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溫層下人脆弱
近10年來發現,逆溫層天氣下人極易患病,醫院病人死亡率比平時高,因此平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一、留心當地氣象變化,注意收聽天氣預報,如預報該地有霧、靜風或微風,氣溫突然升高,就預示著逆溫天氣的來臨。二、在有逆溫層天氣時,醫院、家庭病房要打開空氣淨化器。因為有害有毒氣體排不出去,堆積在的地麵層危及患者的心肌功能,導致呼吸和血液循環係統梗塞。
專家稱羅布泊幹涸並非氣候危機所致
便於性的“氣候危機”是否是導致羅布泊幹涸的主要原因,我國學者最近對這一學術懸案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人類活動影響羅布泊幹涸最重要的因素。
位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角的羅布泊曾為我國第二大內陸湖,200萬年前,羅布泊水域麵積達2萬平方公裏。在我國古代曆史典籍中,羅布泊最大水域達5000多平方公裏,曾被誤認為是黃河的源頭。本世紀以來,羅布泊水域兩度盈虧,並最終於1972年徹底幹涸,最後幹涸的麵積為450多平方公裏。羅布泊湖水的盈虧與消逝一直是國際地理學界關注的熱點。
羅布泊又名“羅布淖爾”,蒙古語意為“多水彙入之湖”,它曾是塔裏木河上遊的彙集之地,1921年以後,湖水主要由橫穿盆地的塔裏木河補給。
新疆水利專家何文勤教授說:“從本世紀30年代到90年代,塔裏木河上遊主要彙入河流的水量呈上升趨勢,湖麵僅有擴大和縮小的變化,而不致於幹涸。”
何教授綜合分析了近30年太陽黑子的活動資料及塔裏木河的實際水文觀測資料,他的結論是,塔裏木盆地的氣候近期沒有變旱,塔裏木河水的總流量也沒有減少。
他認為,造成羅布泊幹涸的主要原因在於:塔裏木河上遊地區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引用部分河水;中遊地區河道不穩定,造成大量河水浪費,加上人為砍挖流域內野生植物,破壞天然植被,造成下遊水量減少,湖水補給匱乏。
何教授的觀點與著名科學家夏訓誠的觀點一致。夏訓誠說:“根據對羅布泊地區大範圍實地考察,以及對我國2000多年的大量曆史文獻和這一地區出土的文物、幹屍的分析,我們認為,羅布泊地區自然環境的惡化,並非氣候變幹所引起,而是人類經濟活動影響水資源在地區間重新分配的結果。”
這位62歲的專家認為,塔裏木盆地的幹旱氣候,是在第3紀末第4紀初,隨著青藏高原大幅度上升同時形成的。在人類曆史時期,亞洲中部的幹旱氣候存在一定範圍的波動,並不存在持續變幹的問題。
夏訓誠說:“這個結論將使人們擺脫所謂‘氣候危機’的束縛,提高人類改造自然的信心。”他曾多次率領科學考察隊進入羅布泊地區考察,對這一地區的環境變遷非常憝稔。
他介紹說,曆史上羅布泊曾屢經滄桑變故,2000年的漢代,羅布泊“廣袤三百裏,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湖邊的樓蘭王國“水大波深必汛”,居民們把防禦洪水作為大事。到公元4世紀,樓蘭王國到了用法令限製用水的窘迫境地。本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羅布泊麵積又達到了2000平方公裏。
夏先生說:“1972年,羅布泊湖水完全幹涸,許多植物相繼衰竭枯死,飛禽走獸或死或逃,這裏成了一片荒涼而幹燥的土地。”
環境監測與汙染
在二十世紀中後期,由於人口急劇的增長,全球社會經濟和工業化飛速發展,使大氣環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破壞。這些破壞直接威脅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環境。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開始需求更好的生存環境,此種情況下人們認識到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環境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從50年代後期起,一些國家為了控製或減少危險大氣汙染事件的發生,開始進行大氣汙染氣象潛勢預報和大氣汙染濃度預報。