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選錯股票
股市投資的所有問題,最後都要歸結在股票的選擇上。選擇了業績優良的股票,就可以享受到分紅的利益;選擇了價格上漲的股票,就可以獲得股價的差額。而選擇的如果是劣質股、問題股,就得承擔股價下跌帶來的損失,甚至公司破產清盤的風險。一招不慎,全盤皆輸。因此,有人說,選股如選妻,不可盲目,不能草率。
同在中國股市,同遇大牛市,但卻是有人歡喜有人愁。有的股民賺得盆滿缽滿,獲得了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利潤;而有的股民卻僅獲得一些蠅頭小利,有的甚至還虧了本。原因何在呢?我們說炒股首先要看誰大勢,大勢走牛,賺錢就容易。但是,真正要把錢賺到自己口袋裏,則還需要選中好股票。比如,在2007年,如果你選中了王府井,選中了泛海建設,選中了都市先鋒,選中了美爾雅,則就可以獲得五六倍的利潤。但是,如果你選的是廈門港務,選的是浙江陽光,那麼你不但賺不到錢,反而還要丟掉老本。由此可見,選股對於股民來說,是決定能不能賺到錢的根本因素。
買股票就是買股票背後的公司,這是西方證券市場投資者最基本的投資理念。因此,西方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大都特別重視選股。美國股市奇才、富可敵國的巴菲特總結自己股海傳奇的經驗便是一句話:“永遠隻買你寧可跑好幾條街,都非買這家公司產品不可的這家公司的股票。”事實上,給巴菲特帶來巨大利潤的也確實都是一些耳熟能詳的好股票,如可口可樂、麥當勞、吉列、華盛頓郵報、聯邦捷運公司等。洛克菲勒也特別強調,投資價值取決於公司的盈利能力與成長性。
與此形成明顯對照的是,中國散戶在選擇股票上卻馬虎得多,草率得多。他們更多的是關心大盤走勢,熱衷題材炒作。不可否認,中國股市上的許多股票價格,與上市公司本身質地與經營狀況聯係並不是很密切。大盤一漲,所有的股票價格都往上衝,大盤一跌,所有的股票價格也都無一例外地下跌。像2007年上半年,不管是垃圾股還是虧損股,也不管是大盤股還是藍籌股,都是一齊上漲,演出了一幕雞犬升天的鬧劇;而隨著5月30日印花稅的上調,所有的股票又都齊刷刷地下跌。如果有炒作題材,所有相關的股票都受到瘋狂炒作。因此,過去散戶關心股指比關心股價多,重視題材比重視業績多。隻要大盤向好,所有的股票都可以買;隻要有炒作題材,所有相關的股票都可以炒。這種現象顯然是不正常的,是非理性的,隨著市場的不斷規範和不斷成熟,必將逐漸消除。2007年下半年以來的股市運行也開始顯示出了這一跡象。股指屢創新高,像上證指數居然漲到了6000點以上,但是,跟著股指上漲的股票卻並不多,大多數股票價格並沒有突出的表現,有117隻股票的價格居然跌破了年初的開盤價(至2007年12月6日),有的股票價格甚至還停留在上證指數2000點左右的水平,還有的股票則因為巨額虧損而停牌,持有者如判無期徒刑,資金鎖死,連解套的機會都沒有。嚴酷的現實告訴投資者,如果不認真選擇股票,還繼續抱著一漲俱漲、一跌俱跌的投資思路,股市一漲,見股就買,撈到籃子裏的就是菜,或者盲目跟風,亂炒濫炒,則要上大當,吃大虧,賠大錢。
