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人至察則無友(1 / 2)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人與人之間相處,應學會寬容、理解,對人對事不能斤斤計較。遇事說話要懂得圓通,照顧好別人的臉麵和情緒,才能贏得別人的好感,建立好人緣。因此,有時候有意含糊其辭,適時說些“糊塗話”,是一種很好的交談策略。

顧維鈞在擔任駐美公使時,有一次參加各國團的國際舞會,與他共舞的美國小姐突然問他:“請問您喜歡中國小姐,還是美國小姐?”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若說喜歡中國小姐,立刻得罪美國小姐,又有失作為公使的自尊。顧維鈞不慌不忙地回答:“不論中國小姐還是美國小姐,隻要喜歡我的人,我都喜歡她。”

這個回答,既得體又貼切,不卑不亢,令人拜服。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糊塗語言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一對戀人上街時,男方突然想起忘了帶一件東西,說:“請等我一會兒,我去去就來。”這個“一會兒”,到底有多長?“是五分鍾”還是“十分鍾”沒有確定的意義,但對方會很準確地理解不太長的“一段”時間,會耐心等待。

這種說法,比使用確定的語言表述更好,如說“請你等我五分鍾。”結果因為某種原因,耽擱了十分鍾,而對方是個時間觀念很強的人,就可能造成不愉快。

比如,朋友邀你去做客,你自己無法確定具體時間,就可以說:“大約在中秋節前後,我一定去一趟。”這樣很靈活,可以在中秋節前,也可以在後。

在外交上這種情況就更多一些。如國際交往中,一方領導人當麵向另一方領導人發出訪問邀請,如果這一邀請事先未商定,被邀請的一方對於是否應邀尚無把握。如果這一邀請,而出於禮貌又不便當場拒絕,則通常是說:“我高興地接受您的邀請,將在方便的時候訪問貴國。”

再如,對突發事件,在尚未弄清來龍去脈,又不得不立即作出反應時,也需要這種伸縮性很大的模糊語言。也有人稱之為“外交字眼”。比如:“我們注意到了事態的發展。”“我們注意貴國領導人的講話。”“注意到了”隻表示“知道了”,但並未點明自己的觀點,使自己擁有主動權。

對本來已經清楚的事實或想法,出於某種策略的考慮,故意使用含義寬泛的模糊語言,可以使你的話具有某種彈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有的單位領導為了糾正某種不良傾向,又不至於使矛盾激化,便使用模糊語言:“最近一個時期,我們單位的紀律狀況總的看是好的,絕大多數同誌比較自覺,但也有極個別的同誌表現較差……”這裏,使用了一係列的模糊語言:“最近”“絕大多數”“極個別”等。

這是一種批評的藝術。它從保護有缺點的同誌的自尊心出發,既照顧了麵子,又指出了問題。

劉邦上殿後,項羽一拍案桌,高聲問道:“寡人封你到南鄭去,你願不願意去?”

劉邦答道:“臣食君祿,命懸於君。臣如陛下坐騎,鞭之則行,收轡則止,臣唯命是聽。”

項羽一聽,無可奈何,隻好說:“劉邦,你要聽我的,南鄭你就不要去了。”

劉邦的回答,就是使用了模糊性語言,從而繞開了陷阱。

有時候話說得過於明白真實,反而不會達到好的效果。如果能夠說得含糊一點,反而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糊塗語言有著廣泛的應用。經常碰到一些很尷尬的情景,這時候糊塗語言就派上了大用場。

有一次,某家旅館招聘侍者,前來應聘的人很多。老板想考考他們:“有一天當你走進客人的房間,發現一女子正在裸浴。你應該怎麼辦?”

眾人都搶著回答,有的說:“對不起小姐,我不是故意的。”

有的說:“小姐,我什麼都沒有看見。”老板聽後不停地搖頭,這時一個小夥子走上前說:“對不起,對不起先生。”結果他被錄用了。

這個小夥子巧妙地使用了糊塗的語言,使客人得到了心理上有安慰,同時也得到了老板的信任。

在生活中,經常可能碰到一些不能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的事情,這時候可以巧妙地使用糊塗語言進行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