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選錯股票(2 / 3)

不愛績優愛虧損,說起來不可思議,市場上卻相當盛行。其原因是許多股民認為,越是虧損公司,越有可能進行重組。而正如我們前麵討論過的,許多人誤以為重組有一股魔力,可以把死馬變成黑馬,把烏鴉變成鳳凰。這裏不排除其中確實有一些有實質性資產重組公司演繹了醜小鴨變白天鵝的故事。但投資者恰恰忽視的是,其中大部分ST股票的炒作卻是莊家的圈套,是公司的陷阱,而並不是有實質性的重組題材。有些ST股票,本身股價已經較低,處於曆史的底部,投機性的炒作容易促成短線急漲。中國股市有這樣一個特征,但凡下跌過低的股票,不論其原因,總會有資金看中它,介入它,炒作它。還有的借與重組有關的扭虧摘帽題材進行炒作。有人說,炒作股票就是炒作想象。那麼,基本上已被貶得一文不值的ST個股當然最有重組的想象。特別是一些上市公司本身總股本就較小,隻要有心的機構隨便往其裝入一塊資產進去,使其業績提高,就能在二級市場上獲取高出幾倍的利潤。另外,有的ST股票本身就是莊股,要漲就漲,沒有什麼理由可言。這種股票特別邪,隻要有散戶跟風,莊家便大肆沽貨,把成千上萬的散戶套牢在陷阱之中。

股諺說:“垃圾股不如垃圾。”在國外,包括我國的香港股市,垃圾股往往跌到隻有幾分錢一股。而在滬深股市,至今許多垃圾股的價格仍然高高在上,特別是2007年上半年,似乎又回到了早幾年越窮越光榮、越虧越漲價的年代,ST股天天拉漲停板,股價輕易翻幾番,讓人眼紅得很。短短兩個月時間,A股已經沒有5元以下的股票了。換言之,就是內在價值一文不值的垃圾股,股價也都在5元以上了,有的甚至借著什麼真假難辨的題材,如注入資產,如券商借殼,很快炒至了10元以上,甚至20元以上。

然而,垃圾股終究是垃圾,把白菜賣出黃金價,這也肯定不正常。盲目參與虧損股炒作的股民,實際上是在懸崖上跳舞,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跌入萬丈深淵。可惜的是,對此許多股民沒有意識到,他們看到的隻是ST股票的狂漲,沒有看到潛在的巨大風險。2007年4月份,香港《明報》曾刊登過一篇關於內地基金首季多跑輸大市、基金經理成散戶嘲笑對象的報道。當時績差股、微利股可謂是雞犬升天,買什麼漲什麼。但當時建信基金投資總監李華預計,年內垃圾股泡沫必然破滅,到時候投資這批股票的散戶,將會損失慘重,而且這種損失將遠超他們的預期。

李華的預言已經變成了現實。2007年5月30日開始股市調整,首當其衝的就是虧損股。許多ST股票一口氣就跌了5個跌停。大盤反彈後,許多股票恢複了部分失地,但ST股票卻依然趴在最低點,根本沒有反彈之力。有的甚至繼續下跌,不斷創下新低。