選股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是決定投資者勝負虧盈的關鍵問題。股市上有一千多隻股票,買什麼股票不買什麼股票對投資成敗有著重要的影響。選對了收益豐厚,選錯了則要忍受套牢之苦。這在熊市如此,在牛市裏同樣如此。在2007年的大牛市裏,居然還出現大麵積的股民虧損,其根本原因還在於選股不當。實際上,前麵所說的聽錯消息、信錯股評、跟錯莊家、炒錯題材,最終也都要歸結為選錯股票。因此,作為一個理性的股民,一定要把正確選股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要通過認真分析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比較和研究股票的運行軌跡,從中挑選出有成長潛力、有投資價值的優質股票。這樣,才有可能真正成為股市的贏家。
選股如選妻
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一次他的學生們向他請教如何選擇伴侶,他沒有向他們講述關於婚姻的道理,而讓他們走過一片麥田,選出自己認為最大的一支麥穗:隻能向前走,不能返回,而且一旦選中摘下,就不能再更換。第一個學生出發了,他一進麥地很快發現一支飽滿的麥穗,看起來比周圍的都大,立刻摘下來。可當他繼續往前走,卻發現許多比他已選中的更大的麥穗,他懊悔不已地走完全程。第二個人進入麥地後,不斷見到碩大的麥穗,但他總怕前麵會有更大的,遲遲沒有動手。到快走完全程時,卻發現大麥穗已經都錯過了,隻能在眼前的幾個中隨便選了一支,帶著遺憾離開了。第三個學生進入麥田不久,就在周圍的麥穗中選了一個最大的記在心裏,繼續向前走一段,又從周圍中選出最大者與先前選出的作比較,再得出大者。這樣一階段一階段地前進,比較,終於選中一個理想的麥穗。雖不敢保證是整個麥田最大的,但已是比較令人滿意的了。哲學家聽學生們講述經過後,告訴他們,這正體現了人們對擇偶和婚姻的不同態度:第一種人比較盲目輕率,沒有認真考慮和選擇;第二種則過度貪心,總想得到更好的,反而白白蹉跎;第三種是比較可取的審慎態度。
擇偶是這樣,選股也是如此,我們既不能盲目輕率,也不要過度貪心,猶豫不決,而應該以認真、細致、慎重的態度選擇理想的投資對象。
華爾街投資大師彼德·林奇致勝股市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對公司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這倒不是說必須有多少專業知識,每天花去多少時間,而是告訴你要像購買日用品一樣精心地去選擇公司、選擇股票。林奇把公司劃分為緩慢發展型、穩健發展型、迅速發展型、周期起伏型、資產隱蔽型、可能複蘇型等6種,然後從公司獲利能力、管理能力、經營效率、經營規模、擴展能力、固定資產、資本結構、償債能力等多方麵入手進行詳細研究,最後確定投資對象。
當然這是一件相當複雜的工作,但又是我們不能不做的工作。非常簡單的道理,我們要在股市裏獲利,最基本的就是要選好股票。如果選的股票是劣質股、問題股,且不說賺錢,虧損也就難以避免了。在股市裏,如何選擇有增值潛力的股票和如何避開不好的股票,是股民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有的人對此不以為然,總認為在大牛市裏,隻要跟莊走就能賺錢,不在乎選什麼股票。事實上,股市成功者,大都是因為選股細心,而股市敗將,無一不是選股錯誤。
我們到商店裏買東西,哪怕是幾分幾毛錢的針頭線腦,也要仔細檢查,認真比較,生怕買了假貨劣貨。不可思議的是,許多股民花幾萬幾十萬元買股票,卻是那樣地隨便、草率。有的股民連發行這隻股票的公司是幹什麼的都不知道,更不用說了解它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業績。有個股民說,她買股票就看哪隻股票的名字起得順眼就買哪隻股票;有個股民說,他買股票就看這天哪隻股票上漲就買哪隻股票;更多的股民則是聽股評家推薦、聽親友介紹、聽股市傳聞……真正像我們到商店裏買東西那樣認真挑選的不多。正因為如此,在股市裏便出現了這樣一種奇觀:一些虧得一踏糊塗甚至即將退市的股票居然大漲特漲,一些弄虛作假坑蒙拐騙並受到證監會查處的股票竟然天天漲停,把這些公司的老總們也弄得一頭霧水。