我國從70年代中期開始了大氣汙染物的常規監測,90年代中期開始發布空氣質量周報,隨後又發布了空氣質量日報,在90年代末期我國東部及南部的經濟發達地區開始了空氣質量預報的研究和業務運行工作。2001年4月全國47個重點城市開始了空氣質量預報的業務試運行,6月5日正式對公眾發布。1999年7月,我台開始空氣質量預報方法的研究。2001年10月,利用天氣統計和逐步回歸方法開發了空氣汙染氣象潛勢預報、空氣汙染濃度統計預報係統。2001統計模式和數值模式的蘭州市空氣質量預報的業務係統,此係統包括各類資料的接受處理、模式運行、集合預報、預報會商訂正以及預報結果的對外發布等流程。2001年4月1日到6月4日我台和蘭州市環境監測站緊密合作,進行了蘭州市空氣質量業務的試運行。試運行期間,此係統運行穩定,滿足業務工作要求。2001年6月5日我台與蘭州市環境監測站正式開展蘭州市空氣質量預報。
環境氣象預報
環境氣象預報是預報大氣環境變化對人體影響規律的一門邊緣科學,它是氣象公眾服務的一個新領域的重要形式。它的預報流程是分析各種天氣預報資料,製作出天氣過程和氣象要素預報,依據病理生物氣象學理論製作出環境氣象預報。環境氣象預報涉及到高科技天氣預報分析學、氣象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傳染病學和臨床醫學、環保科學等。環境氣象預報的任務是預測自然大氣和人工環境是否適合人類活動的氣象條件。通過環境氣象預報,使人類在日常生活中避開不良氣象條件的影響,利用有利的大氣環境來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合理開展生產活動。北京、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開展了花粉、紫外線強度、舒適度預報。2001年,全國各地市將普遍開展城市環境指數預報。目前,蘭州市主要開展了紫外線指數預報、大氣汙染氣象指數預報、舒適度指數預報、醫療氣象預報三項。
大氣汙染氣象指數預報
此項預報主要是分析什麼樣的氣象條件有利於汙染物的稀釋與擴散,使大氣的汙染程度較輕;而什麼樣的氣象條件不利於汙染物的稀釋與擴散,使大氣中的汙染物聚集,加劇汙染程度。通常,大氣汙染氣象指數預報分為1-5個等級:1級表示氣象條件非常有利於空氣汙染物的稀釋和擴散;2級表示氣象條件有利於空氣汙染物的稀釋和擴散;4級表示氣象條件不利於空氣汙染物的稀釋和擴散;5級表示氣象條件非常不利於空氣汙染物的稀釋和擴散。3級則表示氣象條件屬於中等水平。理解了這些含義,我們可以根據大氣汙染氣象指數的等級來對未來空氣汙染狀況作出基本估計,做到心中有數,特別是可以用來指導戶外活動。
紫外線輻射強度預報
此項預報是分析氣象條件對紫外線輻射的影響程度,什麼樣的氣象條件下紫外線輻射強度比較強,而什麼樣的氣象條件使紫外線輻射減弱,進而指導我們在戶外活動時要注意的問題。目前紫外線輻射強度預報多分為強、較強、中等、較弱、弱等5個等級.在強或較強情況下,外出就要采取防曬措施;在較弱或弱情況下可以多沐浴一些陽光;中等強度則注意適宜獲取日曬。一般來說,夏季紫外線輻射以強或較強程度偏多,冬季以弱或較弱為主。
人體舒適預報
此預報有時也叫做體感溫度預報,主要是針對不同的溫度、濕度組合下人體的舒適感覺。人體舒適度預報可有不同做法,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先給出溫度、濕度範圍及風力大小,再給出舒適度指數;另一種則是直接給出指數。如指數分為-7~5,-7時表示嚴寒,外出感到寒冷;0表示舒適,外出時感到溫暖、暖和;5表示酷熱,外出時感到奇熱等等。其它指數級別也對應相應的感覺。
城市火險等級預報
級別火險指數(f)火險等級相應措施
一級f≤20極低火險有火災發生的氣象因素,起火後,一般蔓延速度不快,但仍請市民注意人為起火。
二級20 三級40 四級60 五級f>80極度火險火災因素極大,起火後極易蔓延,城市密集區與農村容易火燒連營,請消防部門作好滅火準備。
體感溫度、舒適度指數預報
體感溫度、舒適度指數共分為7級:
1級-極冷
這樣低的指數環境下,天氣將會極其寒冷,人們在戶外活動時裸露的皮膚極易被凍傷,切切注意;
2級-寒冷
今天的溫濕條件,所反映出的指數環境,屬於冬天較寒冷的天氣;
3級-偏涼
很大一部分人在這種指數天氣條件下,都會感覺好似深秋般的涼意!