有關統計顯示,在2006年每股收益排名後200家上市公司中,跌幅超過30%的有27家,跌幅超過20%的有94家,跌幅超過10%的有45家,跌幅低於10%的有17家,上漲的僅有17家公司,也就是說在這200家樣本股公司中,一共才有8.5%的公司在本次行情中出現了上漲,共有91.5%的績差股公司出現了下跌。而在118家可比較的ST公司中,僅有4.24%的ST公司股價出現了上漲,超過95%的ST公司股價下跌,其中跌幅超過30%的有19家、跌幅超過20%的有51家、跌幅超過10%的有33家、跌幅低於10%的有10家,上漲的隻有5家。從5月30日至7月4日,跌幅超過50%的股票基本上都是ST股:ST羅頓跌57.41%、*ST丹化跌56.32%,其他還有SST長嶺、ST科苑、ST黑豹、ST達聲、*ST華源、ST科健、*ST寶碩、S*ST華塑、S*ST光明、ST鬆遼、S*ST萬鴻、*ST萬傑等。其中*ST萬傑、*ST源發股價均已跌破4元,成為兩市的“墊底”A股。一個月時間,許多績差股就跌去了一年所積累下來的利潤,導致很多股民出現了巨額虧損。我們根據一些ST股票“5·30”前後的走勢便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5·30”暴跌給我們的教訓是,如果隻是追求短期內賬麵上的盈利,不考慮公司業績,更不顧及股價下跌的風險,這種操作行為本身就是不負責任的,它實際上完全忽視了對資金安全最起碼的保護。暴跌還告訴我們,績差股的炒作行情雖然可以轟轟烈烈,但這都是莊家操縱股價行為,絕對是不能持久的。因此,深交所特別發布公告,提示廣大投資者注意防範風險,重點是防範*ST和ST公司股票的風險。公告指出,由於*ST和ST股票價格較低,市場傳聞較多,不少投資者抱著一種撿便宜的投機心態,缺乏應有的風險意識,輕信傳聞,跟風炒作,使得*ST和ST股票價格扶搖直上,反而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而*ST和ST股票之所以能成為市場瘋狂炒作的對象,其原因就在於層出不窮的各式“題材”——資產重組、借殼上市、大股東變更等。盡管少數*ST和ST公司資產重組成功,公司發生了實質性變化,但不少*ST和ST公司因經營不善,最終仍未能逃脫退市的厄運。因此,深交所建議投資者在選擇*ST和ST股票前重點關注以下幾點:

1.公司股票被實行特別處理的原因;

2.市場傳聞的真實性,公司是否就市場傳聞發布過澄清公告;

3.如市場傳聞確屬實,對公司盈利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能否產生重大影響,這種影響需要多長時間體現,不確定性有多大。

石頭畢竟是石頭,雖然有一部分能精雕細琢成為藝術珍品,但大部分難以改變其遺棄在荒山野嶺的命運。ST股票也畢竟是業績差的股票,即使重組其業績改觀也有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組就靈,且其能否有持續性也是一個問題。因此,投資者對ST股票要區別對待,對其是否有真實重組,力度如何,主業方向是否改變,有無並購可能,ST的原因等幾個方麵進行認真研究,根據公開披露的信息,辨別真偽,不可貿然介入。如果沒有實質性的重組,沒有明顯的業績改善,投資者最好不要去碰ST股票,即使它們一天一個漲停也不眼紅,畢竟風險大於收益,沒有相當成熟的操作技術是難以把握的。對於喜歡參與炒作ST股票的投資者,業內人士也建議其牢記兩點:一是漲幅較大的堅絕不碰,要知道ST股票的重組真真假假、業績改善神秘莫測,不是一般的中小投資者所能掌握的,況且投機性強的股票炒上去後莊家隨時可能出貨;二是連續兩年虧損的堅絕不碰,尤其是那些巨額虧損的。這對於ST公司來說或許過於殘酷,但對於投資者來說,這是最基本的風險防範方法。

不要拚死吃“河豚”

2007年5月28日,*ST寶碩證券部工作人員公開在媒體上提醒投資者:“如果投資者仍然炒作本公司股票,那麼這部分投資者應格外注意風險。”此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ST寶碩連續發布了3份破產風險提示公告,但與之相呼應的卻是公司股票一連14個漲停板。此次再一次提醒投資者,但依然沒有能夠阻止住一些投資者拚死吃河豚的瘋狂炒作。

