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1)

深植於民間的文化生活與道德傳承——寫在《奇遇記》出版日

《奇遇記》要出版了,非常高興。她是蔥俊的,也是樸實的。她是帶著濃濃的鄉土氣息誕生的,深植於民間的土壤。她是在廣泛的民間故事基礎上經過加工、整合、創作而成的。

《奇遇記》是一部民間故事薈萃、古今傳奇精華之作。讀著這部作品集,使人想起了文學的本源。文學源於生活,源於民間。從遠古“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到《詩經》的“習習穀風,以風以雨”都散發著濃鬱的民間生活氣息。《奇遇記》就是從民間吹來的奇特之風,清新而自然。這裏的“風”,就是民俗民風。《詩經》有“風”“雅”“頌”之分,其中的“風”是民歌,是《詩經》最精華的部分。因為“風”來自民間,真實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後世無論漢魏六朝文學,還是唐詩宋詞元雜劇,抑或明清小說,無一不從“風”中汲取營養。《奇遇記》作為原創文學,無疑具有“風”的意義。

《奇遇記》之所以值得一讀,不僅因為她有豐富的民間生活內容,而且講故事本身就是人民大眾最原汁原味、最樸實的精神文化生活。正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說:“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村是極其落後的,我生活的鄉村那時沒有電,不要說像現代人一樣看電視,連廣播都聽不到。能看的書當然很少。一則沒錢買,也沒處買;二則許多孩子沒有上學,即使有書也看不懂。我們通常的文化生活,就是聽大人講那些民間傳奇故事。”聽這些故事絕不亞於現代人看電視劇。從這裏我們不僅體味了一種別樣的生活,也了解了一段真實的曆史。

講故事,是人類最基本的文學活動。德國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一文中說:民間故事是人類的第一導師,無論何時它總能給人們提供最好的忠告;無論何種情況它都是最有助益的。這就是說,民間故事作為人類最基本的文學活動,它的第一要務便是對人的教育功能。北大教授萬建中說:“民眾運用民間文學進行傳統的道德教育,這對於中華民族品格的形成,起了良好的作用。我國傳統的道德思想,相當一部分存在於民間文學之中,並借助民間文學得以傳播。在民間,傳統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民間文學的形式得以實現的”。

《奇遇記》中的每一篇作品,在給人們帶來文學愉悅的同時,無一不傳承著德育元素。《火燒黑雲洞》中,冬娃的母親為了救冬娃被黑風打了,最後不治而亡,冬娃便在母親的墳上守孝三年。母愛和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這裏得以充分展現。黑鷹、黑蛇害死了母親,它們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故事結尾,外公深有感觸地說:“看來害人的東西是絕沒有好下場的!”這既是哲言又是警語。這一思想在《狼精覆滅記》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害人的狼精,無論是老狼精,還是狼老婆,或是狼女子,它們都死得很慘。《南天一朵梅》高度讚揚了人們對愛情的不懈追求和忠貞不渝。民間文學的道德力量在於:它用生動的故事,鮮明的形象,告訴人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不該做的如果有人做了,就絕沒有好下場。從而使人們,特別是年輕人認識到道德的意義,使自己的行為更符合傳統道德的規範。

《奇遇記》是一部奇書,之所以“奇”,因為她以特有的視覺與審美情趣,講述了一個個曲折生動而富感染力的故事。相信,她的出版一定會受到讀者的青睞。

元窯

2011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