4級-舒適
絕大多數人在今天這種天氣條件下,普遍會感到比較清爽和舒適;
5級-偏熱
50%以上的人在這種天氣條件下,會感到雖然有點兒熱,但是完全可以接受;
6級-悶熱
在這種指數環境下,很大一部分人開始感到天氣有些悶熱,顯得很不舒適;
7級-極熱
這種天氣,絕大部分的人都會感到天氣極其悶熱,難以忍受!
著裝厚度氣象指數預報
著裝厚度氣象指數預報是一種貼近公眾生活的專業氣象預報服務項目。為了滿足人們生活的需求,在著裝厚度與氣象要素、著裝厚度與麵料及款式分析的基礎上,運用本地區逐時氣溫預報、風力及其它一些氣象要素經過計算得出。
服裝級數與服裝款式品種
7級炎熱短衫、短裙、短褲、薄型T恤衫、敞領短袖棉衫
6級悶熱短裙、短褲、襯衫、短套裝、T恤
5級舒適單層薄衫褲、薄型棉衫、長褲、針織長袖衫、長袖T恤、薄型套裝、牛仔衫褲
4級舒適套裝、夾衣、風衣、夾克衫、西服套裝、馬甲襯衫+夾克衫配長褲
3級偏涼風衣、大衣、夾大衣、外套、毛衣、毛套裝、西服套裝、薄棉外套
2級寒冷棉衣、冬大衣、皮夾克、內著襯衫或羊毛內衣、毛衣、外罩大衣
1級極冷棉衣、冬大衣、皮夾克、皮褸、羊毛內衣、厚呢外衣、呢帽、手套、羽絨服、風雪大衣、裘皮大衣、手套、呢帽、太空棉衣等等
晨練指數預報
晨練是全民健身運動中最普遍的形式。氣象條件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晨練人們的身體健康。為此我們初步建立了人們在晨練時,外界環境中氣象要素的標準。分為5級:
1級:非常適宜晨練,各種氣象條件都很好;
2級:適宜晨練,一種氣象條件不太好;
3級:較適宜晨練,二種氣象條件不太好;
4級:不太適宜晨練,三種氣象條件不太好;
5級:不適宜晨練,所有氣象條件都不好(所有氣象條件是指天空狀況、風、溫度、濕度、以及汙染狀況)。
若是陰天時,人們應避免在樹林中晨練,以免二氧化碳中毒;在夏半年,有降雨時,路滑,易摔倒;在冬半年,空氣幹燥,風多,雨少。降雪後,由於人的皮膚大多比較幹澀,韌性降低,稍不注意極易擦破,所以凡是第二天早晨有降水,不宜晨練。霧天不宜室外鍛煉,尤其是濃霧天。濃霧是由高密度的細小水滴懸浮在空氣中形成的,細小水滴中溶解了大氣中的一些酸、堿、鹽、胺、苯、酚以及埃、病源微生物等有害物質。晨練過程中,極易造成機體需氧量的增大與有害物質對呼吸係統的致害因而造成供氧不足之間的矛盾,產生呼吸困難、胸悶、心悸等不良症狀,病原體也會趁虛而入,危害人體健康。
目前空氣汙染也成為人們日趨關注的焦點。晨練時亦不宜在空氣汙染嚴重的地方鍛煉。造成空氣汙染的原因很多,其中汽車尾氣、粉塵、工業區排放的有害物質、冬季小煤爐釋放的二氧化硫等。人們在如此環境中跑步、散步、做操、練氣功等久之必病。汙染指數預報分為5級,當空氣質量在1-3級時,均可以晨練;4級時,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而5級時必須停止晨練。
花粉濃度預報
花粉是植物的雄性生殖細胞,在風或蟲的作用下,在空氣中傳播,有些人在呼吸過程中吸人花粉後,便會產生過敏反應,即花粉症(Pollinosis)。花粉過敏症的發病率雖然較高,但真正能引起過敏的花粉隻是極少數。在北京地區的春季常見的花粉很多,:圓柏、柏、側柏、楊樹、白蠟樹、柳樹、臭椿、榆樹、雪柳、構樹等。在夏秋常見的花粉有:篙、律草、大麻、黎、覓、蓖麻…等。其中白蠟樹、臭椿、蒿、黎為重要致敏花粉。花粉過敏症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花粉過敏症患者的臨床表現因人而異,主要表現為流鼻涕、流眼淚、打噴嚏、鼻癢、眼及外耳道奇癢,常被人誤認為患了感冒,嚴重者會誘發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肺心病等。對於花粉過敏症患者來說,了解不同地區、不同季節空氣中的花粉濃度的實況,對診斷和預防花粉過敏症有重要作用。那麼人們如何有效地防治花粉症呢?首先,應該盡量躲避花粉,加強個人防護措施,避免與花粉接觸,防止吸人致敏花粉。花粉症患者在花粉高峰期,盡量減少外出,多在室內活動,更不要到樹木花草多的公園或野外區,使花粉吸人量降低到最低限度;遇幹熱或大風天氣,可關閉門窗,開窗時應掛濕窗帝,以阻擋或減少花粉侵入;當病人在戶外活動時,要佩帶口罩,也可明顯緩解或減輕症狀。