公開資料顯示,*ST寶碩自從2006年底曝出大股東非經營性占款和關聯公司擔保出現資金漩渦後,一直處於非常被動的境地。2007年4月30日,該公司公告稱,由於公司2005年、2006年連續兩年虧損,如果公司2007年度審計結果表明公司繼續虧損的話,按照規定,公司股票將暫停上市;5月22日,該公司又一次表示,控股股東河北寶碩集團與其各債權人之間尚未達成和解協議,公司麵臨破產清算的風險;而在5月28日,該公司再度提示,該公司不但沒有重組的任何進展,經營形勢也未獲好轉,破產可能一觸即發。

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該公司股票卻從5月8日開始到5月28日收盤,創造了14個漲停板,公司股價從4.26元漲到7.62元,漲幅高達78.9%。然而,無理性的炒作終究要付出代價。隨著5月30日的股市調整,這隻已經走向破產邊緣的股票,立即出現了慘烈的高台跳水,跟風炒作者幾乎是血本無歸。

近幾年,管理層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對廣大投資者進行風險教育,並且在不同時期、不同市場形勢下出台了不少防範和化解股市風險的措施。給連續兩年虧損的上市公司戴ST帽子,給連續3年虧損的上市公司戴*ST帽子,以起到標明雷區、警示風險的作用。但是,“戴帽”法卻衍生出來了令管理者意料不到的功能:那些經營困難的“戴帽”公司,仿佛吃了搖頭丸,跳起舞來格外瘋狂。很多ST甚至*ST板塊的股票,盡管債台高築,但股價卻動輒漲停,引誘了不少投資者出五六塊錢的價格,去買每股淨資產負兩三塊錢的巨額虧損股票。這樣一來,ST和*ST這兩頂原本是揭示風險的“帽子”,倒成了包裹市場風險的“糖衣”了。許多人認為,ST或*ST公司有重組的潛力,有摘帽的可能,也就有鹹魚大翻身的機會。但他們沒有想到,這樣的公司同時也有破產的危險,有摘牌的威脅。在國外,上市公司破產並不少見。從國內看,公司破產也屢見不鮮。即使公司沒有破產,根據證券法規規定,連續3年虧損的公司也要終止上市。然而,不可思議的是,仍然有許多股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專炒那些一虧再虧甚至是即將退市的股票。在他們看來,越是虧損就越有可能被重組,而一旦重組就能夠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稻草能夠變成金條。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雖然有一部分ST股能夠重組成功,但大部分逃脫不了破產退市的命運。2007年5月10日,深交所宣布,將對*ST銅城和S*ST三農兩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於5月11日起采取暫停上市的處置,原因是這兩家公司的年度報告顯示2004年、2005年、2006年連續3年虧損。此前,這兩家*ST公司都曾經被市場瘋狂炒作過。如S*ST桐城自2月初時開始連續漲停,並在股改前夕翻倍。S*ST三農在2月初的時候還隻有1.5元左右,連續的暴漲導致其股價在3月下旬站上了3.5元的位置。這一次退市,意味著參與炒作的股民基本上是血本無歸了。

對於連續3年虧損的公司,國際慣例都是退市,這在中國也不例外。這本是一項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機製,但許多股民總是盲目地認為,在中國,不會真的讓公司破產,讓股票退市,一定會通過重組等辦法來死馬當作活馬醫。然而,市場不相信眼淚。深、滬交易所從1999年開始對連續3年虧損的上市公司給予暫停上市處理,提供特別轉讓服務。2001年2月22日中國證監會發布《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及相關通知,明確規定,上市公司3年虧損即暫停上市,暫停上市後第一個半年度仍未扭虧,交易所將直接作出終止上市的決定。當年,連續3年虧損的PT水仙即正式退市。以後每年都有幾家甚至上10家公司退市,其中有許多是我們都曾經擁有過的活躍股票,如金田、中浩、中僑、鑫光、瓊民源、猴王、南洋、粵金曼、九州、銀山、華信、大菲、水仙、國嘉、哈慈等。