閉著眼睛買東西,有可能買到劣質的貨物;閉著眼睛買股票,則有可能買到劣質的股票。在牛市最為鼎盛的時期,所有的股票都在上漲,或許還看不出股票的優劣,一旦股市下跌,那麼就會出現股票的分化。優質股票抗跌性能好,反彈力度大,而劣質股票則弱不禁風,一有風吹草動就落荒而逃。這在2007年的“5·30”股市大調整中顯得尤為明顯。從5月30日到7月4日,雖然滬深大盤的跌幅分別隻有12%和7%,但期間兩市跌幅超過50%的A股達120隻,其中主要是績差股和題材股,其中跌幅最大的為光華控股,跌58.99%,其餘跌幅前10大個股中有5隻是ST股。
西方有句俗語:大海退潮後方知哪些人在裸泳,股市暴跌後方知哪些股票是好股。在5月29日之前,許多低價績差股和題材股大行其道,風光一時,而經過這次股市風暴的洗禮,它們立即原形畢露,跌幅驚人。全景網的統計結果顯示,從5月30日到7月4日的股市調整中,小盤股、績差股和問題股明顯跌幅居前,其中ST板塊跌35.14%,中報預虧板塊跌32.56%。
與績差股的下跌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一些績優藍籌股卻在大跌中逆勢飄紅,引人注目。100多隻股票價格腰斬之際,卻也有100隻個股實現了累計上漲,像古井貢酒、珠江控股、天鴻寶業、雙彙發展、東阿阿膠等股票竟然上漲了100%以上,另外像滬東重機、貴州茅台、榮信股份、濰柴動力、中國平安、山河智能、山東黃金等股票也都有不俗的表現。
一邊是股價腰斬,一邊卻是股價翻番,這給我們一個極其重要的啟示,那就是選股的重要。如果你在股評的煽動或者莊家的誘惑下,瘋狂地追逐一些績差股、題材股,必然會在這次股市調整中損失慘重。而如果你選擇的是績優股,是藍籌股,則不管股市如何狂跌,對你的影響都不大。
其實,不隻是股市大跌時選股重要,即使在牛市裏,也存在股優股劣的問題。我們剔除2007年上半年的非理性上漲,便會發現,雖然股市每天都在創下新高,但並非所有的股票都在隨著股指上漲而上漲,在相當多的時候,兩市下跌的股票多於上漲的家數。有人總結為“二八現象”,真正上漲的隻有20%的股票,其他的大多數股票要麼是漲幅不大,要麼下跌。選中了上漲股票的股民,自然是笑逐顏開,而沒有選中上漲股票的股民,不但沒有賺錢,反而還虧了老本。
現在,滬深股市上市交易的有1500多隻股票。這1500多隻股票,自然也是泥沙俱下,魚目混珠。其中雖然不乏業績優良、值得投資的優質股票,但也有為數不少的股票卻是業績低劣、風險纏身。隨著股市的不斷規範化,想要重溫股市建立之初那種齊漲共跌的舊夢是不太可能的了。股票的質地將成為主導市場的最根本因素,業績優良、成長性好的股票將成為市場追逐的熱點,而業績差、問題多的股票不但會受到人們的拋棄,而且還有可能清退出股市的可能。因此,作為投資者,必須告別從前那種以價格取向的投機操作,而進入以價值取向為主導的投資時代。現實告訴我們,如果不認真選擇股票,盲目跟風,草率進股,則有可能上大當,吃大虧,賠大錢。
總體來說,股民選股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選股要注重三性
