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人人會說,但說得好,說得恰到好處,卻並非是人人皆會的。恰當的言辭會給你帶來融洽的人際關係;不得體的話語則會成為你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兩者有著天壤之別。人類語言交流的實踐證明:在同一個社會環境表達同一思想內容,不同交際場合要求采取與之各自相應的語言形式,否則就達不到交際的目的。在進行言語交際時,我們說的話應當符合特定身份的要求,從稱謂到措詞組句,從語氣到表達方式都要不失身份,恰當得體。所以要看對象的身份說話,對什麼人說什麼話。如果不看身份說話,人們聽起來就會覺得別扭,甚至產生反感,那勢必要影響交際效果。此外,與人說話時還要分清什麼時候適宜多說,什麼時候少說為宜。如果不分主次,談笑風生、海闊天空則會招致對方的厭惡。所以說話要分清界限,理清場合才能助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揚帆而行。
讓我們從下麵這個曆史故事中得到一些啟發: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寒。他當上皇帝後,兒時的一位窮夥伴有一天來京求見。那人一進大殿,就大禮下拜,高呼萬歲,然後說:“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蘆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子當兵,多虧菜將軍。”朱元璋心裏高興,重重封賞了這個老朋友。過了不久,另一個當年一起放牛的夥伴也上門來了。見到朱元璋,他開始指手畫腳地在金殿上嚷嚷道:“我主萬歲!你還記得嗎?當年咱倆給人放牛,在蘆葦蕩裏用瓦罐煮偷來的豆子吃;你搶著吃,連罐子都打破了,結果把草根卡在嗓子裏;最後,還是我給你出的主意,叫你吞下一把青草,這才把草根帶下肚子給拉出來了……”
朱元璋還沒聽完,就惱怒地嗬斥道:“哪裏來的瘋子!來人,快給我轟出去!”
朱元璋發跡後,他的兩個舊時朋友來找他,一個善終,另一個卻不得善終。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呢?一句話,就是後來者沒有看對方身份說話,不懂敬畏,結果被趕出了門。所以,說話一定要注意對方的身份。即使是再好的朋友,也要注意你們所處的場合以及他現在的位置。隻有設身處地地為他著想,他才會更加尊重你,更加重視你們的友誼。
敬畏包括兩方麵:一是尊敬。有人可以和自己看不起的人交朋友,但卻很少能夠和看不起自己的人交朋友。假如失去了尊敬,同時你也就失去了朋友。二是畏懼。這是需要特別重視的一點,就是要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去碰人性的“黑洞”。
與尊者發展友情,首先要準確把握雙方關係,給其以相應位置,充分表現出對他的尊重恭謹。這是對雙方關係的確認和定位,也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願望的滿足,必須嚴謹有致,不可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