公司退市後,雖然沒有破產清盤,但持有退市公司股票的股民卻不能在滬深股市進行正常的交易了。根據規定,如果暫停上市的公司沒有提出恢複上市申請或其恢複上市申請沒有被交易所核準,則該公司將被終止上市,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退市。由於退市公司不再具備上市公司資格,擁有退市公司股票的股民也就不能再利用原來的交易所係統轉讓手中的股票,必須到開通股份轉讓業務的證券公司的證券營業部才能進行股份轉讓的交易。並且時間受到限製。退市股票的交易時間:代辦股份轉讓業務轉讓日為每周一、三、五,轉讓委托申報時間為上午9:30—11:30,下午1:00—3:00。

目前,三板市場有近50隻退市股票,故有“垃圾桶”之稱。由於退市股票資產質量差,缺乏盈利能力,如果沒有重組希望,它們幾乎沒有了投資價值。因此,股票退市後雖然還可以進行有限製的交易,但交投極其清淡,股價更是暴跌,大部分退市股票的價格都隻有1元左右,像猴王,當年風光一時,但到2007年12月7日,其價格跌到了0.76元,猴王僅剩了一點猴毛。還有許多老股民都非常熟悉的金田、粵金曼等股票,現在的價格也都在1元上下波動。

這就是中國股市的大趨勢——垃圾股就要逐漸變成垃圾,一文不值。因此,廣大中小投資者在進行股票炒作時,對於那些扭虧無望的股票,那些有退市風險的股票,應該慎之又慎,不要盲目炒作。河豚再好吃,但終究有毒,吃了會死人,我們不能貪一時的口福而丟了卿卿性命;同樣,垃圾股不管有多大的能耐,有多大的漲幅,但終究是一虧再虧的股票,隨時有破產倒閉或者趕出市場的可能,我們不能為了一點價差而不顧風險的存在,結果使自己血本無歸。

問題股:惹不起躲得起

在當前中國股市的上市公司中,不僅虧損股多,而且還有許多要麼存在這類問題、要麼牽涉到那些麻煩的股票,比如有的官司纏身,一天時間就接到法院幾張傳票;有的亂作擔保,結果惹火上身;有的上市公司成了大股東的提款機……對於這類股票,我們統稱為問題股。這些問題股,往往也是劣質股,是虧損股。在2007年的“5·30”股市調整中,跌幅最大的,除了虧損股,就是問題股。因此,我們說問題股問題多,風險大。

一個連續兩年盈利的跨省級高速公路公司,它的流通股股東們怎麼也沒想到,手中的股票會成為“ST股”。

2007年7月1日,東北高速發布公告稱,由於股東一致否決了東北高速《2006年度報告及其摘要》、《2006年度財務決算報告》和《2007年度財務預算報告》,東北高速從此日起簡稱由“東北高速”改為“ST東北高”。而這一結果創造了中國股市的又一個第一:第一家沒有因為虧損而被“ST”的上市公司。5月23日,東北高速召開股東大會,對東北高速《2006年度報告及其摘要》等多項議案進行投票表決。股東大會的結果讓人大吃一驚。東北高速的《2006年度報告及其摘要》、《2006年度財務決算報告》和《2007年度財務預算報告》被前三大股東一致否決。而在股東大會前一個月的4月25日,東北高速董事會以13票讚成、0票反對全票通過了以上3項議案。業內人士認為,在董事會之前沒否決,卻在股東大會上否決。這就像用大炮打蚊子,讓人覺得另有隱情。究竟大股東為什麼這麼做,除了東北高速的大股東,沒有人知道,或者是大股東與公司管理層鬧翻了,或者是大股東為了爭權奪利玩弄法律遊戲。

由於東北高速年報未能獲得通過,其股價從5月24日最高時的9.6元一路下跌至6月29日收盤時的5.86元,下跌幅度接近40%。而2007年7月2日,在東北高速戴上“ST”股帽子的第一天,便以跌停開盤,全天股價封死在跌停價5.57元上,收盤時,跌停價位上仍然有44萬手巨量賣單。至今,該股依然是一幅要死不活的樣子。

