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與社會個體力量(1 / 3)

工業與社會個體力量

一個國家所經營的假使僅僅是原始狀態下的農業,在那裏普通存在的現象就必然是感覺遲純,笨手笨腳,對於舊有的觀念、風俗、習慣、方式、方法固執不化,缺乏文化、繁榮和自由。一個國家,假使能專心致誌於工商業,則情形相反,在那裏存在的普遍特征必然是競勝情緒、自由意誌和努力於身心發展的進取精神。

這兩類人民所以會有這樣的差別,部分是由於各自所特有的社會習慣和教育內容的不同,部分是由於各自的工作和工作要求性質的不同。農業人口是分散在全國各地的,以精神和物質上的交流關係來說,農民彼此之間也是隔開得很遠的。他們的工作互相雷同,這一個人所作的也恰恰就是別一些人所作的,這一個人所生產的照例也就是別一些人所生產的。他們在生產上所剩餘的,在消費上所要求的,彼此幾乎完全相同,每個人自己產品的最大消費者就是他自己,因此精神交流與物質交換在這裏的誘力非常微小。與農民打交道的主要是無生物貴而不是他的同道。他已經習慣於在耕耘以後經過一個長時期再從事收獲,至於他一番努力的結果如何則聽之大命,於是知足、忍耐、順從,還有懶散和思想怠惰,就成了他的第二天性。他的工作既使他與同類的人不相聞問,因此在日常事務處理中關於發揮智力與革新技術方麵也就很少需要。他隻是在自己所由出身的家庭的狹小範圍內出於模仿而懂得了他的工作,說是這種工作的方法可以變換,技術可以改進,這些問題簡直是在他的想象以外的。他從小到老,就局限在這樣人事和物質一成不變的小圈子裏度過了他的一生。至於那些由於卓越的身心努力而獲得非常成就和發展的範例,在他是難得有機會見到的。小康的局麵或貧困的境遇,就在單純的農業工作中世世代代的流傳著,爭強鬥勝的心情所由產生的那種力量,幾乎已經完全喪失。

工業的性質與農業的就根本不同。從事於工業的人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他們由於工作而互相吸引在一起,他們生存在商業關係之中,也是靠了這種關係而生存的。從事工業者所需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原料都是向市場取得的,他自己的產品隻有極小部分供他自己消費。如果農民在努力中主要盼望的是上天保佑的話,工業者的生存和發展所依靠的卻主要是他的商業關係。農民對於他產品的買主是沒有什麼接觸的,或者至少對於他產品的脫售是無需十分擔心的,而工業者生存所依賴的就是他的買主。商品、原料、工資、貨幣以及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一息不停地在變動,工業者所獲得的利潤是難以確定的,他不能象農民那樣靠著上天的恩惠和單純的普通勞動來保證他的生存和發展,他所依靠的隻是他的智力和活動力。他要確保足以維持生活所必需的那一些,就得超過那個必需限度多多爭取;換個說法就是,為了要避免陷於貧困,就得努力致富。他在前進的道路上如果比別人能占先一步,那就有了成就,發了大財;如果比別人落後了一步,那就不免要遭到毀滅的命運。他必須不斷地買進賣出,談交易,做生意。他處處要同人事、同變化不定的環境以及種種律例、規章相接觸,因此他在智力上受到鍛煉、獲得發展的機會要多於一個農民無數倍。他要使自己精通業務,就得熟悉外情,與外國人打交道;要使他的事業立於不敗之地,就得格外努力。一個農民所需要周旋的隻是他自己周圍的人物,而工業者的業務則可以擴展到一切國家,擴展到世界上各個角落。他希望獲得並保持同道中人對他的尊敬,他的對手則不斷的向他展開競爭,不斷威脅著他的生存和發展,這些因素對他說來都足以產生深刻的刺激作用,使他作艱苦奮鬥,爭取不斷進步。同時有著數不清的例子展示在他麵前,告訴他,通過卓絕的成就和格外的努力,一個在生活上、地位上處於最下層的人不難上升到最高的社會等級,而由於腦力的遲純和精神上的懈怠,也可以從最崇高的地位一落千丈,降為一個卑屈的失敗分子。這樣的環境對工業者足以激起一種活動力,那是在單純農民的身上所看不到的。

假使我們把工業工作作為一個整體來看,那就立刻可以看出,這種工作能夠喚起並發展多種多樣的、高度的智力和能力,它在這方麵的作用比農業工作不知要大多少倍。亞當·斯密確曾表示過這樣的見解(據他的傅記作者斯圖爾特說),這是他極得意的、但是極荒謬的見解,他認為農業所需要的技巧多於工商業。試將製一隻鍾同管理一塊田地這兩件事比較一下,是哪一件需要更多的技巧;這且不去深究,我們隻須指出一點,農業工作是千篇一律的,而工業種類卻說也說不清,數也數不完。不過有一點不應忽視的是。在這裏與工業作對照的農業,指的當然是在原始狀態下的,並不是在工業影響下技術上有了改進的農業。假使在亞當·斯密看來,今天英國農民的情況比英國工業者的情況更加值得重視的話,那麼有一點他卻不可忘懷,農民地位所以獲得提高,仍然是由於工商業的影響。

農業所需要的隻是屬於同一類型的個人能力,隻是在簡單的程序觀念下把體力和耐力結合起來從事於笨重體力勞動的那類能力;而工業所需要的智力、技巧和經驗卻是千變萬化的,這一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工業對於個人才能上的要求既然這樣多種多樣,這就使工業國家的各個人容易找到同他的能力和興趣相配合的工作或職業而農業國家個人在這方麵的選擇機會卻極少,在前者的情況下,個人天賦才能的受到重視比後者不知要高出多少倍,而在後者的情況下,個人的有用程度一般是決定於他的體力的。身體衰弱或殘廢者在工業國家的勞動比體魄最強的人在農業國家的勞動會受到更高的評價,這種情形也並不是不常見的。任何種力量,婦女和兒童的,老年和殘廢的,都會在工業中找到工作和報酬。

工業是科學與技術的成果,也是科學與技術的支持者和保護者。我們可以看一看,在原始農業的情況下需要科學與技術這兩者的地方多麼少,它所使用的粗陋工具用得著兩者中任何一者的地方又是多麼少。試然,由於農業產生地租,最初使人專心致誌於科學與技術研究的是農業;但是如果沒有工業,這些方麵的研究就隻能永遠成為私人的寶藏,對於群眾的有利效果就隻能達到極微小的程度。在工業國家,群眾的工業獲得了科學的啟發,反過來、科學與技術又受到了群眾的工業的支持。任何種工業同物理學、力學、化學、數學或圖樣設計等等多少總有些關係。這類科學方麵的任何發展或新發現、新發明,必然會使許許多多的工業操作獲得改進或革新。因此在工業國家,科學與技術必然會普遍流行。許多人把科學研究的成果付諸實施,這些人的著作和講演是有教育作用的,為了教育目的上的需要,就誘使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專門從事於教導和著作。這類才能的貢獻是非常需要的,從而造成人材方麵的競爭,使科學活動有了分工與協作,這一點不但有利於科學本身的進一步發展,而且對於技術與工業的不斷改進也有極好的影響。這類進步的效果甚至還會立即擴展到農業。隻有在工業上獲得發展的國家,才會看到完善的農業機械和工具,才會在高度的智力下經營農業。在工業的影響下農業有了提高,它本身就變成一種技術性很強的實業,一種技術,一種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