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名相張良,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這樣一個大功臣,在漢建立後他的去向卻眾說紛紜,有的認為他歸隱山林學道成仙了;有的認為他善始善終地在漢朝做官直到終老天年。
前一種說法認為,張良在漢朝建立後,眼見劉邦大肆殺害有功之臣,“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悲慘景象,深深地刺痛了張良,他不願看到昔日並肩作戰的將士的死去,也怕連累到自己,於是來個激流勇退,推托身體多病,不能勝任繁重的朝廷事務,辭官歸隱。劉邦真誠、懇切地多次挽留,張良還是毅然絕然而去。這種說法被演繹後,在故事、戲劇和小說中經常出現。司馬遷在《史記·留侯世家》中也進行了詳細記載:劉邦想廢黜太子,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大臣們多次勸諫,都不能使劉邦改變主意。漢十二年,劉邦打敗英布回朝,病得非常嚴重,更想加緊完成確立太子一事,張良以死上諫,劉邦不聽,張良便說自己有病,不再管朝廷之事了。並對劉邦說願意拋棄人間俗事,跟隨赤鬆子四處雲遊。後人根據司馬遷這段話,臆斷張良的結局是歸隱而不是為官。
後一種說法也很有道理,其論據也是與太子廢立一事相關。劉邦打算廢掉太子,呂後派人向張良討計策。張良便讓太子用謙詞厚禮去招納四位德高望重、已歸隱山林的老者,太子依計而行。劉邦看到四位老者在太子身邊,為太子效勞,感到很吃驚,認為太子仁孝,天下人都願意為他盡心盡力,羽翼已經豐滿,很難動搖了。於是放棄廢太子的想法。後來,漢惠帝即位,用高官厚祿慰勞張良,張良在朝,安享晚年,死後被追封為文成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