對於東北高速這種亂象,許多股民感到憤怒,有的甚至準備提起訴訟。但事實上,指責不頂用,怒罵不解恨,訴訟也未必有作用,關鍵還是要股民們捂緊自己的錢袋,謹慎對待問題股,最好的辦法是不理不碰,惹不起躲得起。

目前股市裏的問題股很多,這裏僅擇其幾種主要的進行介紹,讀者可以舉一反三進行推論,凡是存在這類問題或者那類麻煩的股票,最好都小心回避。

1.官司纏身的公司股票

上市公司官司多,已經成為中國股市一道獨特的風景。今天你告我,明天我告他,更有甚者,一家公司卷入二三十起甚至幾百起訴訟的都有,以至打開媒體的公司公告,官司的公告占了相當大的篇幅。有的媒體認為這是上市公司法律意識增強的表現,但上市公司今天當原告,明天當被告,公司老總們天天忙於打官司,還有什麼精力去抓生產、搞經營呢?公司效益又怎麼會不滑坡甚至虧損呢?看上市公司打官司,你不難發現,越是經營不善、效益不好的公司越是官司多,越是打官司公司效益越是不好。想想這道理也很簡單,公司天天忙於去打官司了,且不論輸贏,光是牽扯的精力就足以把公司拖垮。當然,該打的官司要打,該有的訴訟不怕,但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官司纏身,有的竟惹上了數十起訴訟案,以至天天是法庭進法庭出,扯了一身的麻紗,這絕對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無論有理無理,也不論將來是贏是輸,對公司的經營與發展都是不利的。而對於股民來說,對這類股票更應該小心待之。訴訟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較多,並且一件案子要拖很久才能結案,不管最後公司的勝負情況如何,都對公司有較大的負麵影響,況且一旦敗訴,投資者也要同上市公司一起成為輸家。美國微軟公司敗訴後,不僅微軟股票大跌,而且整個納斯達克市場出現大幅下挫,並引發一場全球性的股市振蕩,其教訓令人深思。許多股民不習慣看公司的公告,這是很不成熟的表現。倘你買的股票天天在打官司你不知道,甚至敗訴了你還蒙在鼓裏,你無疑要成為敗訴上市公司的殉葬品。

2.亂作擔保的公司股票

上市公司打官司,相當多一部分是因為對外濫作擔保。隨著對外擔保的越來越多,擔保數額的越來越大,擔保期限的越來越長,引火燒身的上市公司也就越來越頻繁地被擔保引起的涉訟案件燒得焦頭爛額。2007年5月29日,S*ST大通發布公告稱,上海浦發銀行深圳紅荔路支行對公司提供擔保的深圳益生堂生物企業有限公司未按時履行還款義務提起訴訟的案件已被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並將於近期開庭審理。益生堂公司於2004年8月16日向浦發銀行深圳紅荔路支行貸款2500萬元,一年到期,S*ST大通為該借款提供連帶責任保證。因益生堂公司未能全額償還借款,並出現欠息,S*ST大通也未履行保證責任,故被起訴。其實,此時的S*ST大通本身的日子並不好過,公司主要資產已拍賣或即將拍賣,並麵臨退市風險。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爛攤子,卻還要充闊佬去給人擔保,結果把自己拖到了退市的境地。

3.大股東胡作非為的公司股票

目前許多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視上市公司為自己的提款機,視廣大散戶為自己魚肉的對象。他們或者大肆占用上市公司的資金與資源;或者強迫上市公司為自己貸款與還債;或者與上市公司進行稻草變黃金的關聯交易;有的甚至成了臭名昭著的“惡衙內”,仗著上市公司資金多、名聲大,到處胡作非為,惹出麻煩了,便往上市公司身上一推。像棱光實業的大股東恒通集團從上市公司巧取豪奪8億多元,將好端端的一家公司搞垮;成都聯益的大股東廣東飛龍用欺騙的手段獲取控股後把上市公司質押給銀行,差點被拍賣,就是典型的例子。

