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美軍駐紮芷江(1 / 1)

芷江人民為美軍營地駐紮提供了很多基礎設施,美國街就是一個美國盟軍的集中宿營地和辦公所在地。當地居民姚本才參與了當時美國街的建設過程,他回憶道:

1943年冬天,鄰居陳大伯邀我父親去竹坪鋪修房子,說是修建美國街。陳大伯和我父親是鋸匠(鋸木板的師傅),他倆拉鋸是合把的搭檔,無論去哪鋸木板,兩人都一同去。

我外婆家就在竹坪鋪,我要跟著去,父親也同意了,他們做工,我就在外婆家玩。我們到了竹坪鋪,那兒到處是忙碌的人。有的開屋場,有的抬木頭,有的在豎屋,有的在鋸木板。我聽外公說,從320國道口修一道街,一直修到蜈蚣坡,那兒兩邊都要建房子。

父親和陳大伯鋸木板,力氣大,又合手,每天鋸的木板要比其他鋸匠鋸得多。我每天跟著父親,他們在哪兒鋸,我就在哪兒玩。後來熟悉了,我就到修房子的地方去看。修房子的木匠,有一個是我外公的老弟,他要我到那兒去玩,父親也放心。

修建房屋,有美國人,也有中國人。他們修房子與我們不同,先修好房子的框架,跟著就釘木板,木板不是抽了公槽母公裝進去的,而是一塊疊一塊地釘起來,板子與板子相疊的地方隻有兩寸多寬,外層內層都一樣,隻是外層要塗上一層黑色的漆。聽大眾們說,這是西式平房。我們剛到時,街兩邊隻修了幾棟房子,不到一個月,兩邊修好了十多棟房子了,還一直往蜈蚣坡方向延伸。

我記得,房子修好了一棟就有人搬運東西裝在裏麵。除了正街,街後的地方也修起房子,每天都有汽車運貨裝進營房,聽父親說,是汽油、槍支彈藥。

房屋修得快,隻六個月的時間,通往蜈蚣坡的路兩邊全豎起了房子,一棟挨一棟。凡修好了的房子裏都住了人或存放著東西,當地人稱這條新街叫美國街。我去竹坪鋪不到一年時間,除了修成了一條美國街,街兩邊的山坡上、田嶺旁,到處還修有營房,聽說竹坪鋪要住上六千多美國人,駐紮的主要是美國的後勤部。當年,日夜車來車往,運輸繁忙。尤其是美國街,是當年竹坪鋪的繁華之地。

六十多年過去了,美國街也不存在了,但美國人幫助中國抗戰,他們的奉獻,至今還留在芷江人的心中。

約瑟夫當年就是駐紮在美國街。

我被派往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六軍的美國顧問團總部。顧問團當時駐紮在湖南省的芷江(今芷江縣,地理坐標為27°26′28.63″N,109°41′57.92″E),其成員都是參加過緬甸北部戰爭的老兵。我們乘著一架四個引擎的-54飛機飛越緬甸的駝峰抵達昆明,然後坐軍用卡車到達總部。總部有接近二十個兵,七八個軍官,分管我們底下兩個旅的顧問隊。在戰時,升官幾乎是慣例,但是我們的上司沃爾特··菲利普斯做將軍的參謀長時軍銜是上校,不久後去了珍珠港,戰後被送回美國出席國會聽證會,軍銜一直沒有得到提升。他是個好人,隻是沒找對位置。

我的臂章標記了我當時的身份,既屬於美軍顧問團總部,又是國民黨新六軍的成員。因為新六軍軍服中沒有軍官臂章,所以我為自己設計了這一枚,還製作了好多刺繡的臂章賣給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