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汙染氣象條件預報
空氣汙染氣象條件預報又稱空氣汙染趨勢預報,是指氣象條件與汙染物擴散之間的關係。例如在冬季,在穩定的高氣壓控製下,一般天氣晴好,風力較小,早晚在近地麵易形成逆溫,這時空氣中的汙染物就滯留在近地麵層,容易形成汙染。而在冷高壓前部,往往風力較大,汙染物易於擴散,故不會造成空氣汙染。由於空氣中的汙染物在大氣中的傳播、擴散受到氣象條件的製約,因此充分利用氣象條件便可成為防治汙染有效而又現實的途徑之一。當預報未來將出現易於形成汙染的氣象條件時,有關部門就有可能及時采取措施,控製或減少汙染物的排放量,降低或避免汙染物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可以利用有利的氣象條件進行自然淨化。人們可以根據空氣汙染氣象條件預報采取相應的措施。當出現容易造成汙染的氣象條件時,在汙染比較嚴重的地區應減少在室外的時間,少開門窗,盡量減低空氣汙染對您的傷害。
黴變指數預報
炎炎夏日,不僅氣溫高,而且雨水多,空氣濕度大,這時極易發生黴變。糧食發生黴變,造成浪費,藥品發生黴變,就會變質,皮革製品黴變就會產生黴腐味,喪失性能。商品黴變受腐,不僅有據其美觀,而且會降低甚至喪失其使用價值,造成嚴重的經濟浪費。防止發生黴變,不僅為大型倉儲部門所關注,對居家過日子的老百姓也很需要。對此根據易黴變的氣象環境條件,製作了黴變指數,怎樣使用黴變指數呢?當黴變指數為0時,一般不易發生黴變,當黴變指數為1-7時,易發生輕度黴變,這時商品要通風降溫,降低黴腐速度。當黴變指數為8-13時,易發生中度黴變,商品要放置低溫環境中存儲;當黴變指數為14一20時,會發生重度黴變;這時商品宜放在密封環境中,防止潮氣侵人而加速黴變。
著裝指數預報
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但怎樣使您穿上衣服感覺更舒適呢?我們根據自然環境對人體感覺溫度影響最主要的天空狀況、氣溫、濕度及風等氣象條件進行分析研究,總結出穿衣氣象指數,它可以提醒您根據天氣變化適時著裝,以減少感冒的發生。穿衣氣象指數共分8級,指數越小,穿衣的厚度越薄。
1-2級為夏季著裝,指短款衣類,衣服厚度,在4毫米以下;
3-5級為春秋過渡季節著裝,從單衣、夾衣、風衣到毛衣類,服裝厚度在4-15毫米;
6-8級為冬季服裝,主要指棉服,羽絨眼類,其服裝厚度在15毫米以上。
紫外線指數預報
紫外線是電磁波譜中波長從0.01--0.40微米輻射的總稱。陽光中有大量的紫外線。紫外線對人類的生活和生物的生長有很大影響。紫外線按其波長可分為三個部分:A、紫外線波長位於0.32--0.40微米之間,A紫外線對我們的影響表現在對合成維生素D有促進作用,但過量的A紫外線照射會引起光致凝結,抑製免疫係統功能,太少或缺乏A紫外線照射又容易患紅斑病和白內障;B、紫外線波長位於0.28一0.32微米之間,B紫外線對我們的影響表現在使皮膚變紅和短期內降低維生素D的生成,長期接受可能導致皮膚癌,白內障及抑製免疫係統功能;C紫外線波長位於0.01一0.28微米之間;C、紫外線幾乎都被臭氧層所吸收,對我們影響不大。紫外線對人類的影響主要表現為A紫外線和B紫外線的綜合作用。
近年來由於臭氧層遭到日趨嚴重的破壞,地麵接受的紫外線輻射量增多,因此如何防範紫外線輻射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外線指數紫外線照射強度對人體的可能影響
0,1,2最弱安全
3,4弱正常
5,6中等注意
7,8,9強較強
≥10極強有害
當紫外線為最弱(0一2級)時對人體無太大影響,外出時戴上太陽帽即可;紫外線達3一4級時,外出時除戴上太陽帽外還需備太陽鏡,並在身上塗上防曬霜,以避免皮膚受到太陽輻射的危害;當紫外線強度達到5一6級時,外出時必須在陰涼處行走;紫外線達7--9級時,在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這段時間最好不要到沙灘場地上曬太陽;當紫外線指數大於等於10時,應盡量避免外出,因為此時的紫外線輻射極具有傷害性。
風寒指數預報
風寒:健康之大敵
眾所周知,祖國醫學有六淫致病之說。內經中稱風、寒、暑、濕、燥、火為六氣。不正常的六氣,就稱為六淫,它可使人生出多種疾病。寒為冬季之主氣,寒邪多傷陽氣而出現機能減退的寒症。而風邪乃百病之長,易倒巳人的體表,在冬季遇上大風,會使寒症更甚一籌。美國辛克裏醫學博士形象地說,冬季寒潮尤如傳染病一樣,它侵襲人們上呼吸道,極易誘發流感、支氣管炎,乃至肺炎。外感風寒更會出現凍傷,誘發關節疼痛。據報道,每年冬季流感患者幾乎占全年發病總數的90%以上。對於有心髒病的人來說,風寒更為可怕,有人把0攝氏度氣溫看作是心髒病的氣象警報。總之,風寒易傷陽氣,阻滯經脈循環,使人體抵抗力下降,實乃健康之大敵。
怎樣看風寒指數
冷熱是人們的一種主觀感覺,它與實際溫度不完全是一回事。冬天,南方陰雨天,人們感到透心的冷;北方刮大風,人們感到刺骨的寒。這告訴我們冷熱感覺不僅與溫度有關,而且還與濕度、風有關。實際上,人們關心的不僅是天氣的客觀狀況,就自身健康而言,更關注這樣的天氣狀況可能帶來怎樣的主觀感覺,因此,在人們追求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今天,常規的天氣預報難以滿足現代人生活的需要,風寒指數等特種氣象預報就應運而生了。風寒指數是綜合考慮陰晴、風、溫度等要素,給出人體對寒冷的主觀感覺指標,使人們可以比較方便地采取相應措施,適應天氣的變化。