4.存在股權糾紛的公司股票

2007年7月11日,一直以來頗受關注的S*ST中紡前三大股東股權轉讓一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庭審過程中,當事雙方各執一詞,爭執不下。公司內部扯麻紗,二級市場的股價則節節敗退。有道是家和萬事興,一家公司內部天天扯麻紗,這樣的公司還怎麼值得人們信任?正如該公司一位負責人說的:“由於股權轉讓懸而未定,S*ST中紡的很多工作都難以開展。”

5.存在違規行為的公司股票

有的股民認為,上市公司是不是違規,那是管理部門的監管問題,與股民關係不大,股民關注的隻是股票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其實這種想法是非常有害的,2007年有一隻妖股——杭蕭鋼構,不管管理部門如何譴責,如何處罰,這隻股票都是照樣漲停。雖然市場上有杭蕭鋼構這種“抗監管”的妖股存在,但絕大多數違規公司最終都沒有好下場。對公司自身來說,違規公司大多數業績較差,盈利能力弱,很多股票最終都因為違法違規而淪為了ST族甚至被逐出了滬深股,像證監會立案稽查的2006年年底前未能解決資金被違規占用的17家上市公司,其中12家因為連續虧損名稱前被冠以ST(特別處理)的公司。這些公司涉嫌占用92億元資金。對股民來說,許多違規公司最終都還是被市場所拋棄,股價大幅跳水,投資的股民則成了冤大頭。有人統計2005年4~7月間30家違規公司的股票表現,跌幅超過50%以上的就有20家,平均跌幅達到了52.18%,遠遠超過了大盤同期的跌幅,投資者損失慘重。

業內人士分析,違規的上市公司,存在著三方麵的風險:

一是誠信風險。規範運作水平和誠信建設質量,是上市公司能否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上市公司作為公眾公司,信用缺失可能會導致投資者直接“用腳投票”,因為對於受到過處罰的上市公司,投資者需承擔額外的誠信風險。在判斷公司經營業績是否真實,大股東和管理層是否侵害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時,投資者需要尤為謹慎。

二是退市風險。根據規定,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如在24個月內受到證券交易所公開譴責兩次,將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如果在其後12個月內再次受到證券交易所公開譴責,暫停上市;其後12個月內再次受到本所公開譴責,終止上市。主板公司雖然目前沒有此類規定,但隨著監管力度越來越大,處罰越來越嚴,違規公司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

三是再融資受限。根據有關規定,上市公司現任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如果在一定時間內受到過中國證監會的行政處罰或證券交易所的公開譴責,會影響該公司的融資計劃。

那麼,我們如何發現並回避這些問題股呢?這就要求中小股民一定要認真分析上市公司的年報、中報及平時發布的信息公告,了解上市公司的運作狀況,尤其是與大股東的各種牽牽掛掛的交易,對於那些大量為大股東進行擔保、不正常的資產置換以及有大股東長期欠款不還的公司,股民一定要提防。隨著信息披露製度的完善與健全,一般中小股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大股東在上市公司裏的一舉一動,像大股東欠款不還的問題、注資不實的問題、濫作擔保的問題,都可以從各種信息披露公告中得以發現。尤其是從2000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或有事項》,係統規定了企業對或有事項的確認和相關信息的披露。通過這一準則的規範,將使企業麵臨的那些具有較大不確定性或有事項的風險能夠得以及時有效的披露,為投資者決策提供客觀公正的依據。

