的事。我們也知道隻有在輕鬆愉快的情況下才能達到更好的交流與溝通的效果。既然如此,我們在與人交談時,為什麼不盡量地少用一些古板、嚴肅的字眼,而多用一些富有情趣和形象性的語言?這樣一來,或許會使得我們的語言更具有魅力,使得聽者愛聽,並且聽得有意思,有味道。如此一來,又何愁不能達到很好的交流和溝通的效果。

顧玲玲就是這樣的一個女孩子。很多人都喜歡跟她聊天,因為她在說話的時候總是會運用一些巧妙地比喻,並且會恰當地配以表情和動作。例如,有一次,她在跟一位同事講述自己周末出外遊玩回來很累時,是這麼說得:“骨頭都散架了,爬上山頂後,我喘得就像風箱一樣!”

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將她勞累的狀態刻畫了出來,使人就好像看到她在山頂上彎著腰喘粗氣的樣子。她這樣說遠比“真累啊!我都快要累死了”要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規避一些枯燥無味的語言,多運用一些形象的語言,確實能拉近雙方之間的距離,不僅僅能讓聽者聽起來輕鬆,還便於聽者理解說話者所要表達的內容。你或許有這樣的經驗,當你在某商場看中了一件商品,向銷售人員了解相關的信息時,對方是怎麼跟你說的呢?毫無疑問,她會大量的使用一些生動而形象的語言,讓你知曉你所看中商品的功能以及優點。這樣,我們就能很容易地接受、理解她所說的內容。

巧妙地使用形象性的語言,不僅能使他人不便了解和接受的事物變得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還會避免給人一種生硬、僵化的印象。確實,枯燥的語言、幹巴巴的語氣最容易令人反感,也提不起人們說話的興趣。而生動的語言能夠像和煦的春風一樣,讓你感到自然、親切。想要成為能說會道的女人,在與人交談時就要努力使得自己的語言生動形象起來,並可以從下麵六個方麵去做。

多使用口語

口語化不等於不加選擇地使用日常用語,口語化仍然要講求語言藝術和技巧,要朗朗上口。

避免使用一些深奧難懂的字詞

說話要通俗易懂,避免使用一些深奧難懂的詞彙和字眼。通俗易懂並不十分容易做到,用大眾易於理解的語言表達深刻的思想、觀點、複雜的事件、重要的問題、層出不窮的事物,沒有一定的語言功底是達不到高水準的。

樸實自然

觀眾用耳朵接受信息,往往不會那麼全神貫注。如果拐彎抹角、賣弄文字遊戲,觀眾就會感到費解。樸實無華、自然順暢,聽起來才能使觀眾易於理解。

簡短明晰

能夠在一個句子中隻表達一種意思或觀點,由簡短的詞語組成的陳述句能夠起到這種作用。能以較快的速度傳播信息,要盡可能減少混亂。清晰地敘述一件事,才能讓聽眾一聽即懂。

形象生動

生硬呆板的語言,使人常常感到乏味平淡,毫無興致可言。怎樣做到形象生動呢?

選擇響亮上口的詞語。比如,將“立即”改成“馬上”,“氣候”改成“天氣”等。

多用雙音詞。單音詞隻有一個音節,一閃而過。雙音詞兩個音節,音波存在時間長,給人印象深一些。例如:“曾”換成“曾經”,“雖”換成“雖然”,“乃”換成“就是”等。

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變成形象說法。比如,將難以記憶的數字轉換成容易記憶的說法。例如,“到2000年,每3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超過50歲”,這樣說比用多少多少萬個容易記憶。

不用倒裝句、祈使句。在文學寫作中這種生動的句法並不適合於口頭語言。例如,“還是黨的政策好!”某某感歎地說。這種說法,聽眾聽起來感到別扭。

節奏感強

應該盡量使語言富有節奏感。節奏感強的語句會給人一種和諧的聽覺感受,容易記憶,也容易接受。要求加強節奏感,聽眾聽起來往往能夠有精神、來情緒。如果慢條斯理、拖泥帶水,聽眾往往會產生疲倦的感覺,提不起精神,失去傾聽的耐心。

會說話的秘密

呆板、枯燥的語言聽起來如同嚼蠟,適當地運用一些比喻,能夠將枯燥無用的內容變得鮮活生動起來,會讓人有興趣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