風寒指數原為偏涼、寒冷、極冷三級,現改為五級,即一級為天氣偏涼(日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至5攝氏度之間)、二級為天氣較冷(日平均氣溫在-0.7攝氏度至-4.9攝氏度之間)、;三級為天氣很冷(日平均氣溫在-5℃至-9.9℃之間)、四級為天氣寒冷(日平均氣溫為-10℃至-9.9℃之間,風力大於4級)、五級為天氣極冷(日平均氣溫低於-
10℃)。上述分級中除四級外,風力均小於4級。此外,考慮當時風和濕度實際情況,又須作以適當訂正:若風力大於4級時,風寒指數相應增加l級;若平均相對濕度≥80%,風寒指數也相應增加l級。
數值天氣預報
人們設想用一種客觀定量的方法製做天氣預報,象計算天體的運動軌跡一樣,預先把未來的天氣“較精確地計算出來”。這就是數值天氣預報的基本思想,是於本世紀初才由挪威學者V.Bjerknes(1940年)提出來的。
我們所居住的地球表麵上空為一厚度十幾到二十多公裏的大氣層所環繞。我們每天所看見到的、所感受到的陰晴雨雪、冷暖風雷“天氣”,就發生在這十幾到二十多公裏厚的大氣層裏。大氣環繞著地球每天都在運動變化,它遵循牛頓運動定理、質量守衡定理、大氣狀態方程、熱力學定理、水汽守衡定理等。從理論上說,在給定大氣初始狀態的條件下,用數值離散的方法聯立求解這一數學物理方程組,就可以“預知”未來的大氣狀態,也即未來的天氣。
製作數值天氣預報的計算量非常巨大,對計算機條件的要求很高。拿一個水平分辨率約200公裏、垂直分層16層的全球模式來說,一共有約30多萬個格點,若時間步長取20分鍾,作七個要素(如氣壓、風力、風向、溫度、高度、降雨量)七天的預報,則必須求解至少三億個以上的方程組,其總的數學運算量就更難於估算了。這樣巨大的運算量人工是無法完成的!必須借助能高速運算的巨型計算機來完成。因此,也可通俗地說,數值天氣預報就是用巨型計算機來“計算”未來天氣。
氣候在自然生態與社會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氣對於生物界和人類,恰如地心引力對於一切物體一樣,其影響無時不在,無所不達。天氣是大氣運動的時間斷麵,氣候則是天氣的時間積累。因此,氣候對自然生態係統和人類社會的影響遠比天氣巨大而深遠。事實上,氣候是人類生存環境中最重要最有影響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它在生物界的興衰更替和人類文明發生發展的曆史舞台上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能力的提高,社會經濟係統對天氣和氣候的依賴性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更強了。根據國外的實際調查結果,盡管各國的經濟總產值的趨勢是上升的,但各年仍然隨著天氣氣候條件的變化發生很大波動,而且生產能力和經濟水平越發達,這種波動的幅度越大。據統計,美國整個國民經濟每年由於不利天氣氣候所遭到的經濟損失總額超過127億美元,其中農業所受損失超過82億美元。前蘇聯糧食作物產量因天氣氣候原因所造成的年際波動為20%。有些農業地區甚至達到40%。氣候影響人類,反過來,人類活動又影響著氣候。本世紀以來,在全世界範圍內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工業化進程加速,人口猛增,對能源尤其對化石燃料需求迅猛增長,從而導致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使得地球自然生態係統可能麵臨全球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增高以及與之關聯的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嚴重威脅。預計的溫度和降水的變化表明,氣候帶在下一個50年代可能向兩極方向移動數百公裏,動植物區係將滯後於這些氣候帶的移動,殘存在它們現在的位置上,因而可以在不同的氣候區域內發現它們。有些物種可能增加,另一些則減少,甚至可能滅絕,從而使物種分布發生改變,並有可能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減少,生態係統將會出現新的結構。遭受物種滅絕風險最大的生物群落是那些適應性選擇非常有限的群落,以及遭受氣候變化又麵臨現有威脅的生物群落。地球自然生態係統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之後將有可能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後果,特別是在那些社會經濟發展依賴於自然生態係統的地區更是如此。當這些生態係統改變時,糧食、燃料、醫藥和建築材料以及個人收入等都可能發生變化。在某些地區,重要的纖維材料產品也要受到影響。在經濟係統中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是農業和林業。諸如“厄爾尼諾”這類大尺度自然事件會對農業和人類居住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在許多情況下,最嚴重的影響將發生在已受到威脅的地區,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在這些地區,預計的人口爆炸將引起對土地利用以及能量、淡水、糧食和住房的需求猛烈增長,從而使人為原因造成的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係統的影響更為加劇。