企業或有事項,就是企業麵臨的某種具有較大不確定性的經濟事項,比如未決訴訟、債務擔保、產品質量保證、票據貼現等,或有事項對企業的收益可能產生正反兩個方麵的影響,既可能形成或有負債而使企業利益受損,也可能形成或有的資產而增加收益。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或有事項這一特定的經濟現象已越來越多地存在於企業的經營活動中,並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產生較大的影響。特別是一些上市公司,由於其自身或其母公司大量的對外擔保或訴訟等導致重大損失的例子近年來屢見不鮮。因此,投資者有必要通過查看相應的會計報表,了解上市公司的或有事項,並確定或有事項對企業財務的潛在影響究竟有多大,企業因此要承擔或可能承擔多少風險等,以此作為股票選擇的依據。

高風險股: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所謂高風險股票,是指個股的市場價格與其真實價值嚴重背離,並可能因此而大幅下跌的股票。

不同的投資者對個股內在價值的評價方法各不相同,所以從市場角度來看,個股風險與其市場平均持籌成本的高低直接相關。如果投資者買入某隻股票的價格遠高於該股流通股的平均持籌成本(或機構的持籌成本),則表明該投資者麵臨較大的市場風險,而且該股票流通股的持籌度越集中,則其縮量下跌的可能性越大。

判斷一隻股票市場平均持籌成本(或機構的持籌成本)的高低,可以從這幾個角度來看:

1.看股票的價格走勢。如果某隻股票在較短的時間內(一般是10個月以內)股價的漲幅達到100%以上,或者個股股價的漲幅超過大盤漲幅的數倍,則說明該股含有較多的市場獲利籌碼,此類籌碼的兌現壓力成為其風險存在的主要根源。

2.看成交量的變化。如果某隻股票成交密集區域的股價低於目前市場價的幅度較大,則該股的市場風險水平較高;反之,若某股票密集成交區域的股價遠高於目前市場價,則該股的風險程度較小。

3.綜合分析個股的走勢特點。如果某隻股票出現了明顯的與大盤走勢相背離的現象,則該股的走勢可能由盤中機構進場或者出局的行為造成。投資者可據此來判斷盤中機構的持倉成本,若其成本遠低於目前二級市場的股價,則表明該股的市場風險較大。

綜合業內人士的分析,高風險股票大多集中在以下幾類股票中——

一是高價的“明星”股。2007年,中國股市不僅出現了一大批百元,而且還出現了200元甚至300元以上價格的股票。這些股票固然都是一些業績優良、成長性較好的藍籌股票,但是,隨著其價格的大幅上漲,其業績預期已經被透支盡了,繼續上漲顯然就越來越困難了。況且,能夠參與高價股投資的人數也非常有限,像中國船舶,買一手也得3萬元,一般散戶顯然承受不了。缺乏散戶的參與,這些股票也難以繼續發展。所以,進入2007年11月後,這類股票終於也感受到了高處不勝寒,開始了高台跳水。像中國第一高價股中國船舶由300元跌到了200元以下,跌幅超過30%,山東黃金由201元跌到了140元,中國平安由149元跌到了100元左右,還有許多百元股,也紛紛跌到了100元以內。

由此觀之,中小股民要明白明星股也是股票,既然是股票就有漲有落,對漲了幾十倍的股票,還要爭著去做跟風者,顯然是很不明智的。

二是暴炒過的熱門股。這些股票一夜之間暴漲,刺激著人們脆弱的神經。在瞬間的巨大能量噴發下,掩蓋了其致命的缺陷——缺乏業績支撐。對此類股票,股民剛開始還猶豫不決,覺得漲得快、風險大,但看著那些股票嗖嗖地往上竄,有膽大的掙了錢,其他人紅眼病一犯,股評再火上澆油,就在奇高的價位上衝進去了,又不會止損,不長期深度套牢才怪!到後來自個都納悶,那種離奇的價位為什麼就敢買?

預防的辦法是,在瘋狂的氣氛中,保持一份清醒,泡泡吹破時,堅決出局,不抱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