投資者選擇股票,必須注意三個原則:安全性、有利性、流動性。安全性是指確保投資者在收回本金並獲得預期收益方麵的特性;有利性是指投資者獲得利息收益和資本增值收益的可能性;流動性是指股票隨時變現的能力。不同的股票在這三個特性上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影響安全性的主要是從投資到收回本金之間的不確定因素,投資者必須了解上市公司的資信等級、財務狀況、獲利能力以及發展潛力等情況,股票的安全性與發行公司的經營密切相關。由於時間越長,不確定的因素變化越大,長期股票的安全性就小於短期股票。而有利性往往與安全性相衝突,風險越大的股票,其可能獲得的收益也相應較大。股票的流動性好壞對投資者非常重要,它可以及時滿足投資者對資金的一時急需,使股票投資具有靈活性,上市的股票變現容易,其流動性比較大,相反,不上市股票的流動性較差。
投資者自然都願意選擇安全性、有利性、流動性都較好的股票進行投資,但在股票市場上,這樣的股票隻能是可望而不可求,投資者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把握。
2.選股不在多而在精
大多數的投資者在買賣股票時,往往是聽這個股友說某隻股票有莊家便進十幾手,聽那個股評家說某隻股票有潛力又買進幾千股,不久後一盤底,竟買了一大堆股票,內容涵蓋各項產業,琳琅滿目好像在開雜貨店。這樣投資者在看盤或注意自己持股的價格波動時,不免看左又看右,瞻前又顧後,其中幾支幸運賺到錢,又幾支打平不賺不賠,還有些賠錢貨,等到全部結算下來,搞不好沒啥輸贏,自己內心卻忽喜忽悲,因為有的個股上漲,有的下跌,搞得自己很疲憊。
投資專家提倡“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隻籃子裏”,但這並不意味著進股多多益善。除非是你錢太多了,可以任意揮霍,否則一般投資者絕不能見風就是雨,隻要有人說哪隻股票好就去買,結果買了一大堆股票,真正賺錢的卻不多。況且股票種類買多了,你就沒有充裕的時間與精力對每隻股票的走勢進行觀察,更不用說認真研究其財務狀況和經營狀況了。當然,我們也不提倡孤注一擲,全押一支,這樣風險太大。投資專家建議,一般散戶選股不在多而在精,持有五六隻股票就足夠了。在這五六隻股票中,要依重點采取短中長期的策略搭配,例如兩隻做短線,兩隻中期持有,兩隻做長期投資。熱門股的數量要有限製,也不要拿中長期的股票來短線進出。若真的看上了另一隻股票時,那就得強迫自己要有所取舍,而不是沒有限製地一直買下去。這樣的好處是你會借此隨時檢視自己的持股內容和目前的盈虧,對於個股價量表現,以及基本麵的變化也照顧得來。再者也會因此常常汰弱留強,持股內容會比較靈活。
3.做股票要相對“專一”
成功者的經驗告訴我們,做股票也要相對“專一”,不要四麵出擊,見異思遷,其好處:一是降低成本;二是合理運用資金,減少投資風險。若同時做多種股票,則“貪多嚼不爛”,資金調度就會捉襟見肘,力不從心。專一做一種或兩三種股票,資金相對寬裕,一旦被套,可調後續資金入場,采用“攤平法”解套。三是精力集中,減少失誤。手中抱有多種股票者容易分散精力,顧此失彼。有行情時手忙腳亂,若忙中出錯則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四是情況熟悉,便於操作。俗話說“熟能生巧”,專做某一兩種股票,時間久了,對其走勢、股性了如指掌,何時進何時拋心中有數,自然就會勝多敗少。應該說明的是,這裏所指的“專一”是相對的、階段性的,並非一定要“從一而終”,非某股不炒。
4.選股要靈活多變