氣候變化對人類居住環境、能量、運輸和工業各部門以及人類健康都會產生影響。最脆弱的人類居住環境是那些特別容易受自然災害襲擊的地方。降水和溫度變化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病媒傳染的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分布狀況,使它們移向較高緯度,從而使大量人口麵臨危險。全球增溫以及平流層臭氧耗減造成的紫外輻射兩者都可能對大氣質量產生不利影響,如在某些城市汙染地區地麵臭氧含量增大、地表處紫外輻射強度的增大將會增加對眼睛和皮膚的危害,並且可能使海洋食物鏈中斷。綜觀上述,氣候和氣候變化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關係密切,是當前可持續發展戰略中一個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這是因為,可持續發展是一種總體戰略思想,空間上包括全球,時間上無限延續,實施上涉及社會經濟各個層麵。具體說來,可持續發展集中地反映在人口控製、環境保護、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五大方麵。這五方麵幾乎都與氣候和氣候變化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特別是其中的環境和自然資源問題。作者認為主要是由於以下兩種原因。首先,作為天氣和氣候活動舞台的大氣圈本身不但是整個自然生態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還是其中各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中間環節。使發展的可持續性受到破壞的各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如環境汙染、臭氧層破壞、氣溶膠和溫室氣體的排放、濫伐森林、濫用土地等之所以會造成嚴重後果,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這些因子通過多重反饋機製而產生的逐級放大和長期積累效應,甚至使破壞過程帶有不可逆轉的性質,而大氣圈往往正是這種反饋機製賴以產生和維持的場所或條件。其次,大氣與人類處於直接的相互作用之中。人類活動會引起氣候的顯著變化,氣候變化又造成了自然環境或生態區係的變化,這些變化對自然的和人工管理下的生態係統的組成、複原力或生產力以及對社會經濟係統的運作、或對人類的健康和福利都會產生重大的有害影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是為當代和後代保護氣候係統,保護氣候係統免受人為因素的不利影響,這是1992年4月簽署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達成的共識。
酸雨與疾病
現代工業生產,頻繁的交通運輸以及居民使用的生活爐灶,不斷向空氣中排放大量的汙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各種塵埃等,其中二氧化硫是最常見、含量最高的汙染物質。大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在空氣中氧化劑的作用下溶解於雨水中,當雨水、雪、露等大氣降水的PH值小於5.6時,即形成酸雨。酸雨對人類的危害是多方麵的,尤其是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視。酸雨對正在成長發育的兒童、青少年的體質危害很大。調查發現,與清潔地區相比,酸雨汙染區兒童血壓有下降的趨勢,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偏低,而白細胞數較高。一些呼吸道症狀如咳嗽、胸悶、鼻塞、鼻出血的出現率增高,兒童哮喘發病率增加尤為突出,甚至有6個月的嬰兒患哮喘病的報道。對酸雨汙染區調查表明,成年人人均患病次數、天數、醫療費用等都明顯高於清潔區,其中患呼吸係統疾病是清潔區的4.4倍,患哮喘病為清潔區的2.6倍,患心髒病為清潔區的1.7倍。實驗室研究表明,酸雨對呼吸道中起主要防禦功能的細胞有重要損傷作用,其後果將會使呼吸道感染,肺腫瘤的發生機會大大增加,甚至會誘發癌症。此外,科學研究表明,老年性癡呆患者的大腦組織中,鋁元素的含量非常之高。但是,進一步的研究又發現,和老年性癡呆有關的鋁元素不溶或難溶於水的。這些鋁元素是通過何種途徑進入人體的呢?原來,在自然狀態下難溶於水的鋁元素,在酸性水質中可被激活,從而呈現可溶性,能被人體吸收。由此可見,酸雨可導致老年性癡呆。從根本上講,酸雨的成因源於大氣汙染,所以控製大氣汙染特別是二氧化硫汙染是防止酸雨最有效的措施。一是對耗能設施進行技術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二是改變能源結構,加速發展無汙染能源,如太陽能,氫能等。此外,在飲食和營養上,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飲用潔淨的水,多吃一些綠色食品,經常食用綠豆、豬血、海帶、鮮果等。這些食品能加速體內有害物質的排除,從而把酸雨給人們帶來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