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書籍貿易至少有兩千年的曆史了。西漢揚雄的《法言》中寫道:“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據考證,此處的書肆,大約源於漢武帝時的“文物集”。所謂文物集,又稱槐市。就是在太學(古時的大學)附近的槐樹林下,每逢朔望(初一、十五)聚會交易,交易的品種,以經傳書籍、笙磐樂器為多,是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集市。隨著文化的發展,東漢時期,便有了專門經營的書店了。
“拍板”一詞的原意
“拍板”一詞為今天人們常用之詞,它原為名詞,在民樂合奏或戲曲伴奏中,可見到一種由三塊板組成、相碰而發音的樂器,此即拍板。拍板亦稱綽板,因唐玄宗時黎園樂工黃幡綽善奏此板而得名,可見其源遠流長。大概由於拍板在樂器中起著明快擊節的作用,後來它轉為動詞,引申用於市場交易,成為果斷決定某些商品價格和成交的術語。發結婚證書始於何時?
我國男女結婚須登記發給結婚證書,這始於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男女結婚由兩司馬(鄉官)發給繪有龍鳳的“合揮”(即結婚證書)上寫雙方的姓名、年齡、籍貫等。當時,太平天國根據“天下多男人,皆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皆姊妹之群”的樸素平等思想,廢除封建的買賣婚姻製度。此外,太平天國還製訂了維護一夫一妻製的法律規定。
“叢書”的由來
“叢書”這個名稱,在我國古已有之。人們把兩種以上的單獨著作編印在一起,並冠以一個總的書名者都稱之為“叢書”。最早以“叢書”為書名的,是唐代陸龜蒙的《笠澤叢書》,但它並不是兩種以上的專書編印在一起的真正的“叢書”。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一部叢書是宋代嘉泰二年俞鼎孫等人編寫的《儒學警語》,計收宋代著作六種四十一卷。我國最大的一部叢書是清朝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計收書三千五百多種,近八萬卷。
中國古代的吉祥數字
歐美人非常討厭十三,他們認為耶穌基督與十二門徒進晚餐時,坐在第十三位的是出賣耶穌的猶大,因此把十三看作倒黴的數字。與其相反,我國古代把十三當作吉祥的數字:皇帝的金帶有十三個金環;行政機構一般劃為十三個,如漢代全國為十三州,元明全國有十三省,清順治間設立十三衙門;組織機構也劃分為十三個,如明代太醫院有十三科,清代廣州的商業組織稱十三行;古籍篇目常拚湊為十三之數,如儒家經典有《十三經》,《孫子兵法》共十三篇, 《舊唐書·經籍誌》載有《十三史》,李賀的詩作有《南園十三首》;戲曲音樂多以十三湊數。
日本人名為何多帶“郎、子”?
在中國古代,“郎”既是官職的稱謂,如侍郎、尚書郎;又是對男子的美稱,如妻子稱丈夫為“郎君”,一般人稱別人家的兒子為“令郎”。“郎”之前亦可加上姓氏或行輩,如宋代楊家將中的楊四郎、五郎。自漢至唐,日本有很多留學生、僧侶和使節來長安,他們很喜歡“郎”這種稱呼,並在回國後仿效,沿習至今。中國古代用“子”作尊稱或美稱。用於尊稱的,如孔子;用於美稱時,男女通用,如楚子(楚莊王)、南子(已君夫人)。日本到了明治維新時代,政府鼓勵女性用“子”作名。特別是大正年間,天皇遴選九條節子為皇後,更提高了“子”的知名度,用“子”作名的女性猛增。此後,男性專用“郎”字,而把“子”字歸了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