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對一個音樂作品感受力不一樣時,我的這種文學味很強的表達更能直抵人心,更富有感染力。我真的希望通過我的表達,讓更多的年輕人愛上民歌,了解民歌背後的故事,讓民歌融入生活。在節目中,除了文學味的表達,我也會注意用當代人的思考方式和表達習慣來吸引更多的年輕聽眾,向他們傳遞民歌的美——我想這也是民歌類節目主持人應該細細琢磨的事。
用情懷直抒民歌的真
我和《歌飛揚》這個節目是相互感染、共同成長的。到現在為止,我聽有些地方台做的民歌類節目都會覺得死板,你會發現很多節目是沒有情懷的。就包括在做一些訪談節目時,我也有很深切的感受,那就是很多人沒有帶著對民歌深深的愛做節目,他們選的歌和說的話有很多是言不由衷的。
這麼多年來,我和《歌飛揚》這個節目共同成長,其間源源不斷地向對方輸送著情懷,我希望我能通過節目把這種情懷傳遞給更多的聽眾。
其實,現在聽眾聽廣播音樂也並非都是伴隨式傾聽(一邊忙別的事一邊聽廣播),他們中也不乏很多真正熱愛民族音樂的發燒友,我每次錄節目都像是跟他們坐在一起辦一個音樂沙龍,共同分享音樂,感受音樂帶給我們的情懷。
我感覺民歌在表達親情、友情、愛情方麵更直接,而且現在新民歌相對於傳統民歌有了很大的改變,有很多低沉婉轉的敘述。我做節目選歌的一個標準就是選一些有“真性情”的歌曲。其實很多時候我也會經常收到民歌手給我寄來的碟,一些民歌手的工作室也會跟我套關係,希望我能放他們的歌曲。不過我這個人比較“軸”,選歌靠關係肯定不行。
誠然,民歌在中國多少會承載一些政治任務,這是我不能推開的,但就是那些宣傳意味比較濃的歌曲,我在播出時也會盡量不留太多宣傳的痕跡,爭取做到與其他歌曲自然融合。
用融合複興民歌的路
現在,民歌歌手對市場有了重新的理解、包裝和展現,這絕對是好事。相應的,主持人也有責任展現給大家一種多樣性和共融性。
如很多傳統民歌的堅守者就很反對刀郎,很多人質疑他怎麼能用一種滄桑的感覺演唱民族歌曲,就很排斥。我覺得我們不要以人雲亦雲的感覺去聽一首歌,我在節目中就會說“這是一種方式,一種態度,這是他的一種致敬的方式或者說很自我的一種表達”。我希望大家對很多東西能夠積極看待,與其排斥,不如用更寬容的方式去觀望民歌的發展。
我始終相信,這個世界無論發展成什麼樣子,民歌在人們心中留下的記憶是永遠抹不掉的。你可以看看現在的選秀節目,隻要有一個選手唱起了民歌,引發的那種共鳴和情感的認同是誰也替代不了的。實際上,民歌是有根的,是流淌在民族血脈中的一種情愫,是無法回避、更無法忘記的。中歌榜中很多歌曲都有中國民族文化的根基,無論歌詞、旋律,還是樂器、唱法。
現在融合民族元素的流行歌曲越來越流行,比如周傑倫很火的一首歌《青花瓷》。再說周傑倫的禦用填詞人、華語樂壇金牌作詞人方文山,他是一個對唐詩宋詞特別有研究的人,於是能信手拈來那些意境深遠的歌詞。這就是,當你熟悉自己民族曆史上所有精華的時候,才有可能在這個精華之上綻放出一枝花。從這個角度上講,周傑倫和方文山都是很聰明的人,他們懂得如何讓自己的東西在現世與眾不同。
現在很多人抱怨為什麼歌沒有原來好聽了,有人回答說因為創作乏力,編曲不行。那麼想想看,為什麼創作乏力?我想很大原因是因為這些創作者沒有真正俯下身來聆聽大地的聲音,他們前所未有地浮躁著。
不過,也有很多流行歌手和製作人班底浩浩蕩蕩地挺進民族村寨進行采訪和創作,這是非常好的事情,是民歌複興的標誌。這也說明了民歌的複興不僅僅要依靠傳統民歌圈內的音樂人的努力,同樣也離不開流行樂壇的各路歌手,他們帶來了市場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