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些女人會覺得,自己在跟人交談時也知道聽很重要,也在很用心地去聽,可是不知道為什麼,自己一開口說話還是會讓對方難以接受。
沒錯,她們在與人交談時跟那些能說會道的聰明女人一樣,都在傾聽,隻不過,她們在聽的時候是以自我的想法去解讀他人所說的內容的,這樣就會讓說話者想要傳遞出來的意思發生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她們就會誤解他人所說的話。現實中,類似這樣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例如,有人說“小王是個好人,但是……”在說話人還沒有說出“但是”的內容的時候,聽話人就已經強行為它安上了自己的內容“但是,他身上的缺點也不少!”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說話人原本的意思是“小王是個好人,但是他卻很早就離開這個公司了。”
女人要明白的是,我們在與人交談時去傾聽他人的話,除了表示對說話者的尊重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通過他人的話語去了解對方,從而讓自己在說話時能夠說出對方喜歡聽又容易接受的話。總之,我們聽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地說,更好地與對方交流。
那麼,怎樣才能真正地讀懂他人所說的話呢?這就要求我們在聽話時要少一點自以為是,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聽。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明白他人所要表達的意思。
聰明的女人告訴我們,女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想話說得漂亮,就應該先學會聽,並且要學會轉換角度去聽,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對說話者有更為客觀的了解。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能說會道的女人告訴我們,在聽的時候要做到以下幾點。
不要多加自己的理解,直接傳達即可
很多人在聽對方話的時候,總是會加上自己的理解後再傳達給第三者,那麼經過轉述之後的話的意思就變了一大截。
比如,老板要員工小楊帶話給小李,讓他把那項工作在周二之前做完,但是小楊轉述的時候卻說:“老板讓你周二把那項工作做完,可能到周三也沒有關係吧!”於是,小李就覺得老板是想讓自己在周三之前完成,然後就製訂了新的工作計劃。可是周二老板向他要這份文件的時候,小李覺得老板莫名其妙,明明說好周三完成的,怎麼又突然變成周二了?結果小李被老板責備了一頓,於是他就開始埋怨小楊亂說話。而小楊心裏也不舒服,他覺得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最後發展到兩人的關係出現了危機。
由此可見,傳達別人話時不要隨意加上自己的理解,直接轉達即可。對方怎麼說的,我們就怎麼轉達,不要想著去增添一些東西,也不要漏掉一些自認為不需要的細節。
傾聽之時,要懂得發問
在傾聽之時,即便你聽得再仔細,理解能力再好,也可能會有漏聽或聽不懂的地方,而很多人在這種時候往往會填補上自己認為的內容。這同樣是一種自以為是地聽話方式。因此,在聽話之時不要隻是默默地聽,在有漏聽的時候要再問一下,有疑問的時候要確認一下。如不養成這樣的習慣,就會犯上述同樣的錯誤。
比如,一位老板突然想起早上秘書說的話“報紙上登載了有關預防高血壓的文章”,於是,晚上下班後就開始在當天的晨報上查找,但並沒有找到,打電話問秘書才知道不是今天的晨報而是昨天的晚報登的。
這也是人們的一種慣性思維,一說起報紙或者網絡,就自以為是地認為是今天的。因此,在聽到某個消息的時候,不妨問得仔細一點,where、when、what、who這些要素都不能遺忘。
確認對方的意思
在傾聽之時,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確認對方的意思。這對很多人來說,同樣是個難點。比如,老板要秘書執行一個任務,但是在交代完任務之後似乎又說了一些相反意思的話,那麼秘書就很可能自以為是地認為這個任務不必執行了,最終耽誤了時間。
一位秘書接到老板的指示,不要忘了給客戶A先生寄中秋節禮物。但是,就在這位秘書準備著手去辦的時候,又聽到上司嘟囔“本以為客戶A先生會寄中秋節禮物來呢,但卻沒有。”於是,秘書以為老板的意思是A先生沒寄禮物來,那就沒必要給他寄禮物過去了,所以就沒寄。結果遭到了老板責備:“我不是說別忘了嗎?”秘書心中一陣委屈,但是這又是誰的錯呢?試想,如果這位秘書當時確認一下老板的意思,“您的意思是……”簡單的一句話就能避免後來出現的一係列不必要的麻煩。
確認對方的意思是交際場上的一種老到的表現,而不是很多人心目中所認為的“無知”的表現。
會說話的秘密
聽別人說話時如果能站在說話者的角度上去傾聽,而不是自以為是的想當然的去理解才能讓我們在說話的時候正確地把握自己的語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