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油而戰,為水而戰(1 / 2)

國外軍事專家認為,“能源爭奪”將是挑起未來戰爭的導火索。其中,主要圍繞中東、巴倫支海大陸架、南北極地區、裏海地區和中亞等地的能源產地控製權的競爭。隨著全球氣候變得更熱、更幹,冰川將會融化,可耕地麵積將會減少,生態係統的惡化可能使人們完全撤離某些受影響嚴重的地區。於是,這些人與新鄰居國家發生爭搶的事件也就越多。

為生存而戰

全球能源緊張讓不少資源豐富的地區都成了各方角力的舞台。近年來發生的幾場局部戰爭,多數因為爭奪石油而引發,特別是伊拉克戰爭及2010年2月以來英阿兩軍在馬島的對峙。東海地區擁有多達20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儲量。中日東海油氣田之爭源於專屬經濟區界線的劃分,而焦點集中在釣魚島及附屬島嶼主權問題上。委內瑞拉奧裏諾科河盆地石油蘊藏量預計達2700億桶,這也使委內瑞拉石油儲量超過沙特阿拉伯和加拿大等國。近年來,委內瑞拉政府加大對該地區石油工業的控製,迫使埃克森一美孚和康菲石油公司撤出。上世紀90年代以來,油田的發現使貧困的赤道幾內亞等國成為重要的能源基地,石油總儲量可能超過240億桶,幾內亞灣地區有望成為新的中東。然而,安哥拉、喀麥隆、加蓬、赤道幾內亞、尼日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等幾內亞灣周邊國家的海上邊界至今沒有劃定。

隨著氣候變化,地球變暖,未來將由爭奪油田而轉向因水而戰,衝突和戰爭將因為對有限水資源的爭奪而爆發。從以色列到印度,從土耳其到博茨瓦納,因水資源供應而引發的糾紛已經出現,公開的衝突甚至戰爭很可能爆發。當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的種族大屠殺爆發後,英國內務大臣約翰·雷德就直指全球氣候變暖是間接的罪魁禍首。類似的情形同樣出現在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的衝突當中,因為水資源而非文明衝突才是橫亙在他們之間的鴻溝一一戈蘭高地上有許多重要的泉眼、河流和加利利湖,而約旦河西岸地區則是重要的含水土層。有一由全球2500名科學家撰寫的報告中指出:當海平麵上升後,澳大利亞的大堡礁將不複存在,全球很多濱海的低海拔城市將慢慢沉沒水底,颶風、海嘯、地震、幹旱和死亡將會更多光顧我們生活的世界。冰川會融解,不幸的是它並不能解決幹旱,反而會給非幹旱地區帶來洪水。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家小組”2007年4月上旬發布的一份關於全球變暖的詳細報告中說:針對全球變暖的破壞性做出的結論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將有超過60個國家因為缺乏土地、食物和水資源而麵臨戰爭危機;本世紀中期將有2億多人口成為環境難民;三分之一的陸地將麵臨極度幹旱的情況;全球三分之一的野生物種瀕臨滅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一次全球變暖會議上說: “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環境變化及其帶來的幹旱、沿海地區遭到淹沒等劇變很可能成為戰爭和衝突的主要原因。”

南極的資源爭奪戰

隨著地球資源的日益缺乏,地球上寒冷的南北極漸漸成為很多國家爭奪的焦點。在短期內,主要問題將出現在北半球,但到21世紀晚些時候,隨著各國爭先恐後地聲稱自己擁有南極的冰凍地帶並不斷開發,南極附近地區可能也會出現日益緊張的局麵。南極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以及礦產資源,隨著全球氣候不斷變暖,南極地區冰層融化,開發南極自然資源的想法已經變為可能。2009年是《南極條約》簽署50周年的日子,該條約又進行了修正,英國卻重新挑起南極領土爭議,顯然是為了在修訂《南極條約》時爭取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