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那些讓我印象深刻的歌手
王宏偉 對新疆深深的眷戀
2008年前後,我正在以每周至少一位歌手的節奏進行民歌類歌手的訪談。民歌手身上帶有一些本民族的特色和烙印,那些成名歌手也一定有過人之處,如男高音歌唱家王宏偉,他長期生活在新疆,對那邊的音樂有很深的感受。對於新疆音樂,他有非常著名的“西部三部曲”:《西部放歌》《西部情歌》《西部讚歌》。他演繹新疆歌曲的時候有更多的情懷。我經常會在節目中為大家展示一個歌手不為人知的一麵,比如王宏偉就是個特別會攝影的人,他每年都會回新疆拍攝那裏的風物,比如說胡楊,我看過覺得非常震撼。
閻維文 堅持民族唱法原貌
閻維文是山西人,他把山西人對民歌的熱愛擴充到了很多地方。他喜歡雲南民歌,並去當地訪問了很多民間老藝人,出了一張名為《紅土情緣》的唱片。閻維文尤為可貴的是,他不迎合當下人們的收聽習慣,沒有把流行元素隨意滲透進自己的作品中,而是堅持了民歌最原汁原味的唱法。他認為民歌的包裝和宣傳可以越來越走向市場,越來越像流行歌曲的營銷模式,但民歌的唱法一定是很傳統、很民族的。對於民歌在發展過程中什麼該變什麼不該變,閻維文有很獨到的見解,這恰好也是我想傳達給聽眾的。
韓紅 固守藏族人內心的純潔
韓紅是一個“通民”歌手(以通俗唱法為主,但唱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如果以民族唱法為主,加了一點點通俗的感覺,就是“民通”,代表人物是譚晶)。我對韓紅印象深刻是因為她至今仍固守著藏族人內心的純潔,並以此執著堅持和追求著她認為應該做的事。
韓紅一直做公益,一直致力於幫助那些最底層的人,就是希望人與人之間能多一份信任與真誠。韓紅的想法和做法契合了我想對聽眾表達的:生活本身不需要太多的欲望,很多欲望是我們自己加上去的。生活可以很簡單,可以更質樸,更快樂。
鏈接 與劉慧的職業對話
音樂周刊:聽說你唱歌著實不錯,為何沒有想過當歌手?
劉慧:當歌手是一個特別辛苦的職業,需要你“削尖了腦袋”在市場中不停地衝,不停地闖——我覺得自己不能勝任這樣的職業。很多人追求功成名就,我相對淡泊一些,我從沒想過帶著功利心去做一個職業,更不渴望光環。包括2010年因做了一個《請跟我回家》廣播訪談節目獲得了中國廣播新聞獎一等獎,這個獎也不是我苦苦尋求的一個結果,就是我關注到了一個別人可能忽略的一個領域。我家庭環境從小比較寬鬆,父母認為隻要給我一個好的教育就足夠了,我往哪個方向發展、做到什麼程度是自己的事情。而對於我自己,我更多挑戰的是自己,是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做到最好。
音樂周刊:《歌飛揚》的聽眾大概是哪個年齡段的?
劉慧:主要聽眾群體還是中老年人居多,年輕人較少。年輕人可能更喜歡聽一些老歌翻唱,比如劉歡翻唱的《我生於60年代》這張專輯。
音樂周刊:相比流行樂,民歌還是很小眾。你作為小眾節目的主持人,有沒有過把民歌發揚光大的想法?
劉慧:我承認這一點,我就是做了一個很小眾的節目,我就是要把這個小眾的節目做好。我不會呼籲大家像熱愛流行歌曲一樣熱愛民歌,我覺得那不現實,很多事物的發展過程就是這樣的,市場注定了民歌是很小眾的。不過,之所以還存在《歌飛揚》這類民歌節目,就是因為喜歡民歌的群體雖然小眾,但是固定,電台多元化的節目類型還是非常符合市場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