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飛揚》DJ劉慧 民歌也瘋狂
樂波
作者:劉慧
大家好,我是北京音樂廣播《歌飛揚》的主持人劉慧。在電台做了13年的DJ,我至今仍記得剛入台時的情景:進台之前,我參加了一個北京市歌手選拔大賽並進入前十,當時北京音樂廣播台長張勤和作曲家劉青是評委。後來我進台實習的時候又遇到張台,她一下子就把我記起來了,笑著問“你不就是那個唱《為了誰》的小孩兒麼?”在她印象中,我就是一個喜歡民歌的小孩兒。
我不拒絕流行樂,但更喜愛民族音樂。對民歌的偏愛與母親有關,母親在我小的時候一直在我身邊唱歌,她會唱很多民歌,8個樣板戲也能從頭唱到尾。母親把民歌帶進了我的童年,讓我從小對民歌有一種融入骨血的親切感,這是我聽劉德華張學友的歌時沒有的。後來張台問我喜歡做什麼樣的節目,我就很自然地成了一檔民歌類節目的主持人。
用興趣與民歌結緣
我認為職業規劃還是要以興趣為導向的。我在跳舞時就感覺自己比別人更懂音樂,因為我能感受到音樂的呼吸,知道這一拍應該在哪兒停。我相信音樂和舞蹈是一家,因為一個舞者如果感受不到音樂的韻律和節奏,是跳不好舞的。
其實我原先特別想當舞蹈家,高中時也曾一度夢想考上海舞蹈學院,但當時與老師聊天,她說舞蹈不是一個一輩子的飯碗,況且我的身體素質不算特別好,腰不夠軟,腿不夠長,身材比例不夠完美,如果硬要與別人一決高下,可能最後就混成個群舞中最無足輕重的角色。而我的語音麵貌好,老師認為我適合做主持人。當時我感覺自己一下子就被這個經世的人點撥了,想了許多自己之前從沒有想過的事情,冥冥之中我的命運就往不同的方向發展了。
實習的時候有兩個機會,一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經濟之聲,一是北京音樂廣播。選擇北京音樂廣播可能是跟從小的音樂愛好有關,我從小就喜歡唱歌跳舞,也是學校的文藝骨幹。剛到音樂台實習,我跟著許鵬做《民樂逍遙遊》這個純民族器樂類的音樂節目。實習過後我就有了一檔自己的節目《您最喜愛的歌》。通過做民歌類節目,我越來越喜歡民歌,民歌中的真、善、美也越來越能夠打動我。
我現在感覺自己是個特別幸運的人——能一畢業就進入電台,在有了一檔自己的節目後,還能遵從自己的內心去學習,與此同時電台的工作也沒有落下。人生的幸運想必就是如此了,就是你自己規劃好的事情能夠實現。另一方麵,就是我很幸運能夠遇到很多肯幫我、扶持我的人,我覺得這是一種特別重要的緣分。
用文學解讀民歌的美
在北京音樂廣播工作4年後,我出現了瓶頸,我發現自己對民歌的感受欠缺富有感染力的表達。感受力和傳播力其實是兩碼事,那時我就想去進修一下。2005年到2008年,我在軍藝修中文。當時考的是脫產研究生,課程相對也不緊張,所以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讀書,工作與學習在這期間是自然銜接的,沒有斷層。
我覺得這段時間的學習對我傳播中的表達特別有幫助,這直接表現在當我有一種感受力時,我會用很準確的語言傳播給聽眾,這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相對於現在,我原先做節目時的表達按東北同事的話講真是有些“吭哧癟肚”(意為囉嗦不知所雲)。中文專業的學習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讓我能夠用優美的語言精準地解讀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這與音樂本身的質感更為貼近和契合了。就像歌詞是一種文學詩意的表達,文學與音樂是相融的,文學帶領大家感悟到的東西和音樂也是相通的,在我用文學的理解觀望音樂並以文學味較強的表達方式播節目時,呈現在聽眾耳中的音樂在層麵上似乎更為豐富了。實際上,歌曲本身包括旋律與歌詞,如果能很好地從歌詞作為切入點剖析一個音樂作品,那在理解作品的深刻性上真的會邁進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