這與上麵所說的“專一”並不矛盾。上麵所說的“專一”是指某一段時間以某種股票為主要操作對象。而“靈活多變”則要求順勢而為,以適應市場的變化。比如在股市上漲期,雖然滿盤飄紅,但各個股之間的漲幅都有很大差異。在一輪上漲行情中,那些熱門股、績優股的漲幅往往強於大盤。因此上漲期選擇熱門股、績優股往往回報豐厚。而盤整期是莊家股最活躍的時期,在盤整期炒莊家股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在股市下跌期所有的股都在劫難逃,但跌幅卻有深淺之分。新股無頂亦無底,在此期間炒老股則相對安全一些。如果是做中長線投資,應選擇那些具有成長性且無政策性風險的股票。如果是做短線投資以賺差價為主,則可選擇那些上下震幅大的熱門股參與炒作。投資者個人情況不同,選擇的股票也有差異。一般來說,公務忙碌的在職人員比較適合選擇穩健型成長型的公司股票,這類股票能帶來豐厚的利潤,又不需頻頻光顧市場占用寶貴時間;有空閑並且手頭活絡的家庭婦女,則可挑選一些小型績優股低進高出,做做短線;專業炒家同時具備了冒險精神和優厚資金,可根據敏銳的市場感覺適當介入一些投機股;而那些已經退休、餘錢不多的老者一定要選擇那些資本雄厚、獲利相對穩定的藍籌股作投資。總之,選股有技巧,絕不可盲目跟風,草率行事。
虧損股:碰不得的股市地雷
我們說,對於虧損股,尤其是沒有業績改善前景的虧損股,投資者盡量不要去碰,更不要參與炒作,這種理念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投資者的認同。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除了ST與*ST股票,其他股票就可以放心大膽地買了。我們還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些股票,表麵上業績優良,但實際上缺乏成長性,以至出現一年績優二年虧,三年變成垃圾股的現象;還有的股票,則幹脆是弄虛作假偽造利潤,對股民的欺騙性更大。每年上市公司中報與年報公布的兩個時間,我們便幾乎天天聽到虧損的警報刺耳地叫著,一家比一家叫得恐怖,好像比賽似的,今天你叫,明天他響。弄虛作假欺騙上市公司的叫,以前業績優良的公司也叫;夕陽西下的老公司叫,剛剛上市的新公司也叫,叫得股民一愣一愣的——誰知道自己手裏拿的是不是一個即將爆炸的地雷?!
主營電視機生產、並從CRT轉型平板生產反應速度最快的廈華電子,曾經一度受到投資者的青睞。但是,該公司還來不及分切平板市場的蛋糕便陷入了虧損的泥潭。2006年上半年該公司還盈利4585萬元,而到年底則出現巨額虧損,虧損額高達5.23億元。當時的解釋是,由於2006年第四季度液晶電視國內市場價格戰非常激烈,在液晶電視產品價格明顯下降的情況下,為避免更多的產品積壓,廈華以低於成本價清理了一部分舊款液晶電視庫存,這自然給經營業績造成了損失。同時,廈華電子的公告還透露,公司全麵清理對外投資及海外業務,出售和處理此類不良資產,形成較大的資產損失;對公司財產進行全麵清查,擬對毀損、報廢的固定資產進行核銷及加大應收賬款壞賬處理,從而影響了2006年度經營業績。進入2007年,公司會有較好的業績增長。然而,讓投資者始料不及的是,2007年上半年該公司繼續虧損,虧損額達1.77億元。並且,由於公司虧損,在下半年銷售旺季到來時,公司麵臨資金短缺的局麵,而銀行貸款過高,財務費用居高不下,對公司經營的負杠杆效應更加明顯。沒有業績的支撐,股價自然是一路走低,讓許多曾經特別看好該公司的投資者損失嚴重。
作為我國主要從事電話交換機設備製造商的大唐電信,曾經在2006年10月公布第三季度報告時表示,2006年全年將贏利。隨後,公司股價在短短5個多月上漲超過80%。讓投資者備感意外的是,2007年4月5日,大唐電信突然發布公告說,因會計師對公司存貨計提大額減值準備,公司2006年度業績將再度出現大幅虧損,且將實行退市風險警示。此後,公司公布的年報顯示,2006年每股虧損高達1.64元。公司的股票複牌後就出現大跌,最後以跌停收盤。雖然在“5·30”前受到過一次非理性的炒作,但終究不能持久。現在的股價已經跌到了2006年底時的位置,曾經相信大唐電信有3G題材、重組題材,會使其業績提升的股民竹籃打水一場空,不是割肉就是套牢。