空氣舒適度預報
所謂“空氣舒適度”,就是在不特意采取任何防寒保暖或防署降溫措施的前提下,人們在自然環境中是否感覺舒適及其達到怎樣一種程度的具體描述。例如:在空氣溫度高於32攝氏度;濕度超過80%;風力小於2級的環境中,人們會普遍感到悶熱難忍,甚至出現中署現象。我們稱這時的“空氣舒適度”為“悶熱”或“極熱”。又如:當氣溫降到零下8攝氏度以下;濕度低於30%;風力大於4級以上時,人們則又會感到難於抵禦的嚴寒,甚至出現凍傷皮膚的現象。我們稱這時的“空氣舒適度”為“寒冷”或“極冷”。為了人們在生活或外出活動時能提前有所準備,做到心中有數、防患未然,我們把空氣舒適度的預報分為極冷、寒冷、偏涼、舒適、偏熱、悶熱、極熱七個等級,分別表示人體對外界自然環境可能產生的各種生理感受。
當預報“空氣舒適度”為“極冷”或“極熱”時,就是提醒您在未來24小時內,人們必須在具有保暖或防署措施的環境中工作或生活,否則,一定會凍傷裸露的皮膚或是發生嚴重的中署現象。
當預報“空氣舒適度”為“寒冷”或“悶熱”時,則是提醒人們要適當采取保暖或降溫措施,不然的話,是很容易使人由於過度的寒冷或炎熱,而影響身體健康和工作效率。
當預報“空氣舒適度”為“偏冷”或“偏熱”時,則是提醒年老體弱的朋友適當增減衣服,防止感冒或受熱。
當預報“空氣舒適度”為“舒適”時,則說明在未來24小時內,所有的人們都會感到冷暖適度、身心爽快,是休閑度假或外出旅遊的最佳時段。
空氣溫度與體感溫度預報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都開始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方式。雙休日、節假日,舉家外出旅遊或健身已成為老百姓的一項重要生活時尚。因此,人們更加關注天氣預報,但是,不知您注意過沒有,有時盡管氣象的天氣預報,特別是空氣溫度的預報,已達到相當準確的水平,但是不少人仍然會感到預報的氣溫與自身實際感受到的冷暖程度不一致,從而常會抱怨預報不準,有時甚至認為氣象台是有意識的把夏季的高溫報低,或是把冬季的低溫報高。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來,這裏麵存在著一個認識上的誤會。大家都知道,空氣溫度的高低是自然界冷暖的唯一標誌。但是,它並不是表示人體冷暖的唯一標誌。在同樣的氣溫條件下,人們還會因為濕度與風速大小的不斷變化,從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一般的說,人的皮膚溫度比體溫略低.些,大約是32℃左右。從理論上講當氣溫高於32℃時,人體就應該產生火熱的感覺,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例如,在氣溫35℃的環境中,如果空氣的相對濕度在40-55%左右,平均風速在3m/s以上時,人們就不會感到很熱;然而在同樣的溫度環境下,濕度若增大到80%以上,風速卻又很小時,人們就會產生悶熱難熬的感覺,甚至會出現中署現象。同樣道理,在低溫環境下,不同的濕度和風速也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寒冷感受。另外,不同顏色的外衣、天空雲量的多寡等因素,也會使人們對實際的環境溫度產生感覺上的差異。總之,人們對環境溫度的感覺是受到諸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說到這裏,您一定明白了天氣預報所預告的溫度和自身的實際感覺為什麼會存在差異的道理吧。我們給它所下的定義是:在考慮了空氣的溫度、濕度、風速以及天空雲量和服裝顏色等因素綜合影響後,人體所實際感受到的溫度稱為體感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