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實行保護製度後的有利效果與恢複自由貿易時所發生的有害效果,同樣足以使那些理論家所標榜的一些原則與論斷聲譽掃地。這時外國的資本、才能與勞力,從各文化區域,尤其是英國和德國,不斷流入俄國,目的在於分享其國內工業所提供的利益。俄國的貴族階級也在大體上模仿了政府的政策。他們的產物在國外既找不到市場,就想換一個方向來解決問題,想把市場移置到生產所在地的附近,就是說想在他們自己的土地上設立工廠。結果由於新成立的毛紡織廠對細羊毛需求增加,使養羊業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國外貿易不但沒有減少,而且有了增長,尤其對中國、波斯以及亞洲其他鄰近各國的貿易增長更快。商業恐慌氣氛一掃而空,這隻要看一看當時俄國商業大臣的報告就可以明白,俄國主要由於采行了這個製度,國家財富與力量才有了巨大的進展。

德國人則對於這種進展趨勢故意不加重視,隻是對於德國東北地區由此造成的損失埋怨不休,這種態度是愚蠢的。國家就同個人一樣,各有他自己的切身利益桂在心頭。俄國人對於德國的福利並無加以關懷的義務;德國人必須當心的是德國,俄國人所要關心的是俄國。無須埋怨,也不必癡心期待將來的自由貿易那個救世主,趕快把世界主義製度扔在火裏,從俄國的榜樣取得教訓,這樣做要好得多。

英國對於俄國的這一商業政策滿懷嫉忌,這是極其自然的。憑了這一個政策,俄國已經把它自己從英國的勢力範圍中解放了出來,在亞洲從事競爭時,它與英國已經分庭抗禮。即使英國製品比較便宜,但是由於俄國在地理位置上比較接近以及它的政治勢力,英國在中亞細亞貿易中,這一優點也起不了什麼作用。俄國與歐洲比較,也許仍然隻好算是一個略有幾分文明的國家,但是與亞洲比較時,它就要算是一個十足的文明國家了。

不過這一點也是不能否認的,俄國在文化與政治製度上還有許多欠缺之處,尤其是帝國政府如果不能銳意改進,實施有效的地方行政製度,逐步限製並最後取消農奴製,組成有教育的中產階級與自由的農民階級,改善內部運輸工具和對中亞細亞的交通,從而通過這一係列措施,使它的政治狀況與工業要求兩相協調,則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將受到莫大阻礙。這些存在的困難都是俄國需要在本世紀加以克服的,它要在工農商業、航運與海軍方麵獲得進一步發展,就必須有賴於這種努力,但是要使這類改革成為可能並見諸事實,則首先必須使俄國貴族們認識到,通過這類改革能夠獲得最大進展的,就是他們自己的物質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