績優股翻臉成為垃圾股,這種情況在滬深股市已經多次出現,令投資者防不勝防。如湖北興化自1996年初發行上市後,公司連續3年每股收益均在1元以上,盈利能力一直保持與股本大幅擴張同步。然而,局麵到了1998年發生轉變。湖北興化為了減少與母公司的關聯交易,改變了銷售方式,開始直接麵向市場銷售產品。失去母公司的“庇護”,自身的缺陷便一下子暴露出來。麵對石化行業的“限產保價”、原料不足等問題,公司隻能減量生產,效益急劇滑坡。公司1998年中期每股收益0.351元,而1999年中期居然每股虧損0.243元,從績優股淪落為垃圾股。粵金曼其前身廣東潮州市水產發展總公司。1993年至1995年,公司烤鰻生產量和出口量連續3年居世界首位,被《日本養殖新聞》稱為世界“鰻王”。1995年末,改製後的粵金曼成功發行股票,並於1996年初邁入證券市場,募集資金2億元。然而世事難料,進入90年代後,鰻魚市場一片低迷,這使產品單一、市場單一的粵金曼遭受到極大打擊,業績連年滑坡。公司上市當年,淨利潤隻完成盈利預測數的82.1%;1997年便滑到微利線上,每股盈利又由上年的0.549元降到0.044元;從1998年中期,公司即拉開了虧損的大幕。“鰻王”的雄風蕩然無存。1999年每股收益虧損1.64元,每股淨資產-4.71元。
還有一個需要投資者擦亮眼睛予以防備的股市“地雷”,那就是扭虧後又複虧的股票。一些公司中報虧損,年報扭虧,次年中期又再次陷入虧損;有的中報扭虧,年底又複虧。這樣扭虧複虧的循環,使許多喜歡追逐“扭虧概念”、“摘帽題材”的股民誤入圈套。
扭虧,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投資者千萬要警惕的是,雖然大多數扭虧是公司確確實實業績增長了,效益提高了,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種種手段達到的臨時性扭虧,或由於偶然因素促成,主業無根本性地轉變,利潤自然無法維持持續增長,再次虧損就難以避免。
素有“手機中的戰鬥機”稱號的波導股份,曾經是股市裏許多人追逐的績優股。2003年每股收益達到1.53元,2004年達到1.08元。但是,好景不長,隨著手機行業競爭日益激烈,國產手機產能嚴重過剩,而市場份額又被洋品牌“擠兌”,該公司2005年即出現大幅虧損,每股收益-1.23元。2006年,該公司“多方設法”,勉強搞出了一個扭虧的利潤,每股收益為0.04元。就在許多投資者以為該公司會借助3G重振雄風之際,“噩耗”傳來:2007年1~6月,該公司淨利潤虧損額2.4億元。第三季度依然沒有起色,前三季度實現淨利潤-5.1億元,每股收益-0.66元。在此情況下,2007年出現較大虧損已成定局。被害苦的是一些中小投資者,他們在一些不負責任的股評人士的鼓噪下,參與“扭虧題材”的炒作,結果把自己炒“糊”了。
由此可見,依靠財政補貼、資產或債務重組等,雖然可以暫時扭虧,部分公司也的確依靠此方式達到了扭虧、保牌或摘帽的目的,但如果公司沒有從根本上改善主業,這種扭虧往往是短命的。對此,一些投資者卻沒有引起足夠的警惕,他們聽信股評的鼓動,禁不住莊家借機炒作的誘惑,興致勃勃地去炒“扭虧概念”,結果高價搶到手的扭虧股還沒有捂熱,人家已原形畢露,再次淪為虧損股。先期炒作的莊家躲在旁邊數錢去了,害苦了的是一般股民,他們捧著這燙手的山芋發呆:才扭虧怎麼又虧了呢?
虧損股票風險大,這已得到投資者的認同。不過,已經出現虧損的股票,投資者還可以回避,反正不買就行,而實際上,許多股票在虧損前不露痕跡,有的甚至還是藍籌股的形象,投資者怎樣才能提前發現從而回避有可能出現虧損的股票呢?以下方法不妨一試:
1.觀察行業經營環境。盡管造成上市公司業績下滑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市場競爭環境惡化、內部經營管理不善、產業處於衰退期等,但比較明顯的是,上市公司業績的大幅變動與行業景氣度因素密不可分。當行業景氣度處於高位時,上市公司的業績會大幅增長;反之,當行業景氣度處於低位時,上市公司的業績會大幅下降。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上市公司經營業績除了受自身經營機製和管理體製等因素的影響外,正在越來越多地受到外部因素的左右,例如國內和國際經濟環境及所屬行業的整體狀況等。
2.研究國家權威部門的統計信息。從國家統計局對各行業的統計數據以及國家經貿委對重點企業的監測等多種數據中,可以了解行業的平均淨利潤增長情況。眾所周知,產業生命周期包括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個時期。因此,一方麵應當重點關注近3年平均淨利潤大幅減少的行業的業績預警,例如塑料製品行業、建築業和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品業;另一方麵,值得重點關注的亮點行業將主要集中在近3年平均淨利潤大幅增長的幾個行業,例如石油加工及煉焦業、房地產業、文化傳媒業、電子元器件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化學纖維製造業等。
3.注意幾種有可能出現虧損的公司。一是積重難返型:部分ST公司的經營狀況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改觀,資產重組進展緩慢,扭虧無望,其不良業績可能延續,甚至麵臨退市風險。二是問題暴露型:一些上市公司虛增利潤、對外擔保、大股東關聯交易、委托理財等,問題的解決絕非一日之功。
總的來講,經營業績大幅下滑的行業、對行業風險抵禦能力較差的企業,應該成為投資者密切留意以規避投資風險的重點。隻有采取這樣的投資策略,才能使投資者有效地提防和控製上市公司的年報風險,以免誤入雷區而踩響虧損的“地雷”。
ST股:趟不得的渾水
在滬深股市的行情表上,有一類前麵冠以ST的股票。它們一會兒搞幾個跌停,一會兒又拉幾個漲停,上竄下跳,時起時落,活躍不已,“讓人傷心讓人愛”!
ST是1998年4月22日出現的“新事物”。滬深證券交易所針對最近兩年連續虧損或經營狀況出現異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宣布進行特別處理,縮寫為“ST”,股票報價日漲跌幅限製為5%。如果連續3年虧損,公司存在著終止上市的風險,則對其股票交易實行“警示存在終止上市風險的特別處理”,在ST股票前麵加個“*”。
自從1998年4月28日遼物資成為第一家被特別處理的上市公司之後,現在滬深兩市共有ST股票57隻,*ST股票83隻。像以前風光一時的銀廣夏、春都都成了ST股票,而春蘭、大唐則成了*ST股票。
上市公司股票被實行特別處理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公司財務狀況出現異常,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此類公司財務狀況不理想,資產質量較差,持續經營能力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而公司一旦在規定期限內沒有消除上述問題,則將暫停上市。在公司股票暫停上市期間,投資者將無法買賣該公司股票。若最終出現終止上市情形,公司股票將進入代辦股份轉讓係統,股票價格有可能大幅下跌。
由此可見,*ST和ST股票的投資風險比正常股票要高得多。按理說,對於這些一虧再虧直至虧得資不抵債的高風險股票,投資者應該是懼而遠之才對,但事實恰恰相反,許多人卻偏要趟這灘渾水。一些人認為,ST股雖然是虧損股,但不是“死亡”股,而是“活躍”股。確實,ST股票在二級市場上活躍不已,幾天內拉幾個漲停,幾天內打幾個跌停。甚至這幾年股市中的大黑馬,很多都是虧損股。2007年,中國股市由快牛變為瘋牛,很大程度上就是濫炒虧損股。據《南方周末》報道的數據,在2007年開市至5月10日,大盤漲了45%,而垃圾股平均上漲了127%。許多*ST和ST股票成為市場瘋狂炒作的對象,毫無理由的亂炒濫炒,股價則在短時期